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8S中的pod、services、容器的概念和区别


    k8s的部署架构

    kubernetes中有两类资源,分别是master和nodes,master和nodes上跑的服务如下图:

    1 kube-apiserver                |               kubelet
    2 kube-controller-manager       |          
    3 kube-scheduler                |               kube-proxy
    4 ----------------------                               --------------------
    5      k8s master                              node (non-master)
    • master:负责管理整个集群,例如,对应用进行调度(扩缩)、维护应用期望的状态、对应用进行发布等。
    • node:集群中的宿主机(可以是物理机也可以是虚拟机),每个node上都有一个agent,名为kubelet,用于跟master通信。同时一个node需要有管理容器的工具包,用于管理在node上运行的容器(dockerrkt)。一个k8s集群至少要有3个节点。

    kubelet通过master暴露的APImaster通信,用户也可以直接调用masterAPI做集群的管理。

    k8s中的对象Objects

    pod

    k8s中的最小部署单元,不是一个程序/进程,而是一个环境(包括容器、存储、网络ip:port、容器配置)。其中可以运行1个或多个containerdocker或其他容器),在一个pod内部的container共享所有资源,包括共享podip:port和磁盘。
    pod是临时性的,用完即丢弃的,当pod中的进程结束、node故障,或者资源短缺时,pod会被干掉。基于此,用户很少直接创建一个独立的pods,而会通过k8s中的controller来对pod进行管理。
    controller通过pod templates来创建podpod template是一个静态模板,创建出来之后的pod就跟模板没有关系了,模板的修改也不会影响现有的pod

    services

    由于pod是临时性的,podip:port也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动态变化在k8s集群中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一组后端pod作为服务提供方,供一组前端的pod所调用,那服务调用方怎么自动感知服务提供方。这就引入了k8s中的另外一个核心概念,services.
    service是通过apiserver创建出来的对象实例,举例:

    kind: Service
    apiVersion: v1
    metadata:
      name: my-service
    spec:
      selector:
        app: MyApp
      ports:
      - protocol: TCP
        port: 80
        targetPort: 9376

    这个配置将创建出来一个新的Service对象,名为my-service,后端是所有包含app=MyApppod,目标端口是9376,同时这个service也会被分配一个ip,被称为集群ip,对应的端口是80. 如果不指定targetPort, 那么targetPort与port相同。关于targetPort更灵活的设定是,targetPort可以是一个String类型的名字,该名字对应的真实端口值由各个后端pod自己定义,这样同一组pod无需保证同一个port,更加灵活。

    ip和service proxies

    kube-proxy的模式

    • userspace: client -> iptables -> kube-proxy -> backend pod(rr), iptables只是把虚ip转换成kube-proxyip,通过kube-proxy自己维护的不同端口来轮询转发到后端的pod上。
    • iptables: client -> iptables -> backend pod(random)kube-proxy只是监听masterservice的创建,之后动态添加/删除本机上的iptables规则
    • ipvs: client -> ipvs ->backend pod, ipvs是一个内核模块

    服务发现

    服务使用方如何找到我们定义的Service? k8s中用了两个方案,环境变量 && DNS

    1、环境变量每当有service被创建出来之后,各个node(宿主机)上的kubelet,就会把service name加到自己宿主机的环境变量中,供所有Pod使用。环境变量的命名规则是{SERVICE_NAME}_SERVICE_HOST, ${SERVICE_NAME}SERVICE_PORT,其中SERVICE_NAME是新serviceName的大写形式,serviceName中的横杠-会被替换成下划线.
    使用环境变量有一个隐含的创建顺序,即服务使用方在通过环境变量访问一个service的时候,这个service必须已经存在了。
    这么简单粗暴的方案...这样做有个好处,就是省的自己搞名字解析服务,相当于本地的agent做了域名劫持serviceName对应到上文提到的,由kube-proxy提供的vip:port

    2、DNS:这是官方不推荐的做法,推荐用来跟k8s的外部服务进行交互

  • 相关阅读:
    20180604_Myeclipse下配置SVN报错问题 svn
    20180603_升级Win10后,远程连接桌面连接,出现身份验证错误!
    20180603_navicat 连接sqlserver提示要安装 sql server native client
    VB.net程序实现分页
    多线程Demo
    多线程Demo VB.net
    SQLServer数据库子结构
    SQLServer数据库常用命令
    传播路径图调查2013年初
    拾遗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aoxia/p/1197076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