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基础(CNN详解以及训练过程1)


    深度学习是一个框架,包含多个重要算法: 

    •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卷积神经网络
    • AutoEncoder自动编码器
    • Sparse Coding稀疏编码
    •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RBM)限制波尔兹曼机
    • Deep Belief Networks(DBN)深信度网络
    •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多层反馈循环神经网络神经网络

    对于不同问题(图像,语音,文本),需要选用不同网络模型比如CNN RESNET等才能达到更好效果。

    今天来讲最基础的CNN网络。

    可以不可以模仿人类大脑的这个特点,构造多层的神经网络,较低层的识别初级的图像特征,若干底层特征组成更上一层特征,最终通过多个层级的组合,最终在顶层做出分类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许多深度学习算法(包括CNN)的灵感来源。

    CNN网络介绍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神经网络,擅长处理图像特别是大图像的相关机器学习问题。

    卷积网络通过一系列方法,成功将数据量庞大的图像识别问题不断降维,最终使其能够被训练。CNN最早由Yann LeCun提出并应用在手写字体识别上(MINST)。LeCun提出的网络称为LeNet,其网络结构如下:

    这是一个最典型的卷积网络,由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组成。其中卷积层与池化层配合,组成多个卷积组,逐层提取特征,最终通过若干个全连接层完成分类。

    卷积层完成的操作,可以认为是受局部感受野概念的启发,而池化层,主要是为了降低数据维度。

    综合起来说,CNN通过卷积来模拟特征区分,并且通过卷积的权值共享及池化,来降低网络参数的数量级,最后通过传统神经网络完成分类等任务。

     

    降低参数量级

    为什么要降低参数量级?从下面的例子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我们使用传统神经网络方式,对一张图片进行分类,那么,我们把图片的每个像素都连接到隐藏层节点上,那么对于一张1000x1000像素的图片,如果我们有1M隐藏层单元,那么一共有10^12个参数,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如下图所示)

    但是我们在CNN里,可以大大减少参数个数,我们基于以下两个假设:

    1)最底层特征都是局部性的,也就是说,我们用10x10这样大小的过滤器就能表示边缘等底层特征

    2)图像上不同小片段,以及不同图像上的小片段的特征是类似的,也就是说,我们能用同样的一组分类器来描述各种各样不同的图像

    基于以上两个,假设,我们就能把第一层网络结构简化如下:

    我们用100个10x10的小过滤器,就能够描述整幅图片上的底层特征。

    卷积(Convolution)

    卷积运算的定义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我们有一个5x5的图像,我们用一个3x3的卷积核:

    1  0  1

    0  1  0

    1  0  1

    来对图像进行卷积操作(可以理解为有一个滑动窗口,把卷积核与对应的图像像素做乘积然后求和),得到了3x3的卷积结果。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使用一个过滤器(卷积核)来过滤图像的各个小区域,从而得到这些小区域的特征值。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卷积核的值是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

    在具体应用中,往往有多个卷积核,可以认为,每个卷积核代表了一种图像模式,如果某个图像块与此卷积核卷积出的值大,则认为此图像块十分接近于此卷积核。如果我们设计了6个卷积核,可以理解:我们认为这个图像上有6种底层纹理模式,也就是我们用6中基础模式就能描绘出一副图像。以下就是24种不同的卷积核的示例:

    池化(Pooling)

    池化听起来很高深,其实简单的说就是下采样。池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图片是20x20的,我们对其进行下采样,采样窗口为10x10,最终将其下采样成为一个2x2大小的特征图。

    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即使做完了卷积,图像仍然很大(因为卷积核比较小),所以为了降低数据维度,就进行下采样。

    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即使减少了许多数据,特征的统计属性仍能够描述图像,而且由于降低了数据维度,有效地避免了过拟合。

    在实际应用中,池化根据下采样的方法,分为最大值下采样(Max-Pooling)与平均值下采样(Mean-Pooling)。

     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s,FC)

          在整个卷积神经网络中起到“分类器”的作用。如果说卷积层、池化层和激活函数层等操作是将原始数据映射到隐层特征空间的话,全连接层则起到将学到的“分布式特征表示”映射到样本标       记空间的作用。在实际使用中,全连接层可由卷积操作实现:对前层是全连接的全连接层可以转化为卷积核为1x1的卷积;而前层是卷积层的全连接层可以转化为卷积核为hxw的全局卷积,h和w分别为前层卷积结果的高和宽。

