• 考研级《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第二期


    标准化工作及组织

    一、标准化工作(标准对于计算机非常重要)

       1、标准的分类

        1 法定标准 由权威机构制定的正式的、合法的标准 OSI(open system interconection reference model)

        2 事实标准 某些公司产品占据主流后,产品中的协议和技术成为标准 TCP/IP

      2、因特网标准的形式 ——RFC( request for comments)

        只要是因特网标准,必然是RFC,但RFC上升为因特网正式标准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该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成为RFC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IETF(internet工程任务组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AB(互联网架构委员会 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2011年以后改为三个阶段去掉(3))

          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二、标准化工作相关组织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nte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建立了 OSI参考模型、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2、国际电信联盟(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制定通信规则

      3、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学术机构、IEEE802系列、5G

      4、IETF 负责互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RFCxxxx

     

     

     

    性能指标之速率、带宽、吞吐量

    一、速率 即数据率或数据传输率或比特率

      比特 bit   1/0   单位(位)

      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

      单位:b/s kb/s Mb/s Gb/s Tb/s

    下图10位bit在信道中一秒传完,所以速率如图显示。

     

    注意区分速率与容量之间的区别,区分Byte与bit之间的区别

     

     

     

     二、带宽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一般是发送端能发送(可看作产生或者生成)的最大数据率,因为在链路内部是以电磁波为载体传输,速度固定。(接受速率影响因素较复杂,一般受缓存的影响)

    下图1Mb/s、2Mb/s带宽在每3u秒内向链路分别注入3bit、6bit,可以类比为粗水管与细水管,水流速相同时,粗水管水流量大。

     

    上图可与传输时延、传播时延共同理解。

     三、吞吐量

     

     与速率、带宽的关系: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如果服务器1 20Mb/s,服务器2 10Mb/s,则主机端吞吐量为加和30Mb/s。

     

     

    性能指标之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一、时延

     

       1、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2、传播时延

        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

     

     

     

       

     

     

      3、排队时延

        等待输出/输入链路可用(一般存在路由器的缓存空间中,存储的时间即为排队时延)

      4、处理时延

        根据分组自身内容进行检错、寻找发送出口的处理时间。

    高速链路指的是信道带宽(发送速率)的提高而并不是电磁波在链路中的传输速率。

     

    二、时延带宽积

     

       用传输原理中的思维理解就一种数据量,本质上就是在带宽速率下bit在信道中的一个总数据量。

     

     

     三、往返时延RTT(round-trip time)

     

       终端输入 ping 域名 可测得往返时延

       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结合前面的各种类时延,可以分析一下RTT包括哪几部分(值得注意的是RTT不包括传输时延等,即不包括将分组放入信道过程的时间):

        1 往返传播时延 = 传播时延*2

        2 末端处理时间(通常指接收方对末端进行处理)

     

    四、利用率

      1、信道利用率

        

      2、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 相关阅读:
    angular 动态取到的html片段 在页面的展示
    angular 1.2.29版本下 动态添加多个表单、 校验全部、 提交 、ng-form方案
    解决JS浮点数(小数)计算加减乘除的BUG
    angular分页插件tm.pagination 解决触发二次请求的问题
    Powershell中显示隐藏文件
    canvas 弹幕效果
    安装指南【win10下安装fedora】
    centos7安装chrome的历程(fedora同)
    安装指南:Win10下安装CentOs7
    pushState与replaceState区别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onkiki/p/1489159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