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十年职场之路(三)
前文再续
老兵的十年职场之路(一)
老兵的十年职场之路(二)
在前面的文章里,如果说第二段经历是我的小高峰,那么接下来我觉得算是一段平峰期吧。至少在技术成长上面是如此,而财富积累更是进入了黯淡期。
有个词说的好,遇强则强,当你所在的环境让你感到不适的时候,可能就是你成长的时候,当然也可能并不是。但如果你身边都是比你牛的人时,你一定会有很多提升的机会。
在开始创业之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上班不打卡,用什么技术也都是自己说了算,产品呢,也都会自己去做些研究。所有的一切全凭着兴趣和热忱在支撑着。
至于在我后来做自我检讨的时候觉得,对于创业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太多的东西会让这些消失殆尽了。
创业团队
一个机缘巧合,几位同事跟我组成了一个开发团队,主要想做的是一款开放式的项目管理平台,团队里有一个前端加两个后端程序员,当然我是后端之一,并且主要负责了项目的开发框架搭建及技术把控。也是因为是初次创业吧,基本上大家都是卯足了劲,想着怎么更快的把产品给做出来。当时也没有所谓的 996制度之说,因为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代码了,时间变得很不规律。然后就是项目中出了不少的问题,比如产品定义不清晰,技术选型及实现上产生一些争执等等,这些问题都体现了作为初创团队的各种不成熟。
当然,最为关键的可能还是团队对市场的缺乏思考,总希望做一个大而全的东西,因此没过多久,这个项目就夭折了。
与此同时,一位朋友的公司找到我们,希望帮他们完成一个移动外包项目,这时候,为了能继续下去,我们就开始了一边外包,而另一边则做自主产品的日子。
摸爬滚打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团队过的非常的辛苦,如果要用最合适的词来形容的话,我只想到了摸爬滚打这四个字。因为一旦进入外包的节奏之后,团队几乎迈入了一个持续的恶性循环中,为了养活团队就得不停的接单,为了完成这些项目你几乎就没有时间精力能进行自主产品的开发。
尽管有些项目看着很大,但其实是多手转包,在支付周期上很容易就把你拖死。
微营销的风
然后是大约在2013年的时候,微信营销一度成了炙手可热的风口热点,基于微信公众号开放平台打造的各种营销平台也遍地开花了。那时候觉得这块可能是个突破口,于是也做了一个微营销的产品,然后这也成了一次失败的尝试。
本质上这类产品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不会涉及什么高并发高性能的一些问题,而整个后端基本上是基于微信的开放接口来实现就好,产品上唯一能产生一些识别度的都是一些前端和UI上的事情。很可惜的是,后来发现就是各家的微信营销平台的功能和界面都是我抄你,你抄我,很难区分。
既然技术上不能产生区分,那么这类产品就只能看怎么做好推广和资源整合了。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给一家餐厅做微信点餐的功能后,我们一伙人跑到了人家厨房里拍了很多照片,然后给每个餐桌上都贴上了二维码。
而且,每次都能免费吃上厨师的自创甜点…
如果那会能碰上靠谱的推广合作伙伴兴许还能赚点钱,但我们的运气并不大好,在产品开发出来后只有寥寥可数的客户。
而尽管微信营销很火,但市面上却很少有此类产品成功融资的消息,唯一有一个被认为是微营销领域佼佼者的产品融了100W,相信这也让许多人的心都凉了一截,相比同时期的一些移动互联网产品,这种平台却如此的不值钱。
这恰如陈皓(左耳朵耗子)的博客里所说的,技术一定要关注价值点,如果都是伪造出来的需求,加上满大街都一样的东西,那可能就是供大于求,你的努力就很难获得回报。
微信营销有多么火
有一次,邻居的一位阿婆问我工作在做什么,我想了一会,就说我的团队最近在做跟手机微信相关的系统。
阿婆立刻就说,“你们是不是做微信营销,前段时间服装市场就有一个团队在搞微信营销呢,只是做了两个星期人就都散了…”
那一刻我竟然无言以对,看吧,连老人家都知道微信营销了,确实是烂大街了。
微营销的经历让人很难忘,而这些活下来的产品演化出了各种花样,就包括那些基于位置的精准营销,微信机器人等等。
现在这些时不时会突然加你微信的美女头像大部分都是出自于营销系统。
做不尽的外包
外包是整个团队的收入来源,在微营销产品沉寂了之后,基本上我们都在接一些单子过活。在这个期间大大小小的项目接触了许多,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
企业项目,这类项目的门槛最高,也就是拿到项目的条件非常苛刻。往往小团队拿到的都是一些模块级的部分,也就是底层框架或是平台接口都已经做好了,只有一些前端或是APP会交给外面的团队。而一般情况下企业对于项目质量,进度的审查方面会把控得很严格,经常需要人员驻场,这样对于创业人员的资源消耗非常的大。有时候你凭着能力提前完成了任务还不能走,企业的外包负责人会要求你一定要在办公室呆着。除此之外,企业项目转包的话在回款上都很拖沓,这令团队非常的难受。
-
政府项目,相比企业级的项目来说,这类项目难度都较小,比较多的是一些传统型的系统,比如信息网站,公众号求助系统等等。但是获得这类项目机会需要借助一些资源,在审查方面的工作也得做到位了。很多项目是以招标的形式进行的,为了获得资质往往还得找一些同行进行抱团。当时所接触到的几个项目额度都不大,除了流程比较慢之外,其他方面都还比较顺利。
-
创业项目,这类的项目最多,但也是风险最高的。在移动互联网创业热潮中,有太多的人希望自己能缔造神话了。而客户里面有许多来自于传统企业,也是因为如此,客户对于互联网的认识都很浅,提的许多需求点子都来自于一些火爆的产品,这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混搭!