    全连接层的实现

     

    LeNet介绍

    下面再回到LeNet网络结构:

    这回我们就比较好理解了,原始图像进来以后,先进入一个卷积层C1,由6个5x5的卷积核组成,卷积出28x28的图像,然后下采样到14x14(S2)。

    接下来,再进一个卷积层C3,由16个5x5的卷积核组成,之后再下采样到5x5(S4)。

    注意,这里S2与C3的连接方式并不是全连接,而是部分连接,如下图所示:

    其中行代表S2层的某个节点,列代表C3层的某个节点。

    我们可以看出,C3-0跟S2-0,1,2连接,C3-1跟S2-1,2,3连接,后面依次类推,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实就是排列组合:

    0 0 0 1 1 1

    0 0 1 1 1 0

    0 1 1 1 0 0

    ...

    1 1 1 1 1 1

    我们可以领悟作者的意图,即用不同特征的底层组合,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高级特征,例如:/ + = ^ (比较抽象O(∩_∩)O~),再比如好多个斜线段连成一个圆等等。

    最后,通过全连接层C5、F6得到10个输出,对应10个数字的概率。

    最后说一点个人的想法哈,我认为第一个卷积层选6个卷积核是有原因的,大概也许可能是因为0~9其实能用以下6个边缘来代表:

    是不是有点道理呢,哈哈

    然后C3层的数量选择上面也说了,是从选3个开始的排列组合,所以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这些都是针对特定问题的trick,现在更加通用的网络的结构都会复杂得多,至于这些网络的参数如何选择,那就需要我们好好学习了。

     

    -----------------------------------------------------------------------------------------------------------------------

    训练过程

       卷积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它能够学习大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而不需要任何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精确的数学表达式,只要用已知的模式对卷积网络加以训练,网络就具有输入输出对之间的映射能力。卷积网络执行的是有监督训练,所以其样本集是由形如:(输入向量,理想输出向量)的向量对构成的。所有这些向量对,都应该是来源于网络即将模拟的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它们可以是从实际运行系统中采集来的。在开始训练前,所有的权都应该用一些不同的小随机数进行初始化。“小随机数”用来保证网络不会因权值过大而进入饱和状态,从而导致训练失败;“不同”用来保证网络可以正常地学习。实际上,如果用相同的数去初始化权矩阵,则网络无能力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与传统神经网络类似,也是参照了反向传播算法。

    第一阶段,向前传播阶段:

    a)从样本集中取一个样本(X,Yp),将X输入网络;

    b)计算相应的实际输出Op

          在此阶段,信息从输入层经过逐级的变换,传送到输出层。这个过程也是网络在完成训练后正常运行时执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网络执行的是计算(实际上就是输入与每层的权值矩阵相点乘,得到最后的输出结果):

              Op=Fn(…(F2(F1(XpW(1))W(2))…)W(n)

    第二阶段,向后传播阶段

    a)算实际输出Op与相应的理想输出Yp的差;

    b)按极小化误差的方法反向传播调整权矩阵。

    以上内容摘自其他博客,由于我也没有仔细了解这一块,建议直接参考原博客

    手写数字分类的例子,基于tensorflow

    引自:使用TensorFlow编写识别数字的CNN训练程序详解

    CNN的结构


    从网上借用一张图片来表示一下,是一个有2层hidden layer的CNN。

    程序中设置的一些参数是: 
    卷积层1:kernel_size [5, 5], stride=1, 4个卷积窗口 
    卷积层2:kernel_size [5, 5], stride=1, 6个卷积窗口 
    池化层: pool_size [2, 2], stride = 2 
    全连接层1: 1024个特征

    MNIST数据的获取


    以往我们获取MINIST的方式是:

    from 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 import input_data
    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

    现在可以: 

    from tensorflow.contrib import learn
    mnist = learn.datasets.load_dataset('mnist')

    通过mnist.train, mnist.test, mnist.validation来获得3个数据集,每个数据集里面的方法有(已train为例): 

