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va常量池概念 (转)


    在class文件中,“常量池”是最复杂也最值得关注的内容。

      Java是一种动态连接的语言,常量池的作用非常重要,常量池中除了包含代码中所定义的各种基本类型(如int、long等等)和对象型(如String及数组)的常量值还,还包含一些以文本形式出现的符号引用,比如:

      类和接口的全限定名;

      字段的名称和描述符;

      方法和名称和描述符。

      在C语言中,如果一个程序要调用其它库中的函数,在连接时,该函数在库中的位置(即相对于库文件开头的偏移量)会被写在程序中,在运行时,直接去这个地址调用函数;

      而在Java语言中不是这样,一切都是动态的。编译时,如果发现对其它类方法的调用或者对其它类字段的引用的话,记录进class文件中的,只能是一个文本形式的符号引用,在连接过程中,虚拟机根据这个文本信息去查找对应的方法或字段。

      所以,与Java语言中的所谓“常量”不同,class文件中的“常量”内容很非富,这些常量集中在class中的一个区域存放,一个紧接着一个,这里就称为“常量池”。

    java中的常量池技术,是为了方便快捷地创建某些对象而出现的,当需要一个对象时,就可以从池中取一个出来(如果池中没有则创建一个),则在需要重复重复创建相等变量时节省了很多时间。常量池其实也就是一个内存空间,不同于使用new关键字创建的对象所在的堆空间。本文只从java使用者的角度来探讨java常量池技术,并不涉及常量池的原理及实现方法。个人认为,如果是真的专注java,就必须对这些细节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但知道它的原理和具体的实现方法则不是必须的。

    1,常量池中对象和堆中的对象

    public class Test{

    Integer i1=new Integer(1);
       Integer i2=new Integer(1);
    //i1,i2分别位于堆中不同的内存空间

       System.out.println(i1==i2);//输出false


       Integer i3=1;
       Integer i4=1;
    //i3,i4指向常量池中同一个内存空间

       System.out.println(i3==i4);//输出true

    //很显然,i1,i3位于不同的内存空间

    System.out.println(i1==i3);//输出false

    }

    2,8种基本类型的包装类和对象池

    java中基本类型的包装类的大部分都实现了常量池技术,这些类是Byte,Short,Integer,Long,Character,Boolean,另外两种浮点数类型的包装类则没有实现。另外Byte,Short,Integer,Long,Character这5种整型的包装类也只是在对应值小于等于127时才可使用对象池,也即对象不负责创建和管理大于127的这些类的对象。以下是一些对应的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5种整形的包装类Byte,Short,Integer,Long,Character的对象,

       //在值小于127时可以使用常量池

       Integer i1=127;

       Integer i2=127;

       System.out.println(i1==i2)//输出true

       //值大于127时,不会从常量池中取对象

       Integer i3=128;

       Integer i4=128;

       System.out.println(i3==i4)//输出false

       //Boolean类也实现了常量池技术

       Boolean bool1=true;

       Boolean bool2=true;

       System.out.println(bool1==bool2);//输出true

       //浮点类型的包装类没有实现常量池技术

       Double d1=1.0;

       Double d2=1.0;

       System.out.println(d1==d2)//输出false

    }

    }

    3,String也实现了常量池技术

    String类也是java中用得多的类,同样为了创建String对象的方便,也实现了常量池的技术,测试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1,s2分别位于堆中不同空间

    String s1=new String("hello");

    String s2=new String("hello");

    System.out.println(s1==s2)//输出false

    //s3,s4位于池中同一空间

    String s3="hello";

    String s4="hello";

    System.out.println(s3==s4);//输出true

    }

    }

    最后:

    细节决定成败,写代码更是如此。

    Integer的封装:

       public static Integer valueOf(int i) {

             final int offset = 128;

             if (i >= -128 && i <= 127) { // must cache

                return IntegerCache.cache[i + offset];

             }

              return new Integer(i);

           }
    当你直接给一个Integer对象一个int值的时候,其实它调用了valueOf方法,然后你赋的这个值很特别,是128,那么没有进行cache方法,相当于new了两个新对象。所以问题中定义a、b的两句代码就类似于:

          Integer a = new Integer(128);

          Integer b = new Integer(128);
    这个时候再问你,输出结果是什么?你就知道是false了。如果把这个数换成127,再执行:

          Integer a = 127;

          Integer b = 127;

          System.out.println(a == b);
    结果就是:true

    由上可知,我们进行对象比较时最好还是使用equals,便于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控制。

    --------------------------------------------------补充-----------------------------------------------------------------------

       我们看一下IntegerCache这个类里面的内容:

       private static class IntegerCache {

          private IntegerCache() {

          }

          static final Integer cache[] = new Integer[-(-128) + 127 + 1];

          static {

             for (int i = 0; i < cache.length; i++)

                cache[i] = new Integer(i - 128);

          }

       }

    由于cache[]在IntegerCache类中是静态数组,也就是只需要初始化一次,即static{......}部分,所以,如果Integer对象初始化时是-128~127的范围,就不需要再重新定义申请空间,都是同一个对象---在IntegerCache.cache中,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

  • 相关阅读:
    团队第一阶段冲刺评价
    冲刺(十)
    冲刺(九)
    冲刺(八)
    冲刺(七)
    冲刺阶段(12)
    冲刺阶段(11)
    与市面APP的对比
    团队绩效管理
    第一阶段意见汇总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p-blog/p/742228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