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inode理解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sector组成一个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inode,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

    二、inode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root@test ~]# stat install.log
      File: `install.log'
      Size: 29262         Blocks: 72         IO Block: 4096   regular file
    Device: 803h/2051d    Inode: 260614      Links: 1
    Access: (0644/-rw-r--r--)  Uid: (    0/    root)   Gid: (    0/    root)
    Access: 2015-11-18 05:17:51.700999783 +0800
    Modify: 2015-11-18 05:25:26.927999310 +0800
    Change: 2015-11-18 05:25:38.148999307 +0800

      总之,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至于为什么没有文件名,下文会有详细解释。  

    三、inode结构

      了解一下文件系统如何存取文件的:
      1、根据文件名,通过Directory里的对应关系,找到文件对应的Inode number
      2、再根据Inode number读取到文件的Inode table
      3、再根据Inode table中的Pointer读取到相应的Blocks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Directory,他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目录,而是一个列表,记录了一个文件/目录名称对应的Inode number。如下图:

    四、inode大小

      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 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  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

    [root@test ~]# df -i
    Filesystem     Inodes IUsed  IFree IUse% Mounted on
    /dev/sda3      447920 84137 363783   19% /
    tmpfs          127543     1 127542    1% /dev/shm
    /dev/sda1       51200    38  51162    1% /boot

      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命令:

    [root@test ~]# dumpe2fs -h /dev/sda3 |grep "Inode size"
    dumpe2fs 1.41.12 (17-May-2010)
    Inode size:              256
    [root@test ~]# dumpe2fs -h /dev/sda3 |grep "Block size"
    dumpe2fs 1.41.12 (17-May-2010)
    Block size:               4096
    [root@test ~]# dumpe2fs -h /dev/sda3 |grep "Block count"
    dumpe2fs 1.41.12 (17-May-2010)
    Block count:              1789696
    [root@test ~]# dumpe2fs -h /dev/sda3 |grep "Inode count"
    dumpe2fs 1.41.12 (17-May-2010)
    Inode count:              447920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

    五、inode号码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

      这里值得重复一遍,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

      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

      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root@test ~]# ls -il
    total 48
    276146 -rw-------. 1 root root  1271 Nov 18 05:25 anaconda-ks.cfg
    260614 -rw-r--r--. 1 root root 29262 Nov 18 05:25 install.log
    260616 -rw-r--r--. 1 root root  7572 Nov 18 05:24 install.log.syslog
    260621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1 Nov 20 11:43 link.log -> install.log

    六、目录文件

      Unix/Linux系统中,目录(directory)也是一种文件。打开目录,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

      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系列目录项(dirent)的列表。每个目录项,由两部分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命令只列出目录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

    [root@test ~]# ls /etc
    ConsoleKit                 hosts.allow                   printcap
    DIR_COLORS                 hosts.deny                    profile

      ls -i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即文件名和inode号码:

    [root@test ~]# ls -i /etc
    273880 ConsoleKit                 141546 maven
    141113 DIR_COLORS                 155143 mcelog
    141114 DIR_COLORS.256color        130370 mime.types

    七、硬链接

      一般情况下,文件名和inode号码是"一一对应"关系,每个inode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但是,Unix/Linux系统允许,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inode号码。

      这意味着,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但是,删除一个文件名,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

      ln命令可以创建硬链接:

      语法格式: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

    [root@test test]# ls -li
    total 0
    267772 -rw-r--r--. 1 root root 0 Nov 20 14:43 f1.txt
    [root@test test]# ln f1.txt f2.txt
    [root@test test]# ls -li
    total 0
    267772 -rw-r--r--. 2 root root 0 Nov 20 14:43 f1.txt
    267772 -rw-r--r--. 2 root root 0 Nov 20 14:43 f2.txt

      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inode号码相同,都指向同一个inode。inode信息中有一项叫做"链接数",记录指向该inode的文件名总数,这时就会增加1。