    • train.images 图片数据,二维数组 (55000, 784) dtype=float32 
    • train.labels 图片的分类, 一维数组,每个数值表示图片对应的数字 
      array([7, 3, 4, …, 5, 6, 8], dtype=uint8)
    • train.num_examples 图片数量 55000
    • train.next_batch 下一批数据 

      n = train.next_batch 
      n[0] 是images n[1]是labels 

     第一次load MNIST数据的时候,会自动从网上下载,放到当前目录的MNIST-data目录下

    1. 第一种加载方式,有一个one-hot参数,此时每个样本的label,返回的是一个长度10的vector,其中只有一个位置是1,其他都是0。 第二种方式,没有这个参数,如果需要的话,得直接调用datasets.mnist.read_data_sets

    定义卷积层


    在tf.contrib.layers里面有convolution2d,conv2d等方法,其实都是convolution方法的别名

    convolution(inputs, num_outputs, kernel_size, stride=1, padding='SAME', data_format=None, rate=1, activation_fn=nn.relu, normalizer_fn=None, normalizer_params=None, weights_initializer=initializers.xavier_initializer(), weights_regularizer=None, biases_initializer=init_ops.zeros_initializer, biases_regularizer=None, reuse=None, variables_collections=None, outputs_collections=None, trainable=True, scope=None) 

    这个函数很强大,1到3维的卷积都支持。(我暂时只用过2维)

    • inputs: 输入变量,是一个N+2维的Tensor

      • 类型要求是一个Tensor,而我们一般训练的数据都是常量(比如mnist,load以后得到是python的数据类型,不是tf的),所以需要把用tf的方法做一下转换,比如tf.reshape
      • 为什么是N+2维呢,比如图像,除了宽度和高度,实际上还有样本数量和通道数量(如RGB3通道),所以多了2维。
      • inputs的格式,由date_format这个参数来觉得,比如2维,有NHWC和NCHW两种。N是样本数量,H高度,W宽度,C通道数。
    • num_outputs: 卷积filter的数量,或者说提取的特征数量,比如5,10

    • kernel_size: 卷积核的大小,是N个参数的list,比如二维图像,可以时候[10,10],如果参数值相同,用一个整数来表示也可以;
    • stride: 卷积步长,同样是N个参数的序列,或者都相等的话,用一个整数来表示,默认是1.
    • padding: 字符串格式,默认SAME,可选’VALID’。(想问:这两个效果上有多大差异?)
    • data_format: 字符串,指定inputs的格式 
      • 一维数据:”NWC” (default) and “NCW”
      • 二维数据:”NHWC” (default) and “NCHW”
      • 三维数据:”NDHWC”
      • 也就是,不指定的话,通道数都是最后一个参数。
    • rate: a sequence of N positive integers specifying the dilation rate to use for a’trous convolution. Can be a single integer to specify the same value for all spatial dimensions. (暂时没看到其作用)
    • activation_fn: 激活函数,默认relu
    • normalizer_fn: normalization function to use instead of biases.(没用过,不知道起作用)
    • normalizer_params: normalization function parameters.
    • weights_initializer: 这不用说了,有默认值,估计用默认的就可以了。
    • weights_regularizer: Optional regularizer for the weights.(没明白为什么需要这个)
    • biases_initializer: 有默认值,一般也就不用指定。
    • biases_regularizer: …
    • reuse: whether or not the layer and its variables should be reused. To be able to reuse the layer scope must be given. 应该都需要reuse吧,所以这个参数默认为True更好,现在是None。
    • variables_collections: 怎么用暂时不太明白,但应该不用指定也可以;
    • outputs_collections: 同上;
    • trainable: If True also add variables to the graph collection GraphKeys.TRAINABLE_VARIABLES,默认是True。 (这个是不是说在fit的时候需要设为True,evaluate和predict的时候为false?)
    • scope: 也即是variable_scope, 如果用多个卷积层的话,需要设置这个参数,以便把每一次的weight和bias区别出来。

    我们在对MNIST做卷积的时候,只要指定inputs, num_outputs, kernel_size, scope这几个参数就可以了,比如:

    conv1 = tf.contrib.layers.conv2d(inputs, 4, [5, 5], 'conv_layer1')
    #stride默认1,weights和biases也都是默认的

