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lenov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fid=928&tid=560992&extra=page%3D1
联想手机#P1来了#P1背后的故事系列
本帖最后由 奔在旅途的小草 于 2015-8-28 15:48 编辑
P1发布在即研发、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大大们
呕心沥血
一款牛逼的产品即将面世
你是否想了解更多P1背后的故事呢?
你想知道为什么电池是5000毫安而不是6000毫安呢?
你是否想知道P1命名的由来?
小草故事精粹将跟大家分享
——P1背后的故事
做客嘉宾:@做机的Allen
故事链接:
第一期 名字的由来
最近很多人问我,为啥叫p1,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叫个p90或者干脆叫p7因为p系列已经做过六代产品!
还有人说别叫p了,因为华为的p系列太成功了,叫p会被人秒掉!
但我想说,第一代p系列出世的时候,华为的p还在挣扎呢,有木有?
我们团队心中的p系列,应该是一部重新定义长待手机的产品,它不仅长待,而且要有全面的性能,是商务人士真正有益的助力!
p1的名字有三重含义。1 如果大家度娘p1,会发现排在前面的是迈凯伦的经典跑车p1,没错,我们想用做跑车的精神做p1,让它成为经典。 2我们要做p系列手机中no·1的那只,超越以往所有 3这是联想精简产品,重整旗鼓后第一只上市的手机,我们希望重头来过!
名字就是这样来的,明天再给大家讲讲电池!
所有文字均为p1手打,如有错误,还请见谅!如果喜欢,还请来个赞!
第二期 讲讲电池的那些事
最近跟测试的用户沟通比较多的就是电池,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能把电池做小一点,像Z1一样4100mAh,让机身更轻薄?”,“为什么不能像M5一样,搞个6000mAh,彻底做到极致?”,“为什么一定要做5000mAh?",下面就让我跟大家道一道。
首先,回到我们对用户需求的解读上,长待机的用户到底需要多长的待机时间?重度用户多少电量才够用?为此,我们进行了超过200份的用户调研,结果发现:1 重度用户每天玩机8小时,他们需要至少一天一冲,最无法忍受的就是下午到处找充电器;2 大部分用户觉得两天一冲就很爽了,如果能做到三天一冲那就惊喜了。
于是乎,我们把用户常用的场景全部测试了一遍,统计了每种应用的耗电。然后按照用户的使用习惯加成。最终发现,一天玩机8小时,至少需要2800mAh的电量,对于超重度用户,一天下来,至少需要4500mAh的电量。
于是,我们项目的目标就变成了,至少要让超重度用户用一天,让重度用户用两天,让大部分用户用三天。
这就是5000mAh的由来。
定下5000mAh的规格后,我们又审慎的研究ID,怎么能做到既轻薄,电池又大?为此我们几乎找遍了所有的电池供应商,研究了包括梯形电池等所有的设计,最终决定采用一款能量密度比高达620ED的电池。也许有人会说,这个能量密度比不高呀,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个能量密度比可以支持4.5A充电,你就会知道它的厉害。最终,我们达成的效果是,产品仅187克,低于所有同样电量的产品(那个6000mAh的友商,重量214克),宽度75.6mm,低于大多数5.5寸的手机;完美的弧度设计,最薄的地方只有4.6mm。
另外,也是我们在选取5000mAh的时候考虑过的。那就是为什么不能做到6000mAh,挑战一下业界的极限?最终,我们否定了这个想法,原因有三:1 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电池的安全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容量越大,安全隐患越高。2 6000mAh太重,会影响用户感知。3 6000mAh的电池,实际上最大也只能让重度用户用2.5天,他还是得2天一冲,对用户的价值没有那么大;而且如果5000mAh的优化做的好,完全可以在待机时间上匹敌6000mAh。
最终实测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P1的重度使用系数达到了2.02,也就是对于大部分重度用户而言,2天一冲没有问题;而某友商的产品,6000mAh的电池,重度使用系数为1.88,还不如P1。
所以电池大,不一定强呦!
第三期 聊聊快充那些事
看完了老周的发布会,突然发现目前做机的如果不说自己的手机能快充,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快速充电是刚需,有木有?
