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 网络详解


    网络是一种把不同计算机或网络设备连接到一起的技术,它本质上是一种进程间通信方式,特别是跨系统的进程间通信,必须要通过网络才能进行。随着高并发、分布式、云计算、微服务等技术的普及,网络的性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网络模型

    为了解决网络互联中异构设备的兼容性问题,并解耦复杂的网络包处理流程,OSI 模型把网络互联的框架分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等七层,每个层负责不同的功能。其中,

    • 应用层,负责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接口。
    • 表示层,负责把数据转换成兼容接收系统的格式。
    • 会话层,负责维护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
    • 传输层,负责为数据加上传输表头,形成数据包。
    • 网络层,负责数据的路由和转发。
    • 数据链路层,负责 MAC 寻址、错误侦测和改错。
    • 物理层,负责在物理网络中传输数据帧。

    但是 OSI 模型还是太复杂了,也没能提供一个可实现的方法。所以,在 Linux 中,我们实际上使用的是另一个更实用的四层模型,即 TCP/IP 网络模型。

    TCP/IP 模型,把网络互联的框架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等四层,其中,

    • 应用层,负责向用户提供一组应用程序,比如 HTTP、FTP、DNS 等。
    • 传输层,负责端到端的通信,比如 TCP、UDP 等。
    • 网络层,负责网络包的封装、寻址和路由,比如 IP、ICMP 等。
    • 网络接口层,负责网络包在物理网络中的传输,比如 MAC 寻址、错误侦测以及通过网卡传输网络帧等。

    为了帮你更形象理解 TCP/IP 与 OSI 模型的关系,我画了一张图,如下所示:

    当然了,虽说 Linux 实际按照 TCP/IP 模型,实现了网络协议栈,但在平时的学习交流中,我们习惯上还是用 OSI 七层模型来描述。比如,说到七层和四层负载均衡,对应的分别是 OSI 模型中的应用层和传输层(而它们对应到 TCP/IP 模型中,实际上是四层和三层)。

    Linux 网络栈

    有了 TCP/IP 模型后,在进行网络传输时,数据包就会按照协议栈,对上一层发来的数据进行逐层处理;然后封装上该层的协议头,再发送给下一层。

    当然,网络包在每一层的处理逻辑,都取决于各层采用的网络协议。比如在应用层,一个提供 REST API 的应用,可以使用 HTTP 协议,把它需要传输的 JSON 数据封装到 HTTP 协议中,然后向下传递给 TCP 层。

    而封装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只是在原来的负载前后,增加固定格式的元数据,原始的负载数据并不会被修改。

    比如,以通过 TCP 协议通信的网络包为例,通过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应用程序数据在每个层的封装格式。

    其中:

    • 传输层在应用程序数据前面增加了 TCP 头;
    • 网络层在 TCP 数据包前增加了 IP 头;
    • 而网络接口层,又在 IP 数据包前后分别增加了帧头和帧尾。

    这些新增的头部和尾部,都按照特定的协议格式填充,想了解具体格式,你可以查看协议的文档。 比如,你可以查看这里,了解 TCP 头的格式。

    这些新增的头部和尾部,增加了网络包的大小,但我们都知道,物理链路中并不能传输任意大小的数据包。网络接口配置的最大传输单元(MTU),就规定了最大的 IP 包大小。在我们最常用的以太网中,MTU 默认值是 1500(这也是 Linux 的默认值)。

    一旦网络包超过 MTU 的大小,就会在网络层分片,以保证分片后的 IP 包不大于 MTU 值。显然,MTU 越大,需要的分包也就越少,自然,网络吞吐能力就越好。

    理解了 TCP/IP 网络模型和网络包的封装原理后,你很容易能想到,Linux 内核中的网络栈,其实也类似于 TCP/IP 的四层结构。如下图所示,就是 Linux 通用 IP 网络栈的示意图:

    我们从上到下来看这个网络栈,你可以发现,

    • 最上层的应用程序,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来跟套接字接口进行交互;
    • 套接字的下面,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传输层、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
    • 最底层,则是网卡驱动程序以及物理网卡设备。

