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mongo的使用


    !/usr/bin/env python

    -- coding:utf-8 --

    """
    MongoDB存储
    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Python3下MongoDB的存储操作,在本节开始之前请确保你已经安装好了MongoDB并启动了其服务,另外安装好了Python
    的PyMongo库。

    连接MongoDB
    连接MongoDB我们需要使用PyMongo库里面的MongoClient,一般来说传入MongoDB的IP及端口即可,第一个参数为地址host,
    第二个参数为端口port,端口如果不传默认是27017。
    """
    import pymongo
    client = pymongo.MongoClient(host='localhost', port=27017)
    """
    这样我们就可以创建一个MongoDB的连接对象了。另外MongoClient的第一个参数host还可以直接传MongoDB的连接字符串,以mongodb开头,
    例如:client = MongoClient('mongodb://localhost:27017/')可以达到同样的连接效果。
    """

    指定数据库
    MongoDB中还分为一个个数据库,我们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指定要操作哪个数据库,在这里我以test数据库为例进行说明,所以下一步我们
    需要在程序中指定要使用的数据库。

    db = client.test

    调用client的test属性即可返回test数据库,当然也可以这样来指定:
    db = client['test']
    两种方式是等价的。
    指定集合
    MongoDB的每个数据库又包含了许多集合Collection,也就类似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下一步我们需要指定要操作的集合,
    在这里我们指定一个集合名称为students,学生集合。还是和指定数据库类似,指定集合也有两种方式。

    collection = db.students
    collection = db['students']

    插入数据,接下来我们便可以进行数据插入了,对于students这个Collection,我们新建一条学生数据,以字典的形式表示:

    student = {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

    在这里我们指定了学生的学号、姓名、年龄和性别,然后接下来直接调用collection的insert()方法即可插入数据。

    result = collection.insert(student)
    print(result)

    在MongoDB中,每条数据其实都有一个_id属性来唯一标识,如果没有显式指明_id,MongoDB会自动产生一个ObjectId类型的_id属性。
    insert()方法会在执行后返回的_id值。
    运行结果:
    5932a68615c2606814c91f3d
    当然我们也可以同时插入多条数据,只需要以列表形式传递即可,示例如下:

    student1 = {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

    student2 = {
    'id': '20170202',
    'name': 'Mike',
    'age': 21,
    'gender': 'male'
    }

    result = collection.insert([student1, student2])
    print(result)

    返回的结果是对应的_id的集合,运行结果:
    [ObjectId('5932a80115c2606a59e8a048'), ObjectId('5932a80115c2606a59e8a049')]
    实际上在PyMongo 3.X版本中,insert()方法官方已经不推荐使用了,当然继续使用也没有什么问题,
    官方推荐使用insert_one()和insert_many()方法将插入单条和多条记录分开。

    student = {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

    result = collection.insert_one(student)
    print(result)
    print(result.inserted_id)

    运行结果:

    <pymongo.results.InsertOneResult object at 0x10d68b558>
    5932ab0f15c2606f0c1cf6c5

    返回结果和insert()方法不同,这次返回的是InsertOneResult对象,我们可以调用其inserted_id属性获取_id。
    对于insert_many()方法,我们可以将数据以列表形式传递即可,示例如下:

    student1 = {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

    student2 = {
    'id': '20170202',
    'name': 'Mike',
    'age': 21,
    'gender': 'male'
    }

    result = collection.insert_many([student1, student2])
    print(result)
    print(result.inserted_ids)

    insert_many()方法返回的类型是InsertManyResult,调用inserted_ids属性可以获取插入数据的_id列表,运行结果:
    <pymongo.results.InsertManyResult object at 0x101dea558>
    [ObjectId('5932abf415c2607083d3b2ac'), ObjectId('5932abf415c2607083d3b2ad')]
    查询,插入数据后我们可以利用find_one()或find()方法进行查询,find_one()查询得到是单个结果,find()则返回多个结果。

    result = collection.find_one({'name': 'Mike'})
    print(type(result))
    print(result)

    在这里我们查询name为Mike的数据,它的返回结果是字典类型,运行结果:

    <class'dict'>
    {'_id': ObjectId('5932a80115c2606a59e8a049'), 'id': '20170202', 'name': 'Mike', 'age': 21, 'gender': 'male'}

