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要分析区域的环境特征,描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和评价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评价要求

      (1 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与空间分异规律,评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2 评价生态环境现状应综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自然环境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土地利用、城镇分布、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

      (3 现状评价必须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要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突出地区重点问题。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评价内容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要针对目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评价内容应包括:

      (1)土壤侵蚀

      (2)沙漠化

      (3)盐渍化

      (4)石漠化

      (5)水资源和水环境

      (6)植被与森林资源

      (7)生物多样性

      (8)大气环境状况和酸雨问题

      (9)滩涂与海岸带

      (10)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沙尘暴、洪水等

      (11)其它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农业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等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1)土壤侵蚀:可以用土壤侵蚀模数法或土壤水蚀调查法评价,具体方法、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2)沙漠化:可用风蚀侵蚀模数法或土壤风蚀调查法评价,具体方法与指标参见附件。

      (3)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指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区由于旱地灌溉而形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可用土壤含盐量评价土壤盐渍化程度,具体指标参见附件。

      (4)石漠化:可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岩石裸露情况、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的综合特征进行评价,具体指标参见附件。

      (5)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水资源状况可通过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资源,以及水资源总量与可用水资源量等,比较人均水资源量及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及变化趋势。

      水环境状况评价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有关方法与标准。

      (6)植被与森林资源变化:主要依据植被图和森林资源详查的结果,分析重要植被类型,尤其当地天然植被的变化情况与演变趋势。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森林资源的组成与变化趋势。

      (7)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现状评价可以侧重在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两方面。

      生态系统多样性可用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分布范围及其代表性评价。

      物种多样性可用区域内国家级与省级保护对象及其数量评价。同时,还可对重要农作物的种质资源进行分析。

      (8)大气环境状况和酸雨问题:大气环境状况评价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有关方法与标准。

      酸雨推荐使用降水酸度来评价酸雨的现状和程度,具体指标参见附件B5。必要时可综合考虑酸雨频度。

      (9)滩涂与海岸带:主要考虑其受损害与受污染状况,尤其要关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海岸带、滩涂与近海区生态环境状况。

      (10)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沙尘暴、洪水等。应分析与评价泥石流、沙尘暴、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发生频率,发生面积,成灾面积,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情况等。分析灾害的发生、损失与生态环境退化的关系。

    11)其它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农业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等。可根据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农业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的特点,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发生情况,分布范围,污染程度、危害以及形成机制。

     

    附件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B1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B11 土壤侵蚀模数法

      土壤侵蚀评价主要以年平均侵蚀模数为判别指标,评价标准与方法采用水利部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表B-1a)。

        表B-1a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级别

    平均侵蚀模数

    [t/(km2·a)]

    平均流失厚度

    mm/a

     

     

    西北黄土

    高原区

    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

    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

     

    西北黄土高原区

    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

    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

    微度

    1000

    200

    500

    0.74

    0.15

    0.37

    轻度

    1000-2500

    200-2500

    500-2500

    0.74-1.9

    0.15-1.9

    0.37-1.9

    中度

    2500-5000

    1.9-3.7

    强度

    5000-8000

    3.7-5.9

    极强度

    8000-15000

    5.9-11.1

    剧烈

    15000

    11.1

     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之。

      土壤侵蚀模数的估算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法

        USLE的形式为:

      A = R·K·LS·C·P

      式中,A:土壤侵蚀量(t/hm2.a);R:降雨侵蚀力指标(Ft.T.In/A.h);K:土壤可蚀性因子;LS:坡长坡度因子;C:地表植被覆盖因子;P:土壤保持措施因子。

      但此法必须先经过当地校正方可应用。

      (2)河流泥沙推算

      根据流域的河流泥沙监测资料计算。

      (3)径流场实验法

      根据水土保护试验研究站(所)所代表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取得的实测径流泥沙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及分析。这类资料包括:A:标准径流场的资料,但它只反映坡面上的溅蚀量及细沟侵蚀量,不能反映浅沟(集流槽)侵蚀,故通常偏小;B:全坡面大型径流场资料,它能反映浅沟侵蚀,故比较接近实际;C:各类实验小流域的径流、输沙资料。上述资料为建立坡面或流域产沙数学模型提供最宝贵的基础数据。

     (4)坡面细沟及浅沟侵蚀量的量算。

      (5)沟道断面(纵、横)冲淤变化的量算。

      B12 土壤水蚀调查法

      土壤侵蚀的评价根据水蚀的严重程度。水蚀的严重程度也可分3级,具体指标如表B-1b

      表B-1b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程度

    劣地或石质

    坡地占

    该地面积%

    现代沟谷(细沟,切沟,冲沟)占该面积%

    植被

    覆盖度(%

    地表景观

    综合特征

    土地生物生产量较侵

    蚀前下降%

     

     

    轻度

     

     

    10

     

     

    10

     

     

    70-50

    斑点状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沟谷切割深度在1m以下,片蚀及细沟发育。零星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

     

     

    10-30

     

     

    中度

     

     

    10-30

     

     

    10-30

     

     

    50-30

    有较大面积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沟谷切割深度在1-3m。较广泛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

     

     

    30-50

     

     

    强度

     

     

    30

     

     

    30

     

     

    30

    密集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沟谷切割深度3m以上。地表切割破碎

     

     

