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概述
弹性分布数据集RDD
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是Spark的最基本抽象,是对分布式内存的抽象使用,实现了以操作本地集合的方式来操作分布式数据集的抽象实现。RDD是Spark最核心的东西,它表示已被分区,不可变的并能够被并行操作的数据集合,不同的数据集格式对应不同的RDD实现。RDD必须是可序列化的。RDD可以cache到内存中,每次对RDD数据集的操作之后的结果,都可以存放到内存中,下一个操作可以直接从内存中输入,省去了MapReduce大量的磁盘IO操作。这对于迭代运算比较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 交互式数据挖掘来说,效率提升比较大。
你将RDD理解为一个大的集合,将所有数据都加载到内存中,方便进行多次重用。第一,它是分布式的,可以分布在多台机器上,进行计算。第二,它是弹性的, 我认为它的弹性体现在每个RDD 都可以保存内存中,如果某个阶段的RDD 丢失,不需要从头计算,只需要提取上一个RDD ,再做相应的计算就可以了
RDD特性
RDD是分布式只读且已分区集合对象。这些集合是弹性的,如果数据集一部分丢失,则可以对它们进行重建。具有自动容错、位置感知调度和可伸缩性,而容错性是最难实现的,大多数分布式数据集的容错性有两种方式:数据检查点和记录数据的更新。对于大规模数据分析系统,数据检查点操作成本很高,主要原因是大规模数据在服务器之间的传输带来的各方面的问题,相比记录数据的更新,RDD 也只支持粗粒度的转换,也就是记录如何从其它 RDD 转换而来(即 Lineage),以便恢复丢失的分区。
- 数据存储结构不可变
- 支持跨集群的分布式数据操作
- 可对数据记录按key进行分区
- 提供了粗粒度的转换操作
- 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保证了低延迟性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弹性的概念,与粗粒度概念,弹性就是对于丢失的数据集,可以很快的重建,而在容错的下面,记录数据的更新是只记录数据集的来源RDD ,并不会记录具体转换过程之类的细节,这里还要提到的概念就是Lineage血缘关系
RDD的好处
-
RDD只能从持久存储或通过Transformations操作产生,相比于分布式共享内存(DSM)可以更高效实现容错,对于丢失部分数据分区只需根据它的lineage就可重新计算出来,而不需要做特定的Checkpoint。
-
RDD的不变性,可以实现类Hadoop MapReduce的推测式执行。
- RDD的数据分区特性,可以通过数据的本地性来提高性能,这与Hadoop MapReduce是一样的。
- RDD都是可序列化的,在内存不足时可自动降级为磁盘存储,把RDD存储于磁盘上,这时性能会有大的下降但不会差于现在的MapReduce。
RDD编程接口
对于RDD,有两种类型的动作,一种是Transformation,一种是Action。它们本质区别是:
Transformation返回值还是一个RDD。它使用了链式调用的设计模式,对一个RDD进行计算后,变换成另外一个RDD,然后这个RDD又可以进行另外一次转换。这个过程是分布式的
Action返回值不是一个RDD。它要么是一个Scala的普通集合,要么是一个值,要么是空,最终或返回到Driver程序,或把RDD写入到文件系统中
所以我可以根据算子的返回类型来判断这个算子是Transformation还是action
Transformations转换操作,返回值还是一个 RDD,如 map、 filter、 union;
Actions行动操作,返回结果或把RDD持久化起来,如 count、 collect、 save。
RDD依赖关系
不同的操作依据其特性,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依赖,RDD之间的依赖关系有以下两种:
窄依赖(Narrow Dependencies)
一个父RDD分区最多被一个子RDD分区引用,表现为一个父RDD的分区;
对应于一个子RDD的分区或多个父RDD的分区对应于一个子RDD的分区,也就是说一个父RDD的一个分区不可能对应一个子RDD的多个分区,如map、filter、union等操作则产生窄依赖;宽依赖(Wide Dependencies)
一个子RDD的分区依赖于父RDD的多个分区或所有分区,也就是说存在一个父RDD的一个分区对应一个子RDD的多个分区,如groupByKey等操作则产生宽依赖操作;
下图中,蓝色实心方框代表一个partition,蓝边矩形框代表一个RDD:
Stage DAG
Spark提交Job之后会把Job生成多个Stage,多个Stage之间是有依赖的,Stage之间的依赖关系就构成了DAG(有向无环图)。
对于窄依赖,Spark会尽量多地将RDD转换放在同一个Stage中;而对于宽依赖,但大多数时候是shuffle操作,因此Spark会将此Stage定义为ShuffleMapStage,以便于向MapOutputTracker注册shuffle操作。Spark通常将shuffle操作定义为stage的边界。
RDD数据存储管理
RDD可以被抽象地理解为一个大的数组(Array),但是这个数组是分布在集群上的。逻辑上RDD的每个分区叫一个Partition。
在Spark的执行过程中,RDD经历一个个的Transfomation算子之后,最后通过Action算子进行触发操作。 逻辑上每经历一次变换,就会将RDD转换为一个新的RDD,RDD之间通过Lineage产生依赖关系,这个关系在容错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变换的输入和输出都是RDD。 RDD会被划分成很多的分区分布到集群的多个节点中。分区是个逻辑概念,变换前后的新旧分区在物理上可能是同一块内存存储。 这是很重要的优化,以防止函数式数据不变性(immutable)导致的内存需求无限扩张。有些RDD是计算的中间结果,其分区并不一定有相应的内存或磁盘数据与之对应,如果要迭代使用数据,可以调cache()函数缓存数据。
在物理上,RDD对象实质上是一个元数据结构,存储着Block、 Node等的映射关系,以及其他的元数据信息。一个RDD就是一组分区,在物理数据存储上,RDD的每个分区对应的就是一个Block,Block可以存储在内存,当内存不够时可以存储到磁盘上。
每个Block中存储着RDD所有数据项的一个子集,暴露给用户的可以是一个Block的迭代器(例如,用户可以通过mapPartitions获得分区迭代器进行操作),也可以就是一个数据项(例如,通过map函数对每个数据项并行计算).
如果是从HDFS等外部存储作为输入数据源,数据按照HDFS中的数据分布策略进行数据分区,HDFS中的一个Block对应Spark的一个分区。同时Spark支持重分区,数据通过Spark默认的或者用户自定义的分区器决定数据块分布在哪些节点。例如,支持Hash分区(按照数据项的Key值取Hash值,Hash值相同的元素放入同一个分区之内)和Range分区(将属于同一数据范围的数据放入同一分区)等分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