于是,今天就想跟大家讲一讲快充。
首先,我想先明确一个概念:根据物理学原理,充电速度快不快主要决定于充电器的功率。这就好比是赛车,排量决定了最高的速度,所以当我们听某厂商再说自己充电多么NB的时候,应该先问:您的充电器是多少瓦的?15W的快充永远干不过20多瓦的快充,这个是先天决定的,任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其次,我想讲讲快充的流派。目前针对快充的名词一大堆,各种营销包装让人目不暇接,其实最根本的技术原理只有两个:高压小电流和低压大电流。前者的代表就是MOTO的涡轮快充,而后者的代表就是友商的VOOC。充电实际上是一个将电能搬运的过程,如果把电能比喻成水,那么充电就是把水从池子A向池子B搬运的过程。有生活常识的人相比都知道,加快搬运的速度无外乎两种方法:1 增加池子A的压力,让水流动的更快;2 增加带宽,使得同时流动的水更多。高压小电流就是采用了方法1的原理,而低压大电流则是用了方法2的原理。
也许有人会说,能不能既增加压力,又增加带宽?这个吧,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操作起来会遇到两个问题:1 发热量巨大,峰值持续的时间太短;2 成本高昂,而且对于电池寿命,安全都存在较大隐患。
接下来,问题来了,高压小电流和低压大电流孰优孰略?
其实,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从充电速度上来说,高压小电流和低压大电流没有绝对的差别,只要充电器功率到位,可以取得近似的效果。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还是略有不同。第一,为了增加带宽,低压小电流需要特殊设计的充电线,而且价格不菲,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得随身带着线,而且一旦丢了,得花一笔银子;第二,从安全的角度上,低压大电流的风险在于,其充电电路大部分在充电插头上,所以高速充电,插头会比较热,但是插头实际上是不容易做散热设计的,而且大电流的涌入,对于手机的寿命会是一个考验;高压小电流的风险在于,充电电路和IC设计在手机上,所以手机会发热,长时间快速充电手机会变成暖手宝,因此散热设计对于大部分厂商而言是个挑战。
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很关心P1的快充是怎么设计的?跟VOOC比咋样?有什么黑科技?
第一,P1采用了24W的大功率充电器,从排量上就将许多对手排除在外;
第二,P1使用了高压小电流的技术方案,所以根本不挑线,随便一根Micro-USB的充电线都可享受快充的乐趣;
第三,P1的充电插座采用了4档设计,自适应调整充电速度;
第四,P1实测的充电速度,秒杀所有产品,配合长待模式,实现充电五分钟,通话三小时;
如果这样还不算NB,那么我们还有两项黑科技:
1 快速OTG,5000mAh的P1可以对外充电,电流高达1A,和大部分充电宝齐平,秒杀对手的0.5A充电;
2 使用了独立的芯片随时监控系统问题,自适应调整充电电压电流,降低发热风险和延长电池寿命;
可能有人会问,冲的那么快,发热的风险咋办?
此处不得不提P1的散热设计了,基本上能整的黑科技全用上了,那成本花的让我心疼。
第四期 讲讲驯龙的故事
最近在各种群里,我受到最多的质疑就是,身为产品汪,你怎么选择了615这个发热和功耗都超高的平台?表告诉我,你们又玩降频,把机器搞得卡又顿?......
事实上,面对615这个饱受争议的骁龙平台,我特别欣赏研发经理吉吉同志给P1的定义,叫做“驯龙高手”,下面我们就讲讲P1是如何驯龙的。
首先,从设计理念上,我们选择615,很大程度上因为高通的技术实力,特别是在基带方面,在全网通的实现,图形能力以及稳定性上,虽然615在跑分上略逊一筹,但是从市场售价就能看出,615更有溢价。
在决定了使用615以后,一个风淡云轻的日子,我对研发的吉吉同志说:
对615,我们就两个简单的要求:1 比同级别的竞品温度低 2 不能降频。
于是,我看到了吉吉同学脸上的黑线....... 要求很简单,实现真TM难。
过了一段日子,突然有一天,吉吉兴奋的电话我:
告诉你个好消息,经过我们实测,XX手机温度43度,XX手机温度45度,XX手机不错温度40度。
“这跟我们有毛线关系?”我有点不耐烦。
“因为我们测得结果是39度”吉吉那叫一个自豪。
“相当可以呀!咋做的?”
于是接下来,我被普及了一堂散热理论课,总结一下其实就是做了三件事:
1 用热管,而且体积还不小;
2 用硅脂,石墨烯散热;
3 优化结构设计;
但是课上完,我的脸就绿了,这些玩意也太***贵了吧,都是美刀,最近汇率还涨了.....
不过考虑到结果还不错,对的起用户的期待,成本高点也就忍了吧!
也许大家会问,热管/硅脂,听着不怎么高大上呀!
好吧,我承认我们不会包装,于是只能抄袭一下友商的介绍。
所谓热管,“红衣教主”在奇酷的发布会上帮我们解释了:太空水冷散热系统,卫星散热原理。此处略去1000字,大家可以度娘。
所谓硅脂石墨烯,有个友商给起了个特别高大上的名字,叫做”冰巢散热“,大家也可以度娘。
优化结构设计,这个涉及到太多秘密,不能说了,说了一堆研发大佬肯定砍了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