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ffe学习--Lenet5的应用和原理、实现----ubuntu16.04.2+caffe+mnist+train+test


    Lenet5的应用和原理、实现

    ----------------------------------------------ubuntu16.04.2----------------------------------------------------------

    ubuntu16.04.2:

    #获取数据

    cd data/mnist

    sh get_mnist.sh

    #转换格式

    sh examples/mnist/create_mnist.sh
    # 训练模型

    sh examples/mnist/train_lenet.sh

    # 测试模型

    ./build/tools/caffe test -model=examples/mnist/lenet_train_test.prototxt -weights=examples/mnist/lenet_iter_10000.caffemodel -gpu=0
    # 识别手写数字文本图片:

    classification   examples/mnist/lenet.prototxt  examples/mnist/lenet_iter_10000.caffemodel  examples/mnist/mean.binaryproto  data/mnist/synset_words.txt  examples/images/1.png

    ------------------------------------------------win7vs2013----------------------------------------------------------

    win7-vs2013 :

    转换:

    convert_mnist_data  data/mnist/train-images.idx3-ubyte  data/mnist/train-labels.idx1-ubyte  examples/mnist/mnist_train_lmdb --backend=lmdb

    convert_mnist_data  data/mnist/t10k-images.idx3-ubyte  data/mnist/t10k-labels.idx1-ubyte  examples/mnist/mnist_test_lmdb --backend=lmdb

    训练:

    caffe train --solver=examples/mnist/lenet_solver.prototxt

    测试:

    caffe test -model=examples/mnist/lenet_train_test.prototxt -weights=examples/mnist/lenet_iter_10000.caffemodel -gpu=0

    计算模型的耗时情况:
    caffe time -model=examples/mnist/lenet_train_test.prototxt -weights=examples/mnist/lenet_iter_10000.caffemodel -gpu=0
    ------------------------>

    ...   ... ...   ...   ...   ... 

    I0705 16:50:08.214988 7784 caffe.cpp:413] loss backward: 0.10135 ms.
    I0705 16:50:08.214988 7784 caffe.cpp:418] Average Forward pass: 4.75881 ms.
    I0705 16:50:08.214988 7784 caffe.cpp:420] Average Backward pass: 5.6007 ms.
    I0705 16:50:08.214988 7784 caffe.cpp:422] Average Forward-Backward: 14.5615 ms.
    I0705 16:50:08.214988 7784 caffe.cpp:424] Total Time: 728.073 ms.
    I0705 16:50:08.214988 7784 caffe.cpp:425] *** Benchmark ends ***

    ---------------------------------------------------------------------------------------------------------------------------------

    计算平均值:

    compute_image_mean.exe  -backend=lmdb examples/mnist/mnist_train_lmdb examples/mnist/mean.binaryproto

    识别一张图像:

    (cifar10 )classification.exe  examples/cifar10/cifar10_quick.prototxt  examples/cifar10/cifar10_quick_iter_5000.caffemodel.h5  examples/cifar10/mean.binaryproto  data/cifar10/synset_words.txt  examples/images/cat.jpg    (参考)

    classification.exe  examples/mnist/lenet.prototxt  examples/mnist/lenet_iter_10000.caffemodel  examples/mnist/mean.binaryproto  data/mnist/synset_words.txt  examples/images/le01.jpg

    classification   examples/mnist/lenet.prototxt  examples/mnist/lenet_iter_10000.caffemodel  examples/mnist/mean.binaryproto  data/mnist/synset_words.txt  examples/images/1.png

    -----------------------------------------------------------------------------------------------------------------------------

    synset_words:

    0

    1

    2

    3

    4

    5

    6

    7

    8

    9

     ------------------------------------------------------原理解释------------------------------------------------------------

     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

        一种典型的用来识别数字的卷积网络是LeNet-5(效果和paper等见这)。当年美国大多数银行就是用它来识别支票上面的手写数字的。能够达到这种商用的地步,它的准确性可想而知。毕竟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结合是最受争议的。

        LeNet-5共有7层,不包含输入,每层都包含可训练参数(连接权重)。输入图像为32*32大小。这要比Mnist数据库(一个公认的手写数据库)中最大的字母还大。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潜在的明显特征如笔画断电或角点能够出现在最高层特征监测子感受野的中心。

    我们先要明确一点:每个层有多个Feature Map,每个Feature Map通过一种卷积滤波器提取输入的一种特征,然后每个Feature Map有多个神经元。

