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 + OS RedHat AS 5 Memory Manager


    linux下内存释放问题

    http://netcome.iteye.com/blog/727601

     总有很多朋友对于Linux的内存管理有疑问,之前一篇[转]理解Linux的性能  日志似乎也没能清除大家的疑虑。而在新版核心中,似乎对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特转出来给大家参考一下。最后,还附上我对这方法的意见,欢迎各位一同讨论。

        当在Linux下频繁存取文件后,物理内存会很快被用光,当程序结束后,内存不会被正常释放,而是一直作为caching。这个问题,貌似有不少人在问,不过都没有看到有什么很好解决的办法。那么我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通常情况  
    先来说说free命令:

    引用
    [root@server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163 86 0 10 94
    -/+ buffers/cache: 58 191
    Swap: 511 0 511


    其中:

    引用
    total 内存总数
    used 已经使用的内存数
    free 空闲的内存数
    shared 多个进程共享的内存总额
    buffers Buffer Cache和cached Page Cache 磁盘缓存的大小
    -buffers/cache 的内存数:used - buffers - cached
    +buffers/cache 的内存数:free + buffers + cached


    可用的memory=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

    有了这个基础后,可以得知,我现在used为163MB,free为86MB,buffer和cached分别为10MB,94MB。
    那么我们来看看,如果我执行复制文件,内存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用
    [root@server ~]# cp -r /etc ~/test/
    [root@server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244 4 0 8 174
    -/+ buffers/cache: 62 187
    Swap: 511 0 511


    在我命令执行结束后,used为244MB,free为4MB,buffers为8MB,cached为174MB,天呐,都被cached吃掉了。别紧张,这是为了提高文件读取效率的做法。

    为 了提高磁盘存取效率,Linux做了一些精心的设计,除了对dentry进行缓存(用于VFS,加速文件路径名到inode的转换),还采取了两种主要 Cache方式: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前者针对磁盘块的读写,后者针对文件inode的读写。  这些Cache有效缩短了 I/O系统调用(比如read,write,getdents)的时间。


    buffers与cached的区别。
    buffers是指用来给块设备做的缓冲大小,他只记录文件系统的metadata以及 tracking in-flight pages.  
    cached是用来给文件做缓冲。  
    那就是说:buffers是用来存储,目录里面有什么内容,权限等等。  
    而cached直接用来记忆我们打开的文件


    那么有人说过段时间,linux会自动释放掉所用的内存。等待一段时间后,我们使用free再来试试,看看是否有释放?

    引用
    [root@server test]#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244 5 0 8 174
    -/+ buffers/cache: 61 188
    Swap: 511 0 511


    似乎没有任何变化。(实际情况下,内存的管理还与Swap有关)

    那么我能否手动释放掉这些内存呢?回答是可以的!

    二、手动释放缓存  
    /proc 是一个虚拟文件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读写操作做为与kernel实体间进行通信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修改/proc中的文件,来对当前 kernel的行为做出调整。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调整/proc/sys/vm/drop_caches来释放内存。操作如下:

    引用
    [root@server test]# cat /proc/sys/vm/drop_caches
    0


    首先,/proc/sys/vm/drop_caches的值,默认为0。

    引用
    [root@server test]# sync


    手动执行sync命令(描述:sync 命令运行 sync 子例程。如果必须停止系统,则运行sync 命令以确保文件系统的完整性。sync 命令将所有未写的系统缓冲区写到磁盘中,包含已修改的 i-node、已延迟的块 I/O 和读写映射文件)

    引用
    [root@server test]#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root@server test]# cat /proc/sys/vm/drop_caches
    3


    将/proc/sys/vm/drop_caches值设为3

    引用
    [root@server test]#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66 182 0 0 11
    -/+ buffers/cache: 55 194
    Swap: 511 0 511


    再来运行free命令,会发现现在的used为66MB,free为182MB,buffers为0MB,cached为11MB。那么有效的释放了buffer和cache。

    ◎ 有关/proc/sys/vm/drop_caches的用法在下面进行了说明

    引用
    /proc/sys/vm/drop_caches  (since Linux 2.6.16)  
    Writing to this file causes the kernel to drop clean caches,
    dentries and inodes from memory, causing that memory to become
    free.