    可以发现它多了一个_id属性,这就是MongoDB在插入的过程中自动添加的。
    我们也可以直接根据ObjectId来查询,这里需要使用bson库里面的ObjectId。

    from bson.objectid import ObjectId

    result = collection.find_one({'_id': ObjectId('593278c115c2602667ec6bae')})
    print(result)

    其查询结果依然是字典类型,运行结果:

    {' ObjectId('593278c115c2602667ec6bae'),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当然如果查询_id':结果不存在则会返回None。
    对于多条数据的查询,我们可以使用find()方法,例如在这里查找年龄为20的数据,示例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age': 20})
    print(results)
    for result in results:
    print(result)

    运行结果:

    <pymongo.cursor.Cursor object at 0x1032d5128>
    {'_id': ObjectId('593278c115c2602667ec6bae'),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_id': ObjectId('593278c815c2602678bb2b8d'), 'id': '20170102', 'name': 'Kevin', 'age': 20, 'gender': 'male'}
    {'_id': ObjectId('593278d815c260269d7645a8'), 'id': '20170103', 'name': 'Harden', 'age': 20, 'gender': 'male'}

    返回结果是Cursor类型,相当于一个生成器,我们需要遍历取到所有的结果,每一个结果都是字典类型。
    如果要查询年龄大于20的数据,则写法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age': {'$gt': 20}})

    在这里查询的条件键值已经不是单纯的数字了,而是一个字典,其键名为比较符号$gt,意思是大于,键值为20,这样便可以查询出所有
    年龄大于20的数据。
    在这里将比较符号归纳如下表:

    """
    符号含义示例
    $lt小于{'age': {'$lt': 20}}
    $gt大于{'age': {'$gt': 20}}
    $lte小于等于{'age': {'$lte': 20}}
    $gte大于等于{'age': {'$gte': 20}}
    $ne不等于{'age': {'$ne': 20}}
    $in在范围内{'age': {'$in': [20, 23]}}
    $nin不在范围内{'age': {'$nin': [20, 23]}}
    """

    另外还可以进行正则匹配查询,例如查询名字以M开头的学生数据,示例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name': {'$regex': '^M.*'}})

    在这里使用了$regex来指定正则匹配,^M.*代表以M开头的正则表达式,这样就可以查询所有符合该正则的结果。
    在这里将一些功能符号再归类如下:

    """
    符号含义示例示例含义
    $regex匹配正则{'name': {'$regex': '^M.*'}}name以M开头
    $exists属性是否存在{'name': {'$exists': True}}name属性存在
    $type类型判断{'age': {'$type': 'int'}}age的类型为int
    $mod数字模操作{'age': {'$mod': [5, 0]}}年龄模5余0
    $text文本查询{'$text': {'$search': 'Mike'}}text类型的属性中包含Mike字符串
    $where高级条件查询{'$where': 'obj.fans_count == obj.follows_count'}自身粉丝数等于关注数
    """

    这些操作的更详细用法在可以在MongoDB官方文档找到:

    https://docs.mongodb.com/manual/reference/operator/query/

    计数
    要统计查询结果有多少条数据,可以调用count()方法,如统计所有数据条数:

    count = collection.find().count()
    print(count)

    或者统计符合某个条件的数据:

    count = collection.find({'age': 20}).count()
    print(count)

    排序
    可以调用sort方法,传入排序的字段及升降序标志即可,示例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sort('name', pymongo.ASCENDING)
    print([result['name'] for result in results])

    运行结果:

    ['Harden', 'Jordan', 'Kevin', 'Mark', 'Mike']

    偏移,可能想只取某几个元素,在这里可以利用skip()方法偏移几个位置,比如偏移2,就忽略前2个元素,得到第三个及以后的元素。

    results = collection.find().sort('name', pymongo.ASCENDING).skip(2)
    print([result['name'] for result in results])

    运行结果:

    ['Kevin', 'Mark', 'Mike']

    另外还可以用limit()方法指定要取的结果个数,示例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sort('name', pymongo.ASCENDING).skip(2).limit(2)
    print([result['name'] for result in results])

    运行结果:

    ['Kevin', 'Mark']