    这里我简单说一下网卡。网卡是发送和接收网络包的基本设备。在系统启动过程中,网卡通过内核中的网卡驱动程序注册到系统中。而在网络收发过程中,内核通过中断跟网卡进行交互。

    再结合前面提到的 Linux 网络栈,可以看出,网络包的处理非常复杂。所以,网卡硬中断只处理最核心的网卡数据读取或发送,而协议栈中的大部分逻辑,都会放到软中断中处理。

    Linux 网络收发流程

    网络包的接收流程

    当一个网络帧到达网卡后,网卡会通过 DMA 方式,把这个网络包放到收包队列中;然后通过硬中断,告诉中断处理程序已经收到了网络包。

    接着,网卡中断处理程序会为网络帧分配内核数据结构(sk_buff),并将其拷贝到 sk_buff 缓冲区中;然后再通过软中断,通知内核收到了新的网络帧。

    接下来,内核协议栈从缓冲区中取出网络帧,并通过网络协议栈,从下到上逐层处理这个网络帧。比如,

    • 在链路层检查报文的合法性,找出上层协议的类型(比如 IPv4 还是 IPv6),再去掉帧头、帧尾,然后交给网络层。
    • 网络层取出 IP 头,判断网络包下一步的走向,比如是交给上层处理还是转发。当网络层确认这个包是要发送到本机后,就会取出上层协议的类型(比如 TCP 还是 UDP),去掉 IP 头,再交给传输层处理。
    • 传输层取出 TCP 头或者 UDP 头后,根据 < 源 IP、源端口、目的 IP、目的端口 > 四元组作为标识,找出对应的 Socket,并把数据拷贝到 Socket 的接收缓存中。

    最后,应用程序就可以使用 Socket 接口,读取到新接收到的数据了。

    为了更清晰表示这个流程,我画了一张图,这张图的左半部分表示接收流程,而图中的粉色箭头则表示网络包的处理路径。

    网络包的发送流程

    了解网络包的接收流程后,就很容易理解网络包的发送流程。网络包的发送流程就是上图的右半部分,很容易发现,网络包的发送方向,正好跟接收方向相反。

    首先,应用程序调用 Socket API(比如 sendmsg)发送网络包。

    由于这是一个系统调用,所以会陷入到内核态的套接字层中。套接字层会把数据包放到 Socket 发送缓冲区中。

    接下来,网络协议栈从 Socket 发送缓冲区中,取出数据包;再按照 TCP/IP 栈,从上到下逐层处理。比如,传输层和网络层,分别为其增加 TCP 头和 IP 头,执行路由查找确认下一跳的 IP,并按照 MTU 大小进行分片。

    分片后的网络包,再送到网络接口层,进行物理地址寻址,以找到下一跳的 MAC 地址。然后添加帧头和帧尾,放到发包队列中。这一切完成后,会有软中断通知驱动程序:发包队列中有新的网络帧需要发送。

    最后,驱动程序通过 DMA ,从发包队列中读出网络帧,并通过物理网卡把它发送出去。

    小结

    多台服务器通过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连接到一起,构成了相互连接的网络。由于网络设备的异构性和网络协议的复杂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了一个七层的 OSI 网络模型,但是这个模型过于复杂,实际工作中的事实标准,是更为实用的 TCP/IP 模型。

    • TCP/IP 模型,把网络互联的框架,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等四层,这也是 Linux 网络栈最核心的构成部分。
    • 应用程序通过套接字接口发送数据包,先要在网络协议栈中从上到下进行逐层处理,最终再送到网卡发送出去。

    而接收时,同样先经过网络栈从下到上的逐层处理,最终才会送到应用程序。

  • 相关阅读:
    北京华思世纪思科CCNA中文视频教程全集(迅雷)
    [转载]告诉你C盘里的每个文件夹都是干什么用的(转载)
    各种路由器默认用户名及密码
    思科路由器交换机单臂路由连接方式
    大学计算机类教学视屏
    如何看待目前的路由交换机安全性
    跨越交换机的TPLink交换机配置VLAN部分图解(二)
    跨越交换机的TPLink交换机配置VLAN部分图解(一)
    基于华为路由器接入的解决方案
    跨越交换机的TPLink交换机配置VLAN部分图解(三)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nguoguo/p/1624862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