    To free pagecache, use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to free dentries and inodes, use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
    to free pagecache, dentries and inodes, use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Because this is a non-destructive operation and dirty objects
    are not freeable, the user should run sync first.


    三、我的意见  
    上述文章就长期以来很多用户对Linux内存管理方面的疑问,给出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回复,我更觉得有点像是核心开发小组的妥协。
    对于是否需要使用这个值,或向用户提及这个值,我是有保留意见的:

    引用
    1、从man可以看到,这值从2.6.16以后的核心版本才提供,也就是老版的操作系统,如红旗DC 5.0、RHEL 4.x之前的版本都没有;
    2、若对于系统内存是否够用的观察,我还是原意去看swap的使用率和si/so两个值的大小;


    用户常见的疑问是,为什么free这么小,是否关闭应用后内存没有释放?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Linux对内存的管理与Windows不同,free小并不是说内存不够用了,应该看的是free的第二行最后一个值:

    引用
    -/+ buffers/cache: 58  191


    这才是系统可用的内存大小。
    实际项目中告诉我们,如果因为是应用有像内存泄露、溢出的问题,从swap的使用情况是可以比较快速可以判断的,但free上面反而比较难查看。
    相反,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告诉用户,修改系统的一个值,“可以”释放内存,free就大了。用户会怎么想?不会觉得操作系统“有问题”吗?
    所以说,我觉得既然核心是可以快速清空buffer或cache,也不难做到(这从上面的操作中可以明显看到),但核心并没有这样做(默认值是0),我们就不应该随便去改变它。
    一般情况下,应用在系统上稳定运行了,free值也会保持在一个稳定值的,虽然看上去可能比较小。
    当发生内存不足、应用获取不到可用内存、OOM错误等问题时,还是更应该去分析应用方面的原因  ,如用户量太大导致内存不足、发生应用内存溢出等情况,否则,清空buffer,强制腾出free的大小,可能只是把问题给暂时屏蔽了  。

        我觉得,排除内存不足的情况外,除非是在软件开发阶段,需要临时清掉buffer,以判断应用的内存使用情况;或应用已经不再提供支持,即使应用对内存的时 候确实有问题,而且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才考虑定时清空buffer。   (可惜,这样的应用通常都是运行在老的操作系统版本上,上面的操作也解决不了)。 O(∩_∩)O哈哈~ 

    我的结论:正常情况,不用处理!