         C1层是一个卷积层(为什么是卷积?卷积运算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通过卷积运算,可以使原信号特征增强,并且降低噪音),由6个特征图Feature Map构成。特征图中每个神经元与输入中5*5的邻域相连。特征图的大小为28*28,这样能防止输入的连接掉到边界之外(是为了BP反馈时的计算,不致梯度损失,个人见解)。C1有156个可训练参数(每个滤波器5*5=25个unit参数和一个bias参数,一共6个滤波器,共(5*5+1)*6=156个参数),共156*(28*28)=122,304个连接。

        S2层是一个下采样层(为什么是下采样?利用图像局部相关性的原理,对图像进行子抽样,可以减少数据处理量同时保留有用信息),有6个14*14的特征图。特征图中的每个单元与C1中相对应特征图的2*2邻域相连接。S2层每个单元的4个输入相加,乘以一个可训练参数,再加上一个可训练偏置。结果通过sigmoid函数计算。可训练系数和偏置控制着sigmoid函数的非线性程度。如果系数比较小,那么运算近似于线性运算,亚采样相当于模糊图像。如果系数比较大,根据偏置的大小亚采样可以被看成是有噪声的“或”运算或者有噪声的“与”运算。每个单元的2*2感受野并不重叠,因此S2中每个特征图的大小是C1中特征图大小的1/4(行和列各1/2)。S2层有12个可训练参数和5880个连接。

     

         图2:卷积和子采样过程:卷积过程包括:用一个可训练的滤波器fx去卷积一个输入的图像(第一阶段是输入的图像,后面的阶段就是卷积特征map了),然后加一个偏置bx,得到卷积层Cx。子采样过程包括:每邻域四个像素求和变为一个像素,然后通过标量Wx+1加权,再增加偏置bx+1,然后通过一个sigmoid激活函数,产生一个大概缩小四倍的特征映射图Sx+1

         所以从一个平面到下一个平面的映射可以看作是作卷积运算,S-层可看作是模糊滤波器,起到二次特征提取的作用。隐层与隐层之间空间分辨率递减,而每层所含的平面数递增,这样可用于检测更多的特征信息。

        C3层也是一个卷积层,它同样通过5x5的卷积核去卷积层S2,然后得到的特征map就只有10x10个神经元,但是它有16种不同的卷积核,所以就存在16个特征map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C3中的每个特征map是连接到S2中的所有6个或者几个特征map的,表示本层的特征map是上一层提取到的特征map的不同组合(这个做法也并不是唯一的)。(看到没有,这里是组合,就像之前聊到的人的视觉系统一样,底层的结构构成上层更抽象的结构,例如边缘构成形状或者目标的部分)。

        刚才说C3中每个特征图由S2中所有6个或者几个特征map组合而成。为什么不把S2中的每个特征图连接到每个C3的特征图呢?原因有2点。第一,不完全的连接机制将连接的数量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其破坏了网络的对称性。由于不同的特征图有不同的输入,所以迫使他们抽取不同的特征(希望是互补的)。

        例如,存在的一个方式是:C3的前6个特征图以S2中3个相邻的特征图子集为输入。接下来6个特征图以S2中4个相邻特征图子集为输入。然后的3个以不相邻的4个特征图子集为输入。最后一个将S2中所有特征图为输入。这样C3层有1516个可训练参数和151600个连接。

        S4层是一个下采样层,由16个5*5大小的特征图构成。特征图中的每个单元与C3中相应特征图的2*2邻域相连接,跟C1和S2之间的连接一样。S4层有32个可训练参数(每个特征图1个因子和一个偏置)和2000个连接。

        C5层是一个卷积层,有120个特征图。每个单元与S4层的全部16个单元的5*5邻域相连。由于S4层特征图的大小也为5*5(同滤波器一样),故C5特征图的大小为1*1:这构成了S4和C5之间的全连接。之所以仍将C5标示为卷积层而非全相联层,是因为如果LeNet-5的输入变大,而其他的保持不变,那么此时特征图的维数就会比1*1大。C5层有48120个可训练连接。

         F6层有84个单元(之所以选这个数字的原因来自于输出层的设计),与C5层全相连。有10164个可训练参数。如同经典神经网络,F6层计算输入向量和权重向量之间的点积,再加上一个偏置。然后将其传递给sigmoid函数产生单元i的一个状态。

