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数据备份及服务器重要数据类别分析
对 Linux 服务器来讲,当然最理想的就是把整块硬盘中的数据都备份,甚至连分区和文件系统都备份,这样如果硬盘损坏,那么我们可以直接把备份硬盘中的数据导入损坏的硬盘,甚至可以直接用备份硬盘代替损坏的硬盘。
从数据恢复角度来说,这样的整盘备份是最方便的(dd 命令就可以实现整盘备份,类似于 Windows 中的 GHOST 软件)。不过这种备份的备份时间比较长,占用的硬盘空间较大,不太适合经常进行。我们最常进行的备份还是把系统中的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Linux服务器中的重要数据
Linux服务器中常见的需要备份的数据。
- /root/ 目录:/root/ 目录是管理员的家目录,很多管理员会习惯在这个目录中保存一些相关数据,那么,当进行数据备份时,需要备份此目录。
- /home/ 目录:/home/ 目录是普通用户的家目录。如果是生产服务器,那么这个目录中也会保存大量的重要数据,应该备份。
- /var/spool/mail/ 目录:在默认情况下,所有的用户未读的邮件会保存在 /var/spool/mail/ 目录下和用户名相同的邮箱文件中,已读的邮件会保存在用户家目录下的 mbox 文件中(mail 命令默认如此保存,不过如果使用了 hold 命令,那么不管邮件是否已读,都保存在 /var/spool/mail/ 目录中。可以使用 mbox 命令恢复已读邮件保存在“~/mbox”文件中)。一般情况下,用户的邮件也是需要备份的重要数据。
- /etc/ 目录:系统重要的配置文件保存目录,当然需要备份。
- 其他目录: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备份你认为重要的目录。比如,我们的系统中有重要的日志,或者安装了 RPM 包的 MySQL 服务器(RPM 包安装的 mysql 服务,数据库保存在 /var/lib/mysql/ 目录中),那么 /var/ 目录就需要备份;如果我们的服务器中安装了多个操作系统,或编译过新的内核,那么 /boot/ 目录就需要备份。
备份安装的服务的数据
Linux 服务器中会安装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每种应用程序到底应该备份什么数据也不尽相同,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这里拿最常见的 apache 服务和 mysql 服务来举例。
apache 服务需要备份如下内容:
- 配置文件:RPM包安装的apache需要备份/etc/httpd/conf/httpd.conf;源码包安装的apache则需要备份/usr/local/apache2/conf/httpd.conf。
- 网页主目录:RPM包安装的apache需要备份/var/www/html/目录中所有的数据;源码包安装的apache需要备份/usr/local/apache2/htdocs/目录中所有的数据。
- 日志文件:RPM包安装的apache需要备份/var/log/httpd/目录中所有的日志;源码包安装的apache需要备份/usr/local/apache2/logs/目录中所有的日志。
其实,对源码包安装的 apache 来讲,只要备份 /usr/local/apache2/ 目录中所有的数据即可,因为源码包安装的服务的所有数据都会保存到指定目录中。但如果是 RPM 包安装的服务,就需要单独记忆和指定了。
mysql 服务需要备份如下内容:
- 对于源码包安装的 mysql 服务,数据库默认安装到 /usr/local/mysql/data/ 目录中,只需备份此目录即可。
- 对于RPM包安装的 mysql 服务,数据库默认安装到 /var/lib/mysql/ 目录中,只需备份此目录即可。
如果是源码包安装的服务,则可以直接备份 /usr/local/ 目录,因为一般源码包服务都会安装到 /usr/local/ 目录中。如果是 RPM 包安装的服务,则需要具体服务具体对待,备份正确的数据。
Linux备份策略-完全备份
完全备份是指把所有需要备份的数据全部备份。当然,完全备份可以备份整块硬盘、整个分区或某个具体的目录。
完全备份的好处是数据恢复方便,因为所有的数据都在同一个备份中,所以只要恢复完全备份,所有的数据都会被恢复。如果完全备份备份的是整块硬盘,那么甚至不需要数据恢复,只要把备份硬盘安装上,服务器就会恢复正常。
但是完全备份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需要备份的数据量较大,备份时间较长,占用的空间较大,所以完全备份不可能每天执行。
一般会对关键服务器进行整盘完全备份,如果出现问题,则可以很快地使用备份硬盘进行替换,从而减少损失。我们甚至会对关键服务器搭设一台一模一样的服务器,这样只要远程几个命令(或使用 Shell 脚本自动检测,自动进行服务器替换),备份服务器就会接替原本的服务器,使故障响应时间大大缩短。
Linux备份策略-增量备份
完全备份随着数据量的加大,备份耗费的时间和占用的空间会越来越多,所以完全备份不会也不能每天进行,这时增量备份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
增量备份是指先进行一次完全备份,服务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比较当前系统和完全备份的备份数据之间的差异,只备份有差异的数据。服务器继续运行,再经过一段时间,进行第二次增量备份。在进行第二次增量备份时,当前系统和第一次增量备份的数据进行比较,也是只备份有差异的数据。第三次增量备份是和第二次增量备份的数据进行比较,以此类推。
假设我们在第一天进行一次完全备份。第二天增量备份时,只会备份第二天和第一天之间的差异数据,但是第二天的总备份数据是完全备份加第一次增量备份的数据。第三天增量备份时,只会备份第三天和第二天之间的差异数据,但是第三天的总备份数据是完全备份加第一次增量备份的数据,再加第二次增量备份的数据。当然,第四天增量备份时,只会备份第四天和第三天的差异数据,但是第四天的总备份数据是完全备份加第一次增量备份的数据,加第二次增量备份的数据,再加第三次增量备份的数据。
这种备份的好处是每次备份需要备份的数据较少,耗时较短,占用的空间较小;坏处是数据恢复比较麻烦,那么当进行数据恢复时,就要先恢复完全备份的数据,再依次恢复第一次增量备份的数据、第二次增量备份的数据和第三次增量备份的数据,最终才能恢复所有的数据。
Linux备份策略-差异备份
差异备份也要先进行一次完全备份,但是和增量备份不同的是,每次差异备份都备份和原始的完全备份不同的数据。也就是说,差异备份每次备份的参照物都是原始的完全备份,而不是上一次的差异备份。
假设我们在第一天也进行一次完全备份。第二天差异备份时,会备份第二天和第一天之间的差异数据,而第二天的备份数据是完全备份加第一次差异备份的数据。第三天进行差异备份时,仍和第一天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把第二天和第三天所有的数据都备份在第二次差异备份中,第三天的备份数据是完全备份加第二次差异备份的数据。第四天进行差异备份时,仍和第一天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把第二天、第三天和第四天所有的不同数据都备份到第三次差异备份中,第四天的备份数据是完全备份加第三次差异备份的数据。
相比较而言,差异备份既不像完全备份一样把所有数据都进行备份,也不像增量备份在进行数据恢复时那么麻烦,只要先恢复完全备份的数据,再恢复差异备份的数据即可。不过,随着时间的增加,和完全备份相比,变动的数据越来越多,那么差异备份也可能会变得数据量庞大、备份速度缓慢、占用空间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