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必须灵活构建其所在企业的IT系统,深入业务,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业务环境。”
BAT军团“搅局”B2B市场,CIO们准备好了吗?
庞大的企业级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掘金客”进来,在过去一年,一股强势势力进入人们视野,这就是BAT军团。
阿里在企业级领域是国内企业走在最前列的,阿里巴巴杀入企业级市场的速度之快和投入度之大,让人始料未及,旗下软件钉钉独立为钉钉事业部,声称将投入5亿元品牌宣传费;腾讯微信在以最大程度地占据了国人焦点的同时,旗下的企业号仗着庞大的社交优势也来势不小。2016年,张小龙再次宣布了即将启用微信应用号的消息,野心昭然。Gartner认为,2016年对中国IT市场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来自于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BAT)等互联网企业的投资。
BAT的进入对整个TO B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处在“互联网+”转型口的传统企业CIO们而言,与BAT类新型供应商合作,成为“与时代接轨”的不二选择。可是另外一方面,部分CIO对BAT的认识只停留在概念热度上,而对他们在技术细节和服务模式的成熟性与适用性上考量不足,从而导致实际接触中磨合成本的增加。
对于如何姿势正确地打开BAT转型之道,目前还没有十分成功的宣传案例,这也让CIO们焦虑和迷惑。因为,对于长期适应了传统供应商的企业,如果要上BAT类服务商,将会在服务模式、技术兼容、版本升级等问题上面临全新的考验。
首先是需求上的“隔靴搔痒”。以消费类产品和服务起家的BAT和IBM、微软、SAP等传统供应商相比,在服务水平上无法做到精细化和“贴心”程度。而传统企业IT供应商对大企业的采购流程、服务流程、合作流程都了如指掌,知道对方的痛点难点。其次,传统企业IT供应商的产品、服务和人员都更加稳定,特别是产品技术路线图很清晰,企业CIO更容易掌握项目的进度和节奏。而BAT的互联网公司背景导致其变数更多,产品服务上需要磨合的地方更多。
应用的风险预期加大。BAT类供应商东西行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互联网供应商,无法达到企业级服务的水平。互联网公司的版本升级比较频繁,更要考虑到版本升级后,与之前合作开发的应用的兼容问题。因此,CIO必须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与BAT展开合作。
所以,对于谨慎型、风控要求严格的传统大型企业而言,贸然上BAT类企业IT并不见得是明智之选。对于转型需求迫切的企业上BAT,行业资深观察人士认为,CIO在企业采购时与业务部门一起找供应商,共同商谈合作事务,比如与业务部门一起探讨能否用微信做业务,能够通过电商改变业务流程等。“CIO的工作需要更加亲近业务”这一观点也得到了H3 BPM部分应用客户们的响应,在年度访谈中,多位CIO提到企业IT已经从纯技术支撑转型为与业务深度切合的合作关系。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BAT的涌入,既考验CIO对新技术的介入程度,也考验他们对业务模式的洞察,只有在磨合中不断转变思维、角色定位,通过“互联网+”达到软着陆,才能最终实现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