          最后,输出层由欧式径向基函数(Euclidean Radial Basis Function)单元组成,每类一个单元,每个有84个输入。换句话说,每个输出RBF单元计算输入向量和参数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输入离参数向量越远,RBF输出的越大。一个RBF输出可以被理解为衡量输入模式和与RBF相关联类的一个模型的匹配程度的惩罚项。用概率术语来说,RBF输出可以被理解为F6层配置空间的高斯分布的负log-likelihood。给定一个输入模式,损失函数应能使得F6的配置与RBF参数向量(即模式的期望分类)足够接近。这些单元的参数是人工选取并保持固定的(至少初始时候如此)。这些参数向量的成分被设为-1或1。虽然这些参数可以以-1和1等概率的方式任选,或者构成一个纠错码,但是被设计成一个相应字符类的7*12大小(即84)的格式化图片。这种表示对识别单独的数字不是很有用,但是对识别可打印ASCII集中的字符串很有用。

          使用这种分布编码而非更常用的“1 of N”编码用于产生输出的另一个原因是,当类别比较大的时候,非分布编码的效果比较差。原因是大多数时间非分布编码的输出必须为0。这使得用sigmoid单元很难实现。另一个原因是分类器不仅用于识别字母,也用于拒绝非字母。使用分布编码的RBF更适合该目标。因为与sigmoid不同,他们在输入空间的较好限制的区域内兴奋,而非典型模式更容易落到外边。

         RBF参数向量起着F6层目标向量的角色。需要指出这些向量的成分是+1或-1,这正好在F6 sigmoid的范围内,因此可以防止sigmoid函数饱和。实际上,+1和-1是sigmoid函数的最大弯曲的点处。这使得F6单元运行在最大非线性范围内。必须避免sigmoid函数的饱和,因为这将会导致损失函数较慢的收敛和病态问题。

    5)训练过程

         神经网络用于模式识别的主流是有指导学习网络,无指导学习网络更多的是用于聚类分析。对于有指导的模式识别,由于任一样本的类别是已知的,样本在空间的分布不再是依据其自然分布倾向来划分,而是要根据同类样本在空间的分布及不同类样本之间的分离程度找一种适当的空间划分方法,或者找到一个分类边界,使得不同类样本分别位于不同的区域内。这就需要一个长时间且复杂的学习过程,不断调整用以划分样本空间的分类边界的位置,使尽可能少的样本被划分到非同类区域中。

        卷积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它能够学习大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而不需要任何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精确的数学表达式,只要用已知的模式对卷积网络加以训练,网络就具有输入输出对之间的映射能力。卷积网络执行的是有导师训练,所以其样本集是由形如:(输入向量,理想输出向量)的向量对构成的。所有这些向量对,都应该是来源于网络即将模拟的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它们可以是从实际运行系统中采集来的。在开始训练前,所有的权都应该用一些不同的小随机数进行初始化。“小随机数”用来保证网络不会因权值过大而进入饱和状态,从而导致训练失败;“不同”用来保证网络可以正常地学习。实际上,如果用相同的数去初始化权矩阵,则网络无能力学习。

        训练算法与传统的BP算法差不多。主要包括4步,这4步被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向前传播阶段:

    a)从样本集中取一个样本(X,Yp),将X输入网络;

    b)计算相应的实际输出Op

          在此阶段,信息从输入层经过逐级的变换,传送到输出层。这个过程也是网络在完成训练后正常运行时执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网络执行的是计算(实际上就是输入与每层的权值矩阵相点乘,得到最后的输出结果):

           Op=Fn(…(F2(F1(XpW1)W2)…)Wn

    第二阶段,向后传播阶段

    a)算实际输出Op与相应的理想输出Yp的差;

    b)按极小化误差的方法反向传播调整权矩阵。

    6)卷积神经网络的优点

         卷积神经网络CNN主要用来识别位移、缩放及其他形式扭曲不变性的二维图形。由于CNN的特征检测层通过训练数据进行学习,所以在使用CNN时,避免了显式的特征抽取,而隐式地从训练数据中进行学习;再者由于同一特征映射面上的神经元权值相同,所以网络可以并行学习,这也是卷积网络相对于神经元彼此相连网络的一大优势。卷积神经网络以其局部权值共享的特殊结构在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其布局更接近于实际的生物神经网络,权值共享降低了网络的复杂性,特别是多维输入向量的图像可以直接输入网络这一特点避免了特征提取和分类过程中数据重建的复杂度。