    参考1、http://www.wujianrong.com/archives/2007/09/linux_free.html

    参考2、http://www.linuxfly.org/post/320/


    Linux内存使用量查看free结果分析

    http://liuleijsjx.iteye.com/category/84298

    Linux的内存管理,实际上跟windows的内存管理有很相像的地方,都是用虚拟内存这个的概念,
    说到这里不得不骂MS,为什么在很多时候还有很大的物理内存的时候,却还是用到了pagefile.
    所以才经常要跟一帮人吵着说Pagefile的大小,以及如何分配这个问题,
    在Linux大家就不用再吵什么swap大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swap设个512M已经足够了,如果你问说512M的SWAP不够用怎么办?
    只能说大哥你还是加内存吧,要不就检查你的应用,是不是真的出现了memory leak.
    夜也深了,就不再说废话了。
    在Linux下查看内存我们一般用free
    [root@nonamelinux ~]#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86024     377116     8908      0       21280      155468
    -/+ buffers/cache: 200368     185656
    Swap:    393552        0       393552
    下面是对这些数值的解释:
    第二行(mem):
    total:总计物理内存的大小。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Shared:多个进程共享的内存总额。
    Buffers/cached:磁盘缓存的大小。
    第三行(-/+ buffers/cached):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第四行就不多解释了。
    区别:
    第二行(mem)的used/free与第三行(-/+ buffers/cache) used/free的区别。
    这两个的区别在于使用的角度来看,第一行是从OS的角度来看,因为对于OS,buffers/cached 都是属于被使用,所以他的可用内存是8908KB,已用内存是377116KB,其中包括,内核(OS)使用+Application(X,oracle,etc)使用的+buffers+cached.
    第三行所指的是从应用程序角度来看,对于应用程序来说,buffers/cached 是等于可用的,因为buffer/cached是为了提高文件读取的性能,当应用程序需在用到内存的时候,buffer/cached会很快地被回收。
    所以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说,可用内存=系统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如上例:
    185656=8908+21280+155468
    接下来解释什么时候内存会被交换,以及按什么方交换。
    当可用内存少于额定值的时候,就会开会进行交换.
    如何看额定值(RHEL4.0):
    #cat /proc/meminfo
    交换将通过三个途径来减少系统中使用的物理页面的个数: 
    1.减少缓冲与页面cache的大小,
    2.将系统V类型的内存页面交换出去, 
    3.换出或者丢弃页面。(Application 占用的内存页,也就是物理内存不足)。
    事实上,少量地使用swap是不会影响到系统性能的。


    Linux 内存管理机制简介

    http://liuleijsjx.iteye.com/blog/506975

     在Linux中经常发现空闲内存很少,似乎所有的内存都被系统占用了,表面感觉是内存不够用了,其实不然。这是Linux内存管理的一个优秀特性,在这 方面,区别于 Windows的内存管理。主要特点是,无论物理内存有多大,Linux 都将其充份利用,将一些程序调用过的硬盘数据读入内存,利用内存读写的高速特性来提高Linux系统的数据访问性能。而Windows 是只在需要内存时,才为应用程序分配内存,并不能充分利用大容量的内存空间。换句话说,每增加一些物理内存,Linux 都将能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了硬件投资带来的好处,而Windows只将其做为摆设,即使增加8GB甚至更大。

      Linux 的这一特性,主要是利用空闲的物理内存,划分出一部份空间,做为 cache 和 buffers ,以此提高数据访问性能。

      1、什么是 cache ?

      页高速缓存(cache)是 Linux内核实现的一种主要磁盘缓存。它主要用来减少对磁盘的I/O操作。具体地讲,是通过把磁盘中的数据缓存到物理内存中,把对磁盘的访问变为对物理内存的访问。

      磁盘高速缓存的价值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访问磁盘的速度要远远低于访问内存的速度,因此,从内存访问数据比从磁盘访问速度更快。第二,数据一旦被访问,就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再次被访问到。

      页高速缓存是由内存中的物理页组成的,缓存中每一页都对应着磁盘中的多个块。每当内核开始执行一个页I/O操作时(通常是对普通文件中页大小的块进行 磁盘操作),首先会检查需要的数据是否在高速缓存中,如果在,那么内核就直接使用高速缓存中的数据,从而避免访问磁盘。

      举个例子,当使用文本编辑器打开一个源程序文件时,该文件的数据就被调入内存。编辑该文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数据会相继被调入内存页。最后,当你编 译它的时候,内核可以直接使用页高速缓存中的页,而不需要重新从磁盘读取该文件了。因为用户往往会反复读取或操作同一个文件,所以页高速缓存能减少大量的 磁盘操作。

      2、cache 如何更新?