    定义池化层


    可以用 tf.contrib.layers.max_pool2d或者tf.contrib.layers.avg_pool2d 

    max_pool2d(inputs, kernel_size, stride=2, padding=’VALID’, data_format=DATA_FORMAT_NHWC, outputs_collections=None, scope=None)
    • inputs: 就是卷积的输出了;
    • kernel_size: 是不是叫pool_size更贴切。[kernel_height, kernel_width]或者是一个整数;
    • stride: [stride_height, stride_width],不过文档上说目前这两个值必须一样
    • padding: 这里默认是VALID,和卷积默认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呢?
    • data_format: 注意和卷积用的一样哦;
    • outputs_collections: …
    • scope: pooling的时候没有参数,需要scope吗?
    pool1 = tf.contrib.layers.max_pool2d(conv1, [2, 2], padding='SAME')

    定义全连接层


    tf.contrib.layers下有可用的全连接方法:

    fully_connected(inputs, num_outputs, activation_fn=nn.relu, normalizer_fn=None, normalizer_params=None, weights_initializer=initializers.xavier_initializer(), weights_regularizer=None, biases_initializer=init_ops.zeros_initializer, biases_regularizer=None, reuse=None, variables_collections=None, outputs_collections=None, trainable=True, scope=None)

    看这个函数,参数和卷积很多地方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这样用:

    fc = tf.contrib.layers.fully_connected(inputs, 1024, scope='fc_layer')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inputs参数,一般是二维的形式[batch_size, depth],而前面卷积的结果,一般是[batch_size, height, width, channels]的形式,所以需要做一个flatten操作后再传给fully_connected。

    一般在fc之后还会做dropout,可以用如下方法:

    dropout(inputs, keep_prob=0.5, noise_shape=None, is_training=True, outputs_collections=None, scope=None)

    参数的意义很明显,其中is_training需要注意一下,在训练的时候传True,其他情况下传False。 

    dropout是指在深度学习网络的训练过程中,对于神经网络单元,按照一定的概率将其暂时从网络中丢弃。注意是暂时,对于随机梯度下降来说,由于是随机丢弃,故而每一个mini-batch都在训练不同的网络。

    dropout是CNN中防止过拟合提高效果的一个大杀器。

    定义logits


    全连接之后,一般就是用softmax做分类,然后定义loss,就可以训练了。但是看官方的例子,softmax前还加了一步,计算叫logits的东西,代码里面的说明是:

    We don’t apply softmax here because 
    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 accepts the unscaled logits 
    and performs the softmax internally for efficiency.

    为什么要这样暂时不太明白,但是依样画葫芦,定义logtis本身很简单,做一个线性变换,把FC的结果映射到分类的数量上:

    复制代码
    def inference(x, num_class):
      with tf.variable_scope('softmax'):
        dtype = x.dtype.base_dtype
        # Set up the requested initialization.
        init_mean = 0.0
        init_stddev = 0.0
        weights = tf.get_variable('weights',
                                    [x.get_shape()[1], num_class], initializer=init_ops.random_normal_initializer(init_mean, init_stddev, dtype=dtype), dtype=dtype)
        biases = tf.get_variable('bias', [num_class], initializer=init_ops.random_normal_initializer(init_mean, init_stddev, dtype=dtype), dtype=dtype)
    
        logits = tf.nn.xw_plus_b(x, weights, biases)
        return logits
    复制代码

    定义loss


    在tf.contrib.losses下有一些预定义的loss函数,比如直接用

    softmax_cross_entropy(logits, onehot_labels, weights=_WEIGHT_SENTINEL, label_smoothing=0, scope=None)

    注意这里的label是onehot格式的, 我们从mnist获取的label要转换成这个格式。

    定义train_op


    可以用tf.contrib.layers.optimize_loss,通过传递不同的参数,就可以调用不同的优化方法。

    复制代码
    optimize_loss(loss,
                  global_step,
                  learning_rate,
                  optimizer,
                  gradient_noise_scale=None,
                  gradient_multipliers=None,
                  clip_gradients=None,
                  learning_rate_decay_fn=None,
                  update_ops=None,
                  variables=None,
                  name=None,
                  summaries=None,
                  colocate_gradients_with_ops=False):
    复制代码

    预定义的optimizer有:

