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拷贝控制和资源管理,智能指针的简单实现


    C++ 关于拷贝控制和资源管理部分的笔记,并且介绍了部分C++ 智能指针的概念,然后实现了一个基于引用计数的智能指针。关于C++智能指针部分,后面会有专门的研究。

    • 通常,管理类外资源的类必须定义拷贝控制成员。为了定义这些成员,我们首先必须确定此对象的拷贝语义。一般来讲,有两种选择:

      • 使类的行为看起来像一个值

          类的行为像一个值:意味着它有自己的状态。当我们拷贝一个像值的对象时,副本和原对象是完全对立的。改变副本不会对对原对象有任何影响。反之亦然。
        
      • 使类的行为看起来像一个指针

          行为像指针的类则共享状态。当我们拷贝一个这种类的对象时,副本和原对象使用相同的底层数据。改变副本也会改变原对象,反之亦然。
        
    • 行为像值的类

      • 为了提供类值的行为,对于类管理的资源,每个对象应该都拥有一份自己的拷贝。
      • 类值拷贝赋值运算符
        • 通常组合了析构函数和构造函数的操作。类似析构函数,赋值操作会销毁左侧运算对象的资源。类似构造函数,赋值操作会从右侧运算对象拷贝数据。

        • 编写赋值运算符时,有两点需要注意:

            1. 如果将一个对象赋予它自身,赋值运算符必须能正确工作
            2. 大多数赋值运算符组合了析构函数和拷贝构造函数的工作
          
        • 当编写一个赋值运算符时,一个好的方法是先将右侧运算对象拷贝到一个局部临时对象中,然后再销毁左侧运算对象就是安全的了。

    • 定义行为像指针的类

      • 引用计数

          引用计数的工作方式如下:
          1. 除了初始化对象之外,每个构造函数(拷贝构造函数除外)还要创建一个引用计数,用来记录有多少对象正在与创建的对象共享状态。当我们创建一个对象时,只有一个对象共享状态,因此计数器初始化为1。
          2. 拷贝构造函数不分配新的计数器,而是拷贝给定对象的数据成员,包括计数器。拷贝构造函数递增共享的计数器,指出给定对象的状态又被一个新用户共享。
          3. 析构函数递减计数器,指出共享状态的用户少了一个。如果计数器变为0,则析构函数释放状态。
          4. 拷贝赋值运算符递增右侧运算对象的计数器,递减左侧运算对象的计数器。如果左侧运算对象的计数器变为0,意味着它的共享状态没有用户了,拷贝赋值运算符就必须销毁状态。
        
      • 引用计数的存放位置:一种方法只保存在动态内存中。当创建一个对象时,我们也分配一个计数器。当拷贝或赋值对象时,我们拷贝指向计时器的指针。使用这种方法,副本和原对象都会指向相同的计数器。

    • 下面给出一个基于引用计数的共享智能指针的实现。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template<class T>
      class SmartPtr{
      public:
          //构造函数
          SmartPtr(T *sp = NULL)
      	    :m_ptr(sp), use_count(new std::size_t(1)){}
      
          //拷贝构造函数
          SmartPtr(const SmartPtr<T> &ref){
              if (this != &ref){
                  m_ptr = ref.m_ptr;
                  use_count = ref.use_count;
                  ++*use_count;
              }
          }
      
          //拷贝赋值运算符
          SmartPtr& operator=(const SmartPtr<T> &ref){
              if (this == &ref)   //处理自赋值情况
                  return *this;
      
              //判断原use_count是否为0
              --*use_count;
              if (*use_count == 0){
                  delete m_ptr;
                  delete use_count;
                  m_ptr = NULL;
                  use_count = NULL;
                  cout << "operator= delete" << endl;
              }
      
      	    m_ptr = ref.m_ptr;
      	    use_count = ref.use_count;
      	    ++*use_count;
          }
      
          //析构函数
          ~SmartPtr(){
              --*use_count; 
              if (*use_count == 0){
                  delete m_ptr;
                  delete use_count;
                  m_ptr = NULL;
                  use_count = NULL;
                  cout << "~SmartPtr()  and delete" << endl;
              }
      	    else
      	        cout << "~SmartPtr()  use_count:" << *use_count <<endl;
          }
      
          T * get(){
              return m_ptr;
          }
      
          std::size_t getUse_count(){
              return *use_count;
          }
      private:
          //基础对象指针
          T *m_ptr;
          std::size_t *use_count;
      };
      
      class Test{
      public:
          Test(int a, char b) :_a(a), _b(b){}
          void print(){
      	    cout << _a << " " << _b << " ";
          }
      private:
          int _a;
          char _b;
      };
      
      int main(){
      	//内置数据类型测试
          cout << "内置数据类型测试" << endl;
          SmartPtr<int> sp1(new int(5));  //默认构造函数
          cout << *sp1.get() << "  " << sp1.getUse_count() << endl;
      
          SmartPtr<int> sp2(sp1);  //拷贝构造函数
          cout << *sp2.get() << "  " << sp2.getUse_count() << endl;
      
          SmartPtr<int> sp3;
          sp3 = sp1;          //拷贝赋值运算符
          cout << *sp3.get() << "  " << sp3.getUse_count() << endl;
      
          sp3 = sp3;    //自赋值情况
          cout << *sp3.get() << "  " << sp3.getUse_count() << endl;
      
          //自定义数据类型测试
          cout << endl << endl << "自定义数据类型测试" << endl;
          SmartPtr<Test> tp1(new Test(10, 'c'));  //默认构造函数
          (tp1.get())->print();
          cout << tp1.getUse_count() << endl;
      	
          SmartPtr<Test> tp2(tp1);   //拷贝构造函数
          (tp2.get())->print();
          cout << tp2.getUse_count() << endl;
      
          SmartPtr<Test> tp3;      
          tp3 = tp1;              //拷贝赋值运算符
          (tp3.get())->print();
          cout << tp3.getUse_count() << endl;
      
          tp3 = tp3;   //自赋值情况
          (tp3.get())->print();
          cout << tp3.getUse_count() << endl;
      
          cout << endl << endl <<  "析构函数" << endl;
          return 0;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

  • 相关阅读:
    就现在的几种代码管理库的比较
    就书籍“构造之法”的问题
    软件工程之中期学习总结
    软件项目管理之理解
    软件代码规范之理解
    介绍几个常用的代码管理工具
    关于构建之法的问题
    研究生竞赛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各种GIT代码托管工具比较
    第一个作业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ngender-12/p/6658679.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