         流的分类方式几乎都是基于统计特征的,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分辨前必须提取某些特征。然而,显式的特征提取并不容易,在一些应用问题中也并非总是可靠的。卷积神经网络,它避免了显式的特征取样,隐式地从训练数据中进行学习。这使得卷积神经网络明显有别于其他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器,通过结构重组和减少权值将特征提取功能融合进多层感知器。它可以直接处理灰度图片,能够直接用于处理基于图像的分类。

        卷积网络较一般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方面有如下优点:

    a)输入图像和网络的拓扑结构能很好的吻合;

    b)特征提取和模式分类同时进行,并同时在训练中产生;

    c)权重共享可以减少网络的训练参数,使神经网络结构变得更简单,适应性更强。

    --------------------------------->  上面都是俺copy来的  <-----------------------------------

    作者不屑于讲里面参数的计算过程,俺看了好久好久才算出来,下面是我对作者上文中参数计算的理解:

       1.C1层是一个卷积层(为什么是卷积?卷积运算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通过卷积运算,可以使原信号特征增强,并且降低噪音),由6个特征图Feature Map构成。特征图中每个神经元与输入中5*5的邻域相连。特征图的大小为28*28,这样能防止输入的连接掉到边界之外(是为了BP反馈时的计算,不致梯度损失,个人见解)。C1有156个可训练参数(每个滤波器5*5=25个unit参数和一个bias参数,一共6个滤波器,共(5*5+1)*6=156个参数),共156*(28*28)=122,304个连接。

        ---->

       2.S2层是一个下采样层(为什么是下采样?利用图像局部相关性的原理,对图像进行子抽样,可以减少数据处理量同时保留有用信息),有6个14*14的特征图。特征图中的每个单元与C1中相对应特征图的2*2邻域相连接。S2层每个单元的4个输入相加,乘以一个可训练参数,再加上一个可训练偏置。结果通过sigmoid函数计算。可训练系数和偏置控制着sigmoid函数的非线性程度。如果系数比较小,那么运算近似于线性运算,亚采样相当于模糊图像。如果系数比较大,根据偏置的大小亚采样可以被看成是有噪声的“或”运算或者有噪声的“与”运算。每个单元的2*2感受野并不重叠,因此S2中每个特征图的大小是C1中特征图大小的1/4(行和列各1/2)。S2层有12个可训练参数和5880个连接。

        ---->6个2*2的小方框,每个有一个参数,加上一个偏置,也就是(1+1)*6=12个可训练参数

        ---->对于S2层的每一个图的每一个点,连接数是(2*2+1)=5,总共是14*14*6*(2*2+1)=5880个连接

        3.C3层也是一个卷积层,它同样通过5x5的卷积核去卷积层S2,然后得到的特征map就只有10x10个神经元,但是它有16种不同的卷积核,所以就存在16个特征map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C3中的每个特征map是连接到S2中的所有6个或者几个特征map的,表示本层的特征map是上一层提取到的特征map的不同组合(这个做法也并不是唯一的)。

    例如,存在的一个方式是:C3的前6个特征图以S2中3个相邻的特征图子集为输入。接下来6个特征图以S2中4个相邻特征图子集为输入。然后的3个以不相邻的4个特征图子集为输入。最后一个将S2中所有特征图为输入。这样C3层有1516个可训练参数和151600个连接。

         ---->这里的参数和连接数最不好理解啦

         ---->从C3的角度看,它有16个图.把每个图对应的参数加起来就行了:

                6*(3*25+1) + 6*(4*25+1) + 3*(4*25+1)+ 1*(6*25+1)=1516个可训练参数

        ---->上面的1516*10*10=151600个连接

         4.S4层是一个下采样层,由16个5*5大小的特征图构成。特征图中的每个单元与C3中相应特征图的2*2邻域相连接,跟C1和S2之间的连接一样。S4层有32个可训练参数(每个特征图1个因子和一个偏置)和2000个连接。

         ---->16个2*2的小方框,每个有一个参数,加上一个偏置,也就是(1+1)*16=32个可训练参数

         ---->对于S4层的每一个图的每一个点,连接数是(2*2+1)=5,总共是5*5*16*(2*2+1)=2000个连接

        5. C5层是一个卷积层,有120个特征图。每个单元与S4层的全部16个单元的5*5邻域相连。由于S4层特征图的大小也为5*5(同滤波器一样),故C5特征图的大小为1*1:这构成了S4和C5之间的全连接。之所以仍将C5标示为卷积层而非全相联层,是因为如果LeNet-5的输入变大,而其他的保持不变,那么此时特征图的维数就会比1*1大。C5层有48120个可训练连接。