      反过来,删除一个文件名,就会使得inode节点中的"链接数"减1。当这个值减到0,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系统就会回收这个inode号码,以及其所对应block区域。

      这里顺便说一下目录文件的"链接数"。创建目录时,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和".."。前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当前目录的"硬链接";后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父目录的"硬链接"。所以,任何一个目录的"硬链接"总数,总是等于2加上它的子目录总数(含隐藏目录)。

    八、软链接

      除了硬链接以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

      文件A和文件B的inode号码虽然不一样,但是文件A的内容是文件B的路径。读取文件A时,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B。因此,无论打开哪一个 文件,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B。这时,文件A就称为文件B的"软链接"(soft link)或者"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

      这意味着,文件A依赖于文件B而存在,如果删除了文件B,打开文件A就会报错:"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文件A指向文件B的文件名,而不是文件B的inode号码,文件B的inode"链接数"不会因此 发生变化。

      ln -s命令可以创建软链接。

      语法格式:ln -s  源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root@test test]# ls -li
    total 0
    267772 -rw-r--r--. 1 root root 0 Nov 20 14:43 f1.txt
    [root@test test]# ln -s f1.txt f2.txt
    [root@test test]# ls -li
    total 0
    267772 -rw-r--r--. 1 root root 0 Nov 20 14:43 f1.txt
    267776 lrwxrwxrwx. 1 root root 6 Nov 20 14:47 f2.txt -> f1.txt

    九、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
      (1) 有时,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无法正常删除。这时,直接删除inode节点,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
      (2)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inode号码。
      (3)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

      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不需要重启。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识别运行中的文件,不通过文件名。更新 的时候,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生成一个新的inode,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旧版文件 的inode则被回收。

    十、企业面试题

      一个100M的磁盘分区,分别写入1k的文件或1M的文件,分别可以写入多少个?      --(老男孩讲课视频)

      假设block大小为4k

      对于写入1k的文件来说,写入文件的数量就是block的数量,浪费四分之三的容量。

      对于写入1M的文件来说,硬盘空间多大,基本上就可以写入100/1M数量,一般情况inode和block足够

      a.Inode是存放文件属性信息的,默认大小128byte(C5),256byte(C6)

      b.Block是存放文件内容的,默认为4k

      c.一个文件至少要占用一个inode和一个block

      d.默认分区情况下,inode是足够的,而block消耗会很快,因此,一般是block被消耗完,假设block大小为X(1-4)单位为k,假设单个文件大小为Y

         当Y<=X,可以写入文件的数量就是block的数量

         当Y>X,可写入的文件数量等于{总的block数量/(Y/X)}

    十一、小结

    1. 磁盘分区格式化文件系统后,会分为inode和block两部分内容
    2. inode存放文件的属性以及指向文件实体的指针,文件名不在inode里
    3. 访问文件,通过文件名----->inode---->blocks
    4. inode 一般默认大小为256B,block大小可以是1k、2k、4k,默认是4k,注意引导分区除外
    5. 通过df -i查看inode的数量及使用情况,dumpe2fs  /dev/sda3 查看inode及block的大小和数量
    6. 一个文件至少要占用一个inode及一个block,多个文件可以占用同一个inode  (硬链接)
    7. 一个block只能被一个文件使用,如果文件很小,block很大,会造成block大大浪费
    8. block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据业务的文件大小进行选择,一般就是默认的4k
    9. 可以在格式化分区时,指定inode 、block大小(比如:mkfs.ext4  -b 4096 -I 1024)

    本文转载自:http://www.cnblogs.com/adforce/p/3522433.html

  • 相关阅读:
    Jquery清除style样式
    合并单元格式
    SQL根据下标,返回split分割后字符串
    js功能比较全面的yyyyMMdd格式的日期验证正则
    DataTable to Json
    List<T>下的Find,FindAll等条件过滤函数的使用方法
    获取iframe内部DOM对象
    PowerDesigner取消Name与Code同步
    再次回归
    最近遇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题目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igongci0412/p/498079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