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 MCU_GPIO的八种工作模式详解。


    补充:

    N、P型的区别,就是一个为正电压启动(NMOS),一个为负电压启动(PMOS)

    GPIO的八种工作模式详解

    浮空输入_IN_FLOATING
    带上拉输入_IPU
    带下拉输入_IPD
    模拟输入_AIN
    开漏输出_OUT_OD
    推挽输出_OUT_PP
    开漏复用输出_AF_OD
    推挽复用输出_AF_PP

    4输入 + 2 输出 + 2 复用输出,一共是8种模式,以下是八种模式的工作原理:

    GPIO浮空输入_IN_FLOATING模式工作原理

    以上截图就是浮空输入模式的原理图,
    图中阴影的部分在浮空输入模式下是处于不工作状态的,尤其是下半部分的输出电路
    实际上这时的输出电路与输入的端口处于隔离状态。
    黄色的高亮部分显示了数据传输通道,
    外部的电平信号通过左边编号1的I/O 端口进入STM32内部
    经过编号2的施密特触发器整形以后送入编号为3的“输入数据寄存器”
    在“输入数据寄存器”的另一端(编号4) ,CPU通过内部的数据总线可以随时读出I/O 端口的电平变化的状态。

    GPIO带上拉输入_IPU 模式工作原理:

    上图是STM32的GPIO带上拉输入模式的原理图。
    与前面介绍的浮空输入模式相比,仅仅是在数据通道上面,接入了一个上拉电阻,
    根据STM32的数据手册,这个上拉电阻阻值介于30K~50K 欧姆。
    同样,CPU可以随时在“输入数据寄存器”的另一端,通过内部的数据总线读出I/O 端口的电平变化的状态。

    GPIO带下拉输入_IPD 模式工作原理:

    对于输入下拉模式的输入,是在数据通道的下部,接入了一个下拉电阻。
    根据STM32的数据手册,这个下拉电阻阻值也是介于30K~50K 欧姆。

    对于要加上拉或下拉电阻:
    1.当作单片机作为输入时,假设我们直接在IO端口接一个按键到地(或电源)。
    因为按键按,于不按管脚都是悬空的。单片机就很难检测按键是否按下。
    所以人为的接一个上拉(或下拉)。以确定未按下的时候IO输入电平的状态
    2.可以提高芯片的抗干扰能
    3.当单片机的IO口作输出时,如果不接上拉电阻只能提供灌电流。无法输出电流驱动外接设备。这时也需要考虑上拉电阻。这样才可以使IO输出高电平

    GPIO模拟输入_AIN 模式工作原理:

    如果把STM32配置为模拟输入模式时,工作原理就比较简单了,信号从左边编号为1 的端口进
    从右边编号为2的一端直接进入STM32单片机的AD模块。
    细心的朋友可以看到数据通道中上拉、下拉电阻和施密特触发器,这时均处于关断的状态,
    “输入数据寄存器”就不能反映IO端口上的电平变化的状态了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模拟输入状态下,CPU不能通过“输入数据寄存器”读到IO端口变化的数据了

    以上分析的是GPIO模块IO引脚的输入模式的工作原理,下面介绍一下GPIO输出模式的工作原理

    GPIO开漏输出_OUT_OD 模式工作原理

    上图是GPIO开漏输出模式的工作原理图
    当CPU 在编号1 端通过“位设置/ 清除寄存器”或“输出数据寄存器”写入数据后
    该数据位将通过编号2的输出控制电路传送到编号4 的I/O端口。
    如果CPU 写入的是逻辑“1 ”,则编号3 的N-MOS管将处于关闭状态
    此时I/O 端口的电平将由外部的上拉电阻决定
    如果CPU 写入的是逻辑“0 ”,则编号3的N-MOS管将处于开启状态
    此时I/O端口的电平被编号3 的N-MOS管拉到了“地”的零电位。

    在图中的上半部,施密特触发器处于开启状态
    这意味着CPU 可以在“输入数据寄存器”的另一端,随时可以监控I/O端口的状态
    通过这个特性,还可以实现了虚拟的I/O端口双向通信:假如CPU 输出逻辑“1 ”
    由于编号3 的N-MOS管处于关闭状态,I/O 端口的电平将完全由外部电路决定
    因此,CPU 可以在“输入数据寄存器”读到外部电路的信号,而不是它自己输出的逻辑“1 ”

    GPIO口的输出模式下,有3 种输出速度可选(2MHz 、10MHz和50MHz) 
    这个速度是指GPIO口驱动电路的响应速度,而不是输出信号的速度
    输出信号的速度与程序有关(芯片内部在I/O口的输出部分安排了多个响应速度不同的输出驱动电路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驱动电路)。
    通过选择速度来选择不同的输出驱动模块,达到最佳的噪声控制和降低功耗的目的。
    高频的驱动电路,噪声很高  
    当我们的项目不需要比较高的输出频率时,请选用低频驱动电路,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系统的EMI 性能。
    当然如果我们的项目要求输出较高频率的信号,但却选用了较低频率的驱动模块,很可能会得到比较失真的输出信号
    有关具体信息可参考:http://www.51hei.com/bbs/dpj-40309-1.html

    GPIO推挽输出_OUT_PP模式工作原理

    GPIO的推挽输出模式是在开漏输出模式的基础上,在“输出控制电路”之后,增加了一个P-MOS管
    当CPU输出逻辑“1 ”时,编号3 处的P-MOS管导通,而下方的N-MOS管截止,达到输出高电平的目的
    当CPU输出逻辑“0 ”时,编号3 处的P-MOS管截止,而下方的N-MOS管导通,达到输出低电平的目的
    在这个模式下,CPU 仍然可以从“输入数据寄存器”读到该IO端口电压变化的信号

    GPIO开漏复用输出_AF_OD模式工作原理

    GPIO的开漏复用输出模式与开漏输出模式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编号为2 的输入的源不同,它是和复用功能的输出端相连
    此时的“输出数据寄存器”被输出通道给断开了。
    从上面的这个图,我们还可以看到CPU同样可以从“输入数据寄存器”读取到外部IO端口变化的电平信号。

    GPIO推挽复用输出_AF_PP模式工作原理

    最后介绍一下GPIO推挽复用输出模式的工作原理
    编号2“输出控制电路” 输入是与复用功能的输出端相连
    此时“输出数据寄存器”被从输出通道断开了,片上外设的输出信号直接与“输出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想连接。
    我们将GPIO配置成复用输出功能后,假如相应的外设模块没有被激活,那么此时IO端口的输出将不确定。
    其它部分原理与前面叙述的模式一样,包括对“输入数据寄存器”的读取方式也是一样的。

  • 相关阅读:
    使你的 Google Summer of Code 建议被接收的5个技巧
    洗牌算法
    自由--永不妥协
    Google Code Jam 2014 总结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三) 稀疏编码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二) 常用模型之自编码器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四) 受限玻尔兹曼机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五) 卷积神经网络CNN及tensorflow代码实现示例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一) 感知机、多层神经网络、BP算法、深度学习
    语义哈希(semanticHashing)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uzhenbo/p/802694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