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的表征、抽象的思维


    梦的表征、抽象的思维

     

    ——《梦的解析》读后感


     

         据我所知,人类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抽象了。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所做的工作,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各种数学的模型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我做过分析的一些东西:数据挖掘技术里面的聚类和分类。初始接触这些东西时的感觉就是玄之又玄,莫名其妙。当一步步接触之后,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敬佩之情。敬佩诸如高斯一样的人物,他们是如何抽象这个世界的,他们是如何划分这个世界的。数学是人类精神文明最伟大的产物(为什么不说哲学,哲学是人类思考的根本,是宇宙的本源,我并不将其给予一个划分,哲学只提供划分),他的基础是数字,任何东西在数学里面都是被量化或即将被量化的东西。

         但是,我们眼中的世界却完全不是这样的。没有一个模型能抽象出世界的工作,没一个模式能刻画世界的组成,没一种哲学能说明世界存在的意义。这里,请容许我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说明一些东西。

         据我认识,个人的认识仅仅是个人的认识。对一个公共的物体的认识也只是个人的认识,它给你的感受,是留在自己的记忆里面、刺激的是自己的一些器官,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存在的。所以说,人的感受只属于自己,你对什么东西的某一种感受是受多年经验及其他方面的影响。这使我想到了神经网络的理论,对于经验的加强减弱以及其他部分的共同作用。但是,有一个东西却是绝对的,那就是那些存在于人的思想之外的。我并非绝对唯心论者,思想之外,同样存在。

         这些存在的东西我叫它们表征。他们是在进入人类感受器之前存在的东西。

         曾经读到过一本书《人工智能的未来》,里面说的:这些所有的刺激进入人的脑皮层之后都会利用一种统一的模式信号,然后这个模式下的信号就可以被多个地方加工利用,联觉区的事实好像能说明这一点。好了,不管怎么说,在被人类抽象之前,世界都是由这种表征组成的,他们可能是一幅幅画面或一阵阵声响。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种,在入梦的时候,主要是潜意识的表达。意识之间是可以转换的,但转换是有条件的,第一在转换时要通过一层审查的机制,而且这层阻抗是双向的。因此,梦的形成就是潜在内容的选择,组合的过程。

         自然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梦里面的材料自然不会自己生产,都是源于意识状态下的积累。回忆一下我们做过的梦,似乎包含了两种东西,一种是画面,另一种是感觉。这些画面大多数是前一天或前不久或者是小时候留下的,但有时也是一些很奇怪的画面,出现这种情况是梦的凝聚机制和迁移机制。但只要认真回顾这些画面,很容易找到记忆里面相似的画面。而我们经历的大多数梦都是给予的一种很压抑,很悲痛的感觉。因为潜意识里面,根本没有这些感觉的含义,这些感觉的含义是意识状态下面赋予的。梦为了达到“愿望”的目的,可能会对一些东西进行曲解。

         我们似乎看到,梦里面没有思维的过程,都是无穷无尽的画面,一幅接着一幅,而且经常是不连续的。梦就是这样神奇的一个过程,它把你意识或潜意识保留的一些画面都连接、组合起来。当你醒来后,虽然感觉到做了一个长长的梦,但记住的画面却很少,梦的长度正如你所感觉,遗忘的画面只是过往意识的阻抗,离梦的时间越长,记住的就越少。不过可以在醒来时候,尽力的对做过的梦进行回忆,这确实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这似乎也说明了一件事,梦里的画面(属于潜意识)经过回忆可以重拾起来,好像有一个能量推动的过程。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正在做梦的时候,突然身体受到了现实世界上的一个刺激,如:疼痛,听到一个声音等,这时梦发生了一个微妙的转折,这个转折在梦中是如此的合理,似乎就是梦的一部分,如同一条直线稍稍的弯曲了一样,但这并不影响直线指引的方向。这个本不属于梦的表征却被梦合理化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梦会调用更多的潜在画面,将这个噪声缝合起来。梦似乎是先有意义,再有的画面,并且这些画面容易受到扰动但又经得起扰动。梦里的场景时时刻刻都在变换,但为什么我们在梦里却并没有觉得不合理,似乎有一座桥连接着他们,只是醒了之后又忘记了桥的形态。

          在计算机里,计算机容易记住的东西也正是这种表征,图像、声音很容易保存下来。计算机似乎只会做两件事,存储和计算。但存储和计算都是有限制的,存储的可能只是使用者希望存下来的东西,根本就采集不了潜在的一些东西,计算就更不用说了,都是按照Boss的要求来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确定好的。世界因为不确定性而精彩。这些计算机都没有。

          在我看来若要达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的抽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抽象或许会使世界变得呆板,但人生来这样,在经历一系列不确定的事件之后,都会慢慢的从中进行总结归纳,使得问题容易被解决。拿对话来作为一个例子,似乎现实中的对话并没有完全的一个模式,但大体就是那么几个模式。如:问答的模式。当别人进行提问之后,我们获得问题的语音或文字表征首先要知道问题的意思,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给予一定的回答。很多时候感觉对话都不用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结果都是脱口而出。在明白问题的意思上,人们已经通过许久的经验,潜在的抽象记忆了一些语句的结构等,然后综合记忆里面的词汇意思就分析出了句子的意思,有时还需要一些背景因素。对于有些模式的句子,或者某些意义的表达,或许更可能的形成了一种反射机制。

          世界由无限的表征构成,世界也因为这些表征而精彩。一串连续的表征对于人就形成了一种意义。这个意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系列经验的积累,对经验的共性进行的抽象。一次抽象,就会损失掉很多信息,但却少不了抽象。因为表征的连接都还依靠这些抽象。思维系统会把具有类似特征的表征联系起来,方便我们取用和转换。我们做事的时候,也是首先进行抽象,看看记忆系统是否有与之类似的表征存在,举一反三的道理便是如此。

  • 相关阅读:
    Redis 启动失败
    Java本机直接内存溢出
    Java元数据区域(MetaSpace)OOM
    Java虚拟机本地方法栈溢出例子
    Java堆溢出实例
    C# DllImport CallingConvention选择
    光源选型
    条型光的光路分析
    VS安装包官方下载网址
    win7装.net framework4.6注意事项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ixes/p/374010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