    50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B2.土地沙漠化现状评价

      (1)风蚀侵蚀模数法

    根据风蚀侵蚀模数的大小来确定沙漠化程度,具体标准见表B-2a

       表B-2a 风蚀强度分级表*

     

    级别

    床面形态

    (地表形态)

    植被覆盖度(%)(非流沙面积)

    风蚀厚

    度(mm/a

    侵蚀模数[t/(km2·a)]

    微度

    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

    70

    2

    200

    轻度

    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

    70-50

    2-10

    200-2500

    中度

    半固定沙丘,沙地

    50-30

    10-25

    2500-5000

    强度

    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地

    30-10

    25-50

    5000-8000

    极强度

    流动沙丘,沙地

    10

    20-100

    8000-15000

    剧烈

    大片流动沙丘

    10

    100

    15000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侵蚀模数的确定方法有:

      ①定点观测。风蚀采样器:根据埋设的标杆量测被风力吹失的表土层厚度;亦可用HeNe激光计装置,测定不同高度飞沙量分布。

      ②野外调查。调查被吹蚀后裸露树根的深度。

      ③风洞模拟试验。如不同类型及大小的风洞,有室内的也有安装在汽车上的野外流动风洞。

      (2)土壤风蚀调查法

    沙漠化的评价根据水蚀的严重程度。风蚀的严重程度也可分3级,具体指标如表B-2b

      表B-2b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程度

    风积地表形态占该地面积%

    风蚀地表形态占该地面积%

    植被覆盖度(%

     

    地表景观综合特征

    土地生物生产量较沙漠化前下降%

     

     

    轻度

     

     

     

    10

     

     

     

    10

     

     

     

    50-30

    斑点状流沙或风蚀地。2m以下低矮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固定沙丘群中有零星分布的流沙(风蚀窝)。旱作农地表面有风蚀痕迹和粗化地表,局部地段有积沙

     

     

     

    10-30

     

    中度

     

     

    10-30

     

     

    10-30

     

     

    50-30

    2-5m高流动沙丘成片状分布。固定沙丘群中沙丘活化显著。旱作农地有明显风蚀洼地和风蚀残丘。广泛分布的粗化砂砾地表

     

     

    30-50

    强度

    30

    30

    30

    5m高以上密集的流动沙丘或风蚀地

    50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B3 土壤盐渍化程度评价方法

    土地盐渍化的程度共分四级,其分级标准如表B-3

      表B-3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类型

    轻度

    中度

    强度

    盐土

    作物生长情况含盐量(%

    稍有抑制

    中等抑制

    严重抑制

    死亡

    东北

    0-50cm(SO42-)

    0.3-0.5

    0.5-0.7

    0.7-1.2

     

    表土层(全盐量)

    <0.2

    0.2-0.4

    0.4-0.8

     

    100cm土体

    (全盐量)

    <0.1

    0.1-0.3

    0.3-0.5

     

    华北

    0-20cm(CLSO42-)

    0.15-0.25

    0.25-0.40

    0.40-0.60

     

    西

    0-30cm(SO42-)

    .04-0.8

    0.8-1.2

    1.2-2.0

    >2.0

    0-100cm(SO42-)

    0.3-0.6

    0.6-1.0

    1.0-1.5

    >1.5

    0-30cm(全盐量)

    0.554-0.727

    0.727-0.866

    0.866-1.345

    >1.345

    0-100cm(全盐量)

    0.391-0.491

    0.491-0.597

    0.597-0.895

    >0.895

     

      B4石漠化现状评价

      石漠化的程度共分四级,主要根据其分级标准如表B-4

      表B-4 石漠化程度评价表

    等级

    土壤侵蚀

    程度

    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度(%

    坡度(度)

    土层厚

    度(cm

    不明显

    <10

    >75

    <5

    >25

    潜在

    不太明显

    >50

    50-70

    坡耕地:5-8: 植被覆盖度60%-70%的坡地:5-25植被覆盖度45%-60%的坡地:8-15植被覆盖度30%-50%的坡地:5-8

    <20

    轻度

    较明显

    >35

    35-50

    >15

    <15

    中度

    明显

    >65

    20-35

    >20

    <10

    强度

    强烈

    >85

    10-20

    >25

    <7

    极强度

    极强烈

    >90

    <10

    >35

    <3

     

      B5 酸雨程度评价方法

      酸雨是指酸性降水。酸雨危害是当代世界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森林、农作物、蔬菜以及人体健康都有明显的不良影响。推荐使用降水酸度来评价酸雨的现状和程度。

    降水酸度是用降水pH值的年平均值表示。降水酸度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的pH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其分级标准如表B-5

       表B-5 降水酸度分级标准

    pH

    降水酸度

    <4.00

    强酸性

    4.00--4.49

    较强酸性

    4.50--5.59

    弱酸性

    5.60--7.0

    中性

    >7.0

    碱性

     

  • 相关阅读:
    iframe页面向上获取父级元素
    解决flex布局 做后一行 靠左的问题
    JavaScript Base64 作为文件上传的实例代码解析
    Python中Flask框架SQLALCHEMY_ECHO设置
    #跟着教程学# 5、python的异常
    #跟着教程学# 4、Python流程控制
    #跟着教程学# 3、Python基础 //Maya select和ls命令返回值问题
    #跟着教程学# 2、Maya Developer Kit下载,及 PyCharm关联Maya
    #跟着教程学# 1、Python_文件批量改名
    (转)maya螺旋线脚本(mel)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spa/p/127156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