    如果不加limit()原本会返回三个结果,加了限制之后,会截取2个结果返回。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库数量非常庞大的时候,如千万、亿级别,最好不要使用大的偏移量来查询数据,很可能会导致内存溢出,
    可以使用类似find({'_id': {'$gt': ObjectId('593278c815c2602678bb2b8d')}}) 这样的方法来查询,记录好上次查询的_id。
    更新
    对于数据更新可以使用update()方法,指定更新的条件和更新后的数据即可,例如:

    condition = {'name': 'Kevin'}
    student = collection.find_one(condition)
    student['age'] = 25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condition, student)
    print(result)

    在这里我们将name为Kevin的数据的年龄进行更新,首先指定查询条件,然后将数据查询出来,修改年龄,
    之后调用update方法将原条件和修改后的数据传入,即可完成数据的更新。
    运行结果:

    {'ok': 1, 'nModified': 1, 'n': 1, 'updatedExisting': True}

    返回结果是字典形式,ok即代表执行成功,nModified代表影响的数据条数。
    另外update()方法其实也是官方不推荐使用的方法,在这里也分了update_one()方法和update_many()方法,用法更加严格,
    第二个参数需要使用$类型操作符作为字典的键名,我们用示例感受一下。

    condition = {'name': 'Kevin'}
    student = collection.find_one(condition)
    student['age'] = 26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_one(condition, {'$set': student})
    print(result)
    print(result.matched_count, result.modified_count)

    在这里调用了update_one方法,第二个参数不能再直接传入修改后的字典,而是需要使用{'$set': student}这样的形式,
    其返回结果是UpdateResult类型,然后调用matched_count和modified_count属性分别可以获得匹配的数据条数和影响的数据条数。
    运行结果:

    <pymongo.results.UpdateResult object at 0x10d17b678>

    1 0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condition = {'age': {'$gt': 20}}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_one(condition, {'$inc': {'age': 1}})
    print(result)
    print(result.matched_count, result.modified_count)

    在这里我们指定查询条件为年龄大于20,然后更新条件为{'$inc': {'age': 1}},执行之后会讲第一条符合条件的数据年龄加1。
    运行结果:

    <pymongo.results.UpdateResult object at 0x10b8874c8>

    1 1
    可以看到匹配条数为1条,影响条数也为1条。
    如果调用update_many()方法,则会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数据都更新,示例如下:

    condition = {'age': {'$gt': 20}}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_many(condition, {'$inc': {'age': 1}})
    print(result)
    print(result.matched_count, result.modified_count)

    这时候匹配条数就不再为1条了,运行结果如下:

    <pymongo.results.UpdateResult object at 0x10c6384c8>

    3 3
    可以看到这时所有匹配到的数据都会被更新。
    删除
    删除操作比较简单,直接调用remove()方法指定删除的条件即可,符合条件的所有数据均会被删除,示例如下:

    result = collection.remove({'name': 'Kevin'})
    print(result)

    运行结果:

    {'ok': 1, 'n': 1}

    另外依然存在两个新的推荐方法,delete_one()和delete_many()方法,示例如下:

    result = collection.delete_one({'name': 'Kevin'})
    print(result)
    print(result.deleted_count)
    result = collection.delete_many({'age': {'$lt': 25}})
    print(result.deleted_count)

    运行结果:

    <pymongo.results.DeleteResult object at 0x10e6ba4c8>

    1
    4
    delete_one()即删除第一条符合条件的数据,delete_many()即删除所有符合条件的数据,返回结果是DeleteResult类型,
    可以调用deleted_count属性获取删除的数据条数。
    更多
    另外PyMongo还提供了一些组合方法,如find_one_and_delete()、find_one_and_replace()、find_one_and_update(),
    就是查找后删除、替换、更新操作,用法与上述方法基本一致。
    另外还可以对索引进行操作,如create_index()、create_indexes()、drop_index()等。
    详细用法可以参见官方文档:http://api.mongodb.com/python/current/api/pymongo/collection.html
    另外还有对数据库、集合本身以及其他的一些操作,在这不再一一讲解,可以参见
    官方文档:http://api.mongodb.com/python/current/api/pymongo/

    引自 倪兴国 ,侵删

  • 相关阅读:
    button标签和input button
    获取select标签的值
    window.loaction和window.location.herf
    数组重复计数,对象方法
    js对象详解
    面试经典题型整理
    一些js小知识点整理
    事件委托能够优化js性能
    网页加载的一般顺序
    http状态码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owenConnor/p/1153690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