      由于页高速缓存的缓存作用,写操作实际上会被延迟。当页高速缓存中的数据比后台存储的数据更新时,那么该数据就被称做脏数据。在内存中累积起来的脏页最终必须被写回磁盘。在以下两种情况发生时,脏页被写回磁盘:

      ◆当空闲内存低于一个特定的阈值时,内核必须将脏页写回磁盘,以便释放内存。

      ◆当脏页在内存中驻留时间超过一个特定的阈值时,内核必须将超时的脏页写回磁盘,以确保脏页不会无限期地驻留在内存中。

      在2.6内核中,由一群内核线程—pdflush后台回写例程统一执行两种工作。

      首先,pdflush线程在系统中的空闲内存低于一个特定的阈值时,将脏页刷新回磁盘。该后台回写例程的目的在于在可用物理内存过低时,释放脏页以重 新获得内存。特定的内存阈值可以通过dirty_background_ratio sysctl系统调用设置。当空闲内存比阈值:dirty_background_ratio还低时,内核便会调用函数wakeup_bdflush() 唤醒一个pdflush线程,随后pdflush线程进一步调用函数background_writeout()开始将脏页写回磁盘。函数 background_ writeout()需要一个长整型参数,该参数指定试图写回的页面数目。函数background_writeout()会连续地写出数据,直到满足以 下两个条件:

      ◆已经有指定的最小数目的页被写出到磁盘。

      ◆空闲内存数已经回升,超过了阈值dirty_background_ratio。

      上述条件确保了pdflush操作可以减轻系统中内存不足的压力。回写操作不会在达到这两个条件前停止,除非pdflush写回了所有的脏页,没有剩下的脏页可再被写回了。

      为了满足第二个目标,pdflush后台例程会被周期性唤醒(和空闲内存是否过低无关),将那些在内存中驻留时间过长的脏页写出,确保内存中不会有长 期存在的脏页。如果系统发生崩溃,由于内存处于混乱之中,所以那些在内存中还没来得及写回磁盘的脏页就会丢失,所以周期性同步页高速缓存和磁盘非常重要。 在系统启动时,内核初始化一个定时器,让它周期地唤醒pdflush线程,随后使其运行函数wb_kupdate()。

    Linux C 编程内存泄露检测工具(一):mtrace

    Linux C 编程内存泄露检测工具(二):memwatch


    构建高性能web之路------工具和环境准备篇

    http://soft-app.iteye.com/blog/921816

    2)strace

    strace能跟踪某个命令或进程的实际调用情况,会统计出它调用所有底层命令,如:

    strace ll

    会运行ll命令,并统计这次调用的全过程

    strace -p 11234

    会跟踪进程号11234,只到此进程结束为止

    strace -c -p 11234

    会跟踪进程号11234,只到此进程结束为止,并以统计视图展现

    [root@B2Cmonitor ~]# ps -ef | grep nmon
    root      8765  7434  0 16:50 pts/1    00:00:00 /nmon/nmon_x86_rhel45
    root      8844  8801  0 16:51 pts/2    00:00:00 grep nmon
    [root@B2Cmonitor ~]# strace -c -p 8765
    Process 8765 attached - interrupt to quit
    [ Process PID=8765 runs in 32 bit mode. ]
    Process 8765 detached
    System call usage summary for 32 bit mode:
    % time     seconds  usecs/call     calls    errors syscall
    ------ ----------- ----------- --------- --------- ----------------
       nan    0.000000           0         1           restart_syscall
       nan    0.000000           0        44           read
       nan    0.000000           0        13           write
       nan    0.000000           0         1           open
       nan    0.000000           0         8           time
       nan    0.000000           0        17           ioctl
       nan    0.000000           0         8           gettimeofday
       nan    0.000000           0        21           _llseek
       nan    0.000000           0        44           select
       nan    0.000000           0        16         1 nanosleep
       nan    0.000000           0        48           rt_sigaction
       nan    0.000000           0        32           rt_sigprocmask
       nan    0.000000           0         1           mmap2
       nan    0.000000           0         1           fstat64
    ------ ----------- ----------- --------- --------- ----------------
    100.00    0.000000                   255         1 total

    end

  • 相关阅读:
    积性函数前缀和
    CF1067D Computer Game
    Atcoder Tenka1 Programmer Contest 2019 题解
    Codeforces Round #549 (Div. 1) 题解
    SHOI2019旅游记
    CF871D Paths
    CF1065E Side Transmutations
    停更公告
    博客说明
    SCOI2019酱油记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ndows/p/1439036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