           ---->120*(5*5*16+1)=48120个可训练连接

        6. F6层有84个单元(之所以选这个数字的原因来自于输出层的设计),与C5层全相连。有10164个可训练参数。如同经典神经网络,F6层计算输入向量和权重向量之间的点积,再加上一个偏置。然后将其传递给sigmoid函数产生单元i的一个状态。

        ---->84*(120+1)=10164个可训练连接

     -------------------------------------------网络解析------------------------------------------------

    根据caffe所给样例,lenet网络结构如下:

    概要:

    层数:10

    分别为:mnist,mnist,conv1,pool1,conv2,

    pool2,ip1, relu1, ip2, accuracy, loss

     =================================================================

    name: "LeNet"

    layer {

      name: "mnist"

      type: "Data"

      top: "data"

      top: "label"

      include {

        phase: TRAIN

      }

      transform_param {

        scale: 0.00390625

      }

      data_param {

        source: "examples/mnist/mnist_train_lmdb"

        batch_size: 64

        backend: LMDB

      }

    }

    layer {

      name: "mnist"

      type: "Data"

      top: "data"

      top: "label"

      include {

        phase: TEST

      }

      transform_param {

        scale: 0.00390625

      }

      data_param {

        source: "examples/mnist/mnist_test_lmdb"

        batch_size: 100

        backend: LMDB

      }

    }

    layer {

      name: "conv1"

      type: "Convolution"

      bottom: "data"

      top: "conv1"

      param {

        lr_mult: 1

      }

      param {

        lr_mult: 2

      }

      convolution_param {

        num_output: 20

        kernel_size: 5

        stride: 1

        weight_filler {

          type: "xavier"

        }

        bias_filler {

          type: "constant"

        }

      }

    }

    layer {

      name: "pool1"

      type: "Pooling"

      bottom: "conv1"

      top: "pool1"

      pooling_param {

        pool: MAX

        kernel_size: 2

        stride: 2

      }

    }

    layer {

      name: "conv2"

      type: "Convolution"

      bottom: "pool1"

      top: "conv2"

      param {

        lr_mult: 1

      }

      param {

        lr_mult: 2

      }

      convolution_param {

        num_output: 50

        kernel_size: 5

        stride: 1

        weight_filler {

          type: "xavier"

        }

        bias_filler {

          type: "constant"

        }

      }

    }

    layer {

      name: "pool2"

      type: "Pooling"

      bottom: "conv2"

      top: "pool2"

      pooling_param {

        pool: MAX

        kernel_size: 2

        stride: 2

      }

    }

    layer {

      name: "ip1"

      type: "InnerProduct"

      bottom: "pool2"

      top: "ip1"

      param {

        lr_mult: 1

      }

      param {

        lr_mult: 2

      }

      inner_product_param {

        num_output: 500

        weight_filler {

          type: "xavier"

        }

        bias_filler {

          type: "constant"

        }

      }

    }

    layer {

      name: "relu1"

      type: "ReLU"

      bottom: "ip1"

      top: "ip1"

    }

    layer {

      name: "ip2"

      type: "InnerProduct"

      bottom: "ip1"

      top: "ip2"

      param {

        lr_mult: 1

      }

      param {

        lr_mult: 2

      }

      inner_product_param {

        num_output: 10

        weight_filler {

          type: "xavier"

        }

        bias_filler {

          type: "constant"

        }

      }

    }

    layer {

      name: "accuracy"

      type: "Accuracy"

      bottom: "ip2"

      bottom: "label"

      top: "accuracy"

      include {

        phase: TEST

      }

    }

    layer {

      name: "loss"

      type: "SoftmaxWithLoss"

      bottom: "ip2"

      bottom: "label"

      top: "loss"

    }

    ----------------------------关键步骤解释--------------------------------





    -------------------------finish and to do ----------------------------




  • 相关阅读:
    web自动化中的上传操作
    HTTP协议
    创建一个get测试
    下载安装
    unittest 介绍
    selenium常用操作
    video视频操作
    调用JavaScript
    下拉框操作
    弹窗操作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oking01/p/711002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