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对编程2——单元测试


    201421123001 廖婷婷    201421123008 刘伟霞

    需求分析:

    1.整数加减乘除的测试;

    2.真分数加减乘除的测试;

    3.最小值测试;

    4.最大公约数测试;

    5.最大公倍数测试;

    测试框架:

    项目以JAVA开发,然后使用JUNIT4进行测试,eclemma实现代码覆盖率统计。

    测试用例:

    1.整数加减乘除的测试:

    复制代码
    public class Calculator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Calculatorint() {
            Calculator calculator=new Calculator();
            calculator.Calculatorint(2,2,"+");
            assertEquals(4, calculator.getResult());
            calculator.Calculatorint(2,2,"-");
            assertEquals(0, calculator.getResult());
            calculator.Calculatorint(2,2,"*");
            assertEquals(4, calculator.getResult());
            calculator.Calculatorint(2,2,"/");
            assertEquals(1, calculator.getResult());
        }                                                
    }
    复制代码

    2.真分数加减乘除测试:

    3.最小值、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测试:

    4.整体覆盖率:

    小结与感受:

    有了上次合作的经验,第二次结对合作还是很愉快地完成了,也起到了1+1>2的效果,互相监督,相互提出问题,加快进度与效率,感觉结对编程是很好的合作方式。在这次结对过程中,我的同伴认真对待编程项目,并按时完成项目要求。她做事比较细心,时刻提醒我编程中的一点小小的错误,并且会及时提出建议,是一位很好的结对伙伴。 对于代码的规范,规范性比较差,两个人合作多多少少会有些代码写得比较乱,规范性还有待提高,要多参照别人的代码规范。无论是两个人合作,还是团队合作,注释还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注释才能让队友看得明白,这样更容易合作。

    coding地址:https://coding.net/u/ltt979/p/teamwork2/git

    PSP:

    PSP2.1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Stages Time (%) Senior Student Time (%)
    Planning 计划    
    · Estimate 估计这个任务需要多少时间 15h 20h
    Development 开发    
    · Analysis 需求分析 (包括学习新技术) 1h 2h
    · Design Spec 生成设计文档    
    · Design Review 设计复审    
    · Coding Standard 代码规范 1h 1h
    · Design 具体设计    
    · Coding 具体编码 12h 15h
    · Code Review 代码复审 2h 1h
    · Test 测试(自我测试,修改代码,提交修改) 5h 4h
    Reporting 报告 1h 1h
    ·Test Report 测试报告    
    · Size Measurement 计算工作量    
    ·Postmortem & Process Improvement Plan 并提出过程改进计划
  • 相关阅读:
    一个最简单的使用Entity Framework 查询SQL 数据库的例子
    几何算法:点集合构造简单多边形
    序列和集合算法之序列比较
    .Net并行编程系列之三:创建带时间限制(Timeout)的异步任务并取得异步任务的结果
    枚举类型表示组合状态的抽象代数原理
    WCF开发实战系列五:创建WCF客户端程序
    WCF开发实战系列四:使用Windows服务发布WCF服务
    DQN(Deep Reiforcement Learning) 发展历程(五)
    DQN(Deep Reiforcement Learning) 发展历程(四)
    DQN(Deep Reiforcement Learning) 发展历程(三)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tt979/p/6638104.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