    复制代码
    OPTIMIZER_CLS_NAMES = {
        "Adagrad": train.AdagradOptimizer,
        "Adam": train.AdamOptimizer,
        "Ftrl": train.FtrlOptimizer,
        "Momentum": train.MomentumOptimizer,
        "RMSProp": train.RMSPropOptimizer,
        "SGD": 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
    }
    或者这么写
    train_op = tf.contrib.layers.optimize_loss(
                loss, tf.contrib.framework.get_global_step(), optimizer='Adagrad', learning_rate=0.1)
    复制代码

    model和Estimator


    结合上面的内容,就可以定义出model, 从而用Estimator完成训练,预测等功能,完整的程序如下:

    复制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sklearn.metrics as metrics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PIL import Image
    from tensorflow.contrib import learn
    from tensorflow.contrib.learn import SKCompat
    from tensorflow.contrib.learn.python.learn.estimators import model_fn as model_fn_lib
    from tensorflow.python.ops import init_ops
    
    IMAGE_SIZE = 28
    LOG_DIR = './ops_logs'
    
    mnist = learn.datasets.load_dataset('mnist')
    
    def inference(x, num_class):
      with tf.variable_scope('softmax'):
        dtype = x.dtype.base_dtype
        init_mean = 0.0
        init_stddev = 0.0
        weight = tf.get_variable('weights',
                                    [x.get_shape()[1], num_class], initializer=init_ops.random_normal_initializer(init_mean, init_stddev, dtype=dtype), dtype=dtype)
        biases = tf.get_variable('bias', [num_class], initializer=init_ops.random_normal_initializer(init_mean, init_stddev, dtype=dtype), dtype=dtype)
    
        logits = tf.nn.xw_plus_b(x, weight, biases)
        return logits
    
    def model(features, labels, mode):
        if mode != model_fn_lib.ModeKeys.INFER:
            labels = tf.one_hot(labels, 10, 1, 0)
        else:
            labels = None
    
        inputs = tf.reshape(features, (-1, IMAGE_SIZE, IMAGE_SIZE, 1))
    
        #conv1
        conv1 = tf.contrib.layers.conv2d(inputs, 4, [5, 5], scope='conv_layer1', activation_fn=tf.nn.tanh);
        pool1 = tf.contrib.layers.max_pool2d(conv1, [2, 2], padding='SAME')
        #conv2
        conv2 = tf.contrib.layers.conv2d(pool1, 6, [5, 5], scope='conv_layer2', activation_fn=tf.nn.tanh);
        pool2 = tf.contrib.layers.max_pool2d(conv2, [2, 2], padding='SAME')
        pool2_shape = pool2.get_shape()
        pool2_in_flat = tf.reshape(pool2, [pool2_shape[0].value or -1, np.prod(pool2_shape[1:]).value])
        #fc
        fc1 = tf.contrib.layers.fully_connected(pool2_in_flat, 1024, scope='fc_layer1', activation_fn=tf.nn.tanh)
        #dropout
        is_training = False
        if mode == model_fn_lib.ModeKeys.TRAIN:
            is_training = True
    
        dropout = tf.contrib.layers.dropout(fc1, keep_prob=0.5, is_training=is_training, scope='dropout')
    
        logits = inference(dropout, 10)
        prediction = tf.nn.softmax(logits)
        if mode != model_fn_lib.ModeKeys.INFER:
            loss = tf.contrib.losses.softmax_cross_entropy(logits, labels)
            train_op = tf.contrib.layers.optimize_loss(
                loss, tf.contrib.framework.get_global_step(), optimizer='Adagrad',
                learning_rate=0.1)
        else:
            train_op = None
            loss = None
    
        return {'class': tf.argmax(prediction, 1), 'prob': prediction}, loss, train_op
    
    
    classifier = SKCompat(learn.Estimator(model_fn=model, model_dir=LOG_DIR))
    
    classifier.fit(mnist.train.images, mnist.train.labels, steps=1000, batch_size=300)
    
    predictions = classifier.predict(mnist.test.images)
    score = metrics.accuracy_score(mnist.test.labels, predictions['class'])
    print('Accuracy: {0:f}'.format(score))
    复制代码
  • 相关阅读:
    aiohttp简介及快速使用
    Git的学习与使用
    基于scrapy-redis的分布式爬虫
    异步编程之asyncio简单介绍
    Scrapy框架中的CrawlSpider
    scrapy中selenium的应用
    ua池和代理池
    Scrapy持久化存储
    Scrapy的日志等级和请求传参
    virtualenv搭建Python虚拟环境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fryf/p/1137664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