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下划线(_)
通常情况下,会在以下3种场景中使用:
1、在解释器中
在这种情况下,“_”代表交互式解释器会话中上一条执行的语句的结果。
>>> _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NameError: name '_' is not defined >>> 88 >>> _ 88
2、作为一个名称
“_”作为临时性的名称使用。当其他人阅读你的代码时将会知道,你分配了一个临时用的名称。如下,你可能对循环计数中的实际值并不感兴趣,此时就可以使用“_”。
n = 42 for _ in range(n): print("hello,world!")
3、国际化
”_“被作为一个函数来使用。它通常用于实现国际化和本地化字符串之间翻译查找的函数名称,这似乎源自并遵循相应的C约定。例如,在Django文档“转换”章节中,你将能看到如下代码:
from django.utils.translation import ugettext as _ from django.http import HttpResponse def my_view(request): output = _("Welcome to my site.") return HttpResponse(output)
可以发现,场景二和场景三中的使用方法可能会相互冲突,所以我们需要避免在使用“_”作为国际化查找转换功能的代码块中同时使用“_”作为临时名称。
名称前的单下划线(如:_shahriar)
变量名前使用一个单下划线,称为保护变量。类似于惯例,其他人(或你自己)使用这些代码时将会知道以“_”开头的名称只供内部使用。应该将它们看作是一种实现细节,在修改它们时无需对外部通知。
它对解释器来说有一定的意义,如果你写了代码“from <模块/包名> import *”,那么以“_”开头的名称都不会被导入,除非模块或包中的“__all__”列表显式地包含了它们。了解更多请查看“Importing * in Python”。
名称前的双下划线(如:__shahriar)
变量名(属性方法名)前加双下划线__称为私有变量,这种用法对解释器来说有特定的意义。Python中这种用法是为了避免与子类定义的名称冲突。“__spam”这种形式的标识符将会被“_classname__spam”这种形式取代,在这里“classname”是去掉前导下划线的当前类名。如下:
>>> class Animal(object): ... def _dog(self): ... pass ... def __cat(self): ... pass ... >>> dir(Animal()) ['_Animal__cat', ..., '_dog']
正如所预料的,“_dog”并未改变,而“__cat”却被变成了“_Animal__cat”。此时,如果你创建Animal的一个子类B,那么你将无法轻易覆盖Animal中的方法“__cat”。
>>> class B(A): ... def __cat(self): ... pass ... >>> dir(B()) ['_Animal__cat', '_B__cat', ..., '_dog']
这里的功能几乎和Java中的final方法和C++类中标准方法(非虚方法)一样。
名称前后的双下划线(如:__init__)
这种用法表示Python中特殊的方法名。其实,这只是一种惯例,对Python系统来说,这将确保不会与用户自定义的名称冲突。通常,你可以覆盖这些方法,并在里面实现你所需要的功能,以便Python调用它们。例如,当定义一个类时,你经常会覆写“__init__”方法。
虽然你也可以编写自己的特殊方法名,但不要这样做。
>>> class C(object): ... def __mine__(self): ... pass ... >>> dir(C) ... [..., '__mine__', ...]
其实,很容易摆脱这种类型的命名,而只让Python内部定义的特殊名称遵循这种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