就比如,希望做一个熟人社交的产品,希望能搭上支付宝的贷款功能,一个商城APP里面要加个朋友圈,还有地图导航…
为了生存,所以许多项目都会先接下来,尤其是创业类的项目做了很多,基本上这类系统的架构都很简单,基本上是安卓APP一个、苹果APP一个 ,后端挂一个Java Web Server 就可以了。许多基础组件也都可以使用云上的服务,比如极光推送,友盟等,这样开发难度大大降低了。
但尽管如此,因为同时进行的项目太多,开发团队总是负重累累,最高峰的时候同时启动了8个项目,而开发人员却不足20人,而且团队里面有大量需要培养的应届生,这样一来质量和进度都没办法保证了。在这种状况下人员流动也非常的频繁,许多人干了两三个项目就要提离职了,尽管团队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的苗子,但始终还是没能留住。
这里提到了压力,人员流动,其中的根源还是来自成本模式的问题。从当时的外包市场上看,团队能拿到的都以创业型项目为主,额度都较小,同时还要忍受来自对手的压价。为了养活团队则需要尽可能接下更多的单子,那么这样就会造成前面所说的研发压力过载,于是乎就会产生许多质量问题,这些都需要开发团队在后面去兜底,长期持续下来就成了恶性循环。
辗转
这些糟糕的状况大约持续了近两年,之后我选择退出,主要的原因还是来源于自己,一方面这段时期内自己基本上没有了收入上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对于自身成长上的焦虑,的确项目是做了非常多,也一直在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但是在个人能力上觉得已经到了瓶颈。
再者就是家里人对于我离职创业这件事情无法理解,也是因为这个事情跟家里的关系闹僵了。
在我觉得最困难的时候很难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同时还意外发现自己产生了一些焦虑症。为了摆脱这些现状,自己决定去寻找一个新起点。
在离开团队之后,我先是在一家小公司担任技术负责人,在那边负责开发了一套物联后台系统,主要用于服务其销售的穿戴类设备产品(十万级)。
除了技术选型、架构设计与普通的Web 项目存在较大不同之外,这个也是我觉得会是未来持续增长的一个领域。
只是后来由于市场销售及产品运作方面的问题,这块业务也很快走向了下坡,我也被迫撤离了。
寻求深造
此后的时间里,我面试了一些公司,其中不乏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但最终我还是去了一家大型企业的物联网业务部门,也就是现在所在的地方,想在这里边继续学习和深造。
在进入这家公司之时,也听说过其狼性文化和一些混乱不堪的项目管理,其中一点就是加班多且会很累,连身边的朋友也很难理解我做这样的选择。
当然,这些情况在后面的工作中都遇到了,但在适当的调整之后发现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关键的一点在于自己要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做这个选择。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经历了从技术到管理,再回归到技术的路线。而正如许多文章都提到的,技术人到了中年会有很多无奈,除了身体和技能的老化,你的生活压力也会骤增不少。
虽然的确是如此,但是作为一名技术人来说,我认为只要长期的进行学习,保持住一种工匠精神,那么大龄技术人的竞争力就一定还在。
十年的感悟浓缩为一句:
你可以不够聪明,但不能没有热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