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 常用命令


    开关机

    sync :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到磁盘中(关机、重启前都需先执行sync)
    shutdown -r now :立刻重启
    reboot :立刻重启
    shutdown -h now :立刻关机
    shutdown -h 20:00 :预定时间关闭系统(晚上8点关机,如果现在超过8点,则明晚8点)
    shutdown -h +10 :预定时间关闭系统(10分钟后关机)
    shutdown -c :取消按预定时间关闭系统

    系统

    top :动态实时显示cpu、内存、进程等使用情况
    free -h :查看系统内存及虚拟内存使用情况
    df -h :显示磁盘的空间使用情况
    
    # 查看指定进程信息
    指令  ps 
      参数:
      -A :所有的进程均显示出来,与 -e 具有同样的效用;
      -a : 显示现行终端机下的所有进程,包括其他用户的进程;
      -u :以用户为主的进程状态 ;
      x  :通常与 a 这个参数一起使用,可列出较完整信息。
    输出格式规划:
      l :较长、较详细的将该PID 的的信息列出;
      j :工作的格式 (jobs format)
      -f :做一个更为完整的输出。
      例:ps aux|grep redis/6379
    
    #杀死进程
      kill 端口号
      kill -9  端口号  :强制杀死

    防火墙

    # 查看防火墙运行状态
      firewall-cmd --state
      systemctl status firewalld.service
    
    开机禁用  : 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
    开机启用  : systemctl enable firewalld
    
    #查看防火墙规则
      firewall-cmd --list-all 
    
    # 关闭防火墙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service
    
    # 开启防火墙
      systemctl start firewalld.service
    
    # 重启防火墙
      systemctl restart firewalld.service
    
    # 查看一个服务是否开机启动
      systemctl is-enabled firewalld.service;echo $?
    
    # 查看已启动的服务
      systemctl list-unit-files|grep enabled
    
    # 查询端口是否开放
      firewall-cmd --query-port=8080/tcp
    
    # 开放80端口
      firewall-cmd --permanent --add-port=80/tcp
    
    # 移除端口
      firewall-cmd --permanent --remove-port=8080/tcp
    
    #重启防火墙(修改配置后要重启防火墙)
      firewall-cmd --reload

    路径切换和显示

    cd 命令 
    # cd [目录名] 
      cd / 切换到根目录 
      cd .. 回到上级目录 
      cd - 回到上一级工作目录 
      cd / cd ~ 回到家目录 
      cd ./目录1/目录2 :进入当前目录下的子目录(相对路径) 
      pwd 显示当前所在位置
    ls命令
      ls 显示当前目录下所有文件和子目录,不包含隐藏文件
      ls -a 列出目录所有文件,包含以.开始的隐藏文件
      ls -A 列出除.及..的其它文件
      ls -r 反序排列
      ls -t 以文件修改时间排序
      ls -S 以文件大小排序
      ls -h 显示文件的大小,
      ls -l 除了文件名之外,还将文件的权限、所有者、文件大小等信息详细列出来
    # 目录创建
      mkdir  目录名  创建目录
      mkdir -p  /a/b/c  在某个目录下创建,不存在则创建多级目录
    
    # 文件创建
      touch a.txt  创建文件a.txt
    
    #目录和文件删除
      m 文件  :删除文件
      rm -r 目录或文件   :删除目录(及目录下所有文件)(非空也可以)
      rm -rf 目录或文件  :强制删除,如:rm -rf * 为删除当前目录下所有文件
    
    # 文件或目录拷贝和移动
      cp  
      -i    提示
      -r   复制目录及目录内所有项目
      -a   复制的文件与原文件时间一样
      例 :p -ai /usr/abc  /usr/git/ :复制abc目录(或文件)到git目录下
    
    mv: mv  /usr/a.txt  /usr/local/  将usr下的a.txt移动到 local目录下
    
    #ln:link的缩写,为某一个文件在另外一个位置建立一个链接
      ln [-s] 源文件 目标文件
      ln -s /usr/a.txt  /a:  在根目录创建对文件a.txt的软链接
    
    #文件权限
      chmod [who] [+ | - | =] [mode] 文件名
    ---who----
      u 表示“用户(user)”,即文件或目录的所有者。
      g 表示“同组(group)用户”,即与文件属主有相同组ID的所有用户。
      o 表示“其他(others)用户”。
      a 表示“所有(all)用户”。它是系统默认值。
    ---操作符号----
      + 添加某个权限。
      - 取消某个权限。
      = 赋予给定权限并取消其他所有权限(如果有的话)。
    --权限---
      r 可读。
      w 可写。
      x 可执行。
    --权限代码---
      -rw——- (600) 只有所有者才有读和写的权限
      -rw-r–r– (644) 只有所有者才有读和写的权限,组群和其他人只有读的权限
      -rwx—— (700) 只有所有者才有读,写,执行的权限
      -rwxr-xr-x (755) 只有所有者才有读,写,执行的权限,组和其他人只有读和执行的权限
      -rwx–x–x (711) 只有所有者才有读,写,执行的权限,组群和其他人只有执行的权限
      -rw-rw-rw- (666) 每个人都有读写的权限
      -rwxrwxrwx (777) 每个人都有读写和执行的权限
    
    例:
      chmod 777 a.html 把a.html文件修改为可写可读可执行:

    压缩打包解压

    压缩 tar
      -c 建立新的压缩文件
      -f 指定压缩文件
      -r 添加文件到已经压缩文件包中
      -u 添加改了和现有的文件到压缩包中
      -x 从压缩包中抽取文件
      -t 显示压缩文件中的内容
      -z 支持gzip压缩 (常用)-j 支持bzip2压缩
      -Z 支持compress解压文件
      -v 显示操作过程
    压缩: 
      tar b.tar.gz ./  将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压缩到b.tar.gz
      tar -zcvf /b.tar.gz ./a/ :压缩tar.gz(把当前目录下的a目录及目录下所有文件压缩为 /目录下的c.tar.gz)
    解压:
      tar -zxvf a.tar.gz  解压a.tar.gz 到当前目录
      tar -zxvf a.tar.gz  /user 解压a.tar.gz 到usr目录
    
    zip压缩和解压
      unzip a.zip :解压zip(到当前目录)
      bzip2 -k file1 : 压缩一个 ‘file1’ 的文件(-k表示保留源文件)(bzip2格式,比gzip好)
      bzip2 -d -k file1.bz2 : 解压一个叫做 file1.bz2的文件
      gzip file1 : 压缩一个叫做 file1的文件(gzip格式)(不能保留源文件)
      gzip -9 file1 : 最大程度压缩
      gzip -d file1.gz : 解压缩一个叫做 ‘file1’的文件

    VI编辑器

    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功能键 
    1). 插入模式
          按「i」切换进入插入模式「insert mode」,按"i"进入插入模式后是从光标当前位置开始输入文件;
      按「a」进入插入模式后,是从目前光标所在位置的下一个位置开始输入文字;
      按「o」进入插入模式后,是插入新的一行,从行首开始输入文字。
    2). 从插入模式切换为命令行模式
          按「ESC」键。
    3). 移动光标
      vi可以直接用键盘上的光标来上下左右移动,但正规的vi是用小写英文字母「h」、「j」、「k」、「l」,分别控制光标左、下、上、右移一格。
      按「ctrl」+「b」:屏幕往""移动一页。
      按「ctrl」+「f」:屏幕往""移动一页。
      按「ctrl」+「u」:屏幕往""移动半页。
      按「ctrl」+「d」:屏幕往""移动半页。
      按数字「0」:移到文章的开头。
      按「G」:移动到文章的最后。
      按「$」:移动到光标所在行的"行尾"。
      按「^」:移动到光标所在行的"行首" 
      按「w」:光标跳到下个字的开头
      按「e」:光标跳到下个字的字尾
      按「b」:光标回到上个字的开头
      按「#l」:光标移到该行的第#个位置,如:5l,56l4). 删除文字
      「x」: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后面"一个字符。
      「#x」:例如,「6x」表示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后面"6个字符。
      「X」:大写的X,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一个字符。
      「#X」:例如,「20X」表示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20个字符。
      「dd」:删除光标所在行。
      「#dd」:从光标所在行开始删除#行
    5). 复制
      「yw」:将光标所在之处到字尾的字符复制到缓冲区中。
      「#yw」:复制#个字到缓冲区
      「yy」:复制光标所在行到缓冲区。
      「#yy」:例如,「6yy」表示拷贝从光标所在的该行"往下数"6行文字。
      「p」:将缓冲区内的字符贴到光标所在位置。注意:所有与"y"有关的复制命令都必须与"p"配合才能完成复制与粘贴功能。
    6). 替换
      「r」:替换光标所在处的字符。
      「R」:替换光标所到之处的字符,直到按下「ESC」键为止。
    7). 回复上一次操作
      「u」:如果您误执行一个命令,可以马上按下「u」,回到上一个操作。按多次"u"可以执行多次回复。
    8). 更改
      「cw」:更改光标所在处的字到字尾处
      「c#w」:例如,「c3w」表示更改3个字
    9). 跳至指定的行
      「ctrl」+「g」列出光标所在行的行号。
      「#G」:例如,「15G」,表示移动光标至文章的第15行行首。
    4、Last line mode下命令简介 
      在使用「last line mode」之前,请记住先按「ESC」键确定您已经处于「command mode」下后,再按「:」冒号即可进入「last line mode」。
        A) 
            列出行号
         「set nu」:输入「set nu」后,会在文件中的每一行前面列出行号。
        B) 跳到文件中的某一行
         「#」:「#」号表示一个数字,在冒号后输入一个数字,再按回车键就会跳到该行了,如输入数字15,再回车,就会跳到文章的第15行。
        C) 查找字符
         「/关键字」:先按「/」键,再输入您想寻找的字符,如果第一次找的关键字不是您想要的,可以一直按「n」会往后寻找到您要的关键字为止。
         「?关键字」:先按「?」键,再输入您想寻找的字符,如果第一次找的关键字不是您想要的,可以一直按「n」会往前寻找到您要的关键字为止。
        D) 保存文件
         「w」:在冒号输入字母「w」就可以将文件保存起来。
        E) 离开vi 
         「q」:按「q」就是退出,如果无法离开vi,可以在「q」后跟一个「!」强制离开vi。
         「qw」:一般建议离开时,搭配「w」一起使用,这样在退出的时候还可以保存文件

     在VMware上连接网络,将网络连接改成NAT模式

    启动系统,切换到改目录下 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ls 查看是否存在 ifcfg-ens33 或者相似的文件 ,使用vi编辑  将ONBOOT=no 改成 yes 重启服务器即可

  • 相关阅读:
    实时获取浏览器的窗口大小
    char*,wchar_t*,CString和BSTR之间的转换
    Struts2学习(五)
    Struts2学习(四)
    Struts2学习(三)
    Struts2学习(二)
    Struts2学习(一)
    Jsp学习(五)
    Jsp学习(四)
    Jsp学习(三)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wjQAQ/p/1063574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