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铂程斋 日期:2007-11-7
|
究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不够专业主义?究竟成为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问问你自己,你够专业主义吗?
《专业主义》提出的这个新名词,正被市场经济年代以自己的方式解读。
作者大前研一,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曾任麦肯锡日本分公司董事长,兼任多家跨国公司管理顾问,并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
究竟什么是专业主义呢?
我们先从中央台的一期“对话”开始。主题是关于中美学生的交流。双方学生代表介绍各自的团队时,美方代表语言平实,简单明晰。中方代表是位清华学子,摇头晃脑地用文言文介绍,之乎者也半天,对方也没明白他说什么。
一句话,一点都不专业。
一般说来,我们在学校会学到专业知识,并非“专业主义”。有专业知识的人,不一定有“专业”精神。
再举个例子。有一期“赢在中国”,女选手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知识渊博,让评委都肃然起敬。熊晓鸽问:“如果我投你的公司,你自己也投点钱进来,如何?”女选手说,她坚持只拿别人的钱来做事业,自己的钱分文不动。有人追问:“如果创业失败,你怎么办?”她气定神闲地说:“有老公养着,没有关系。”马云总结了一句:“做学问和做生意,是两码事情。您更适合作科研。”
专业主义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利他的原则。这条原则表现在交流上,是要清晰明了地向对方说明观点,表现在商务能力上,是对客户、合作者、领导或者下属等都具备高度责任感。
对于具体的能力,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还包含了如下的特征:
一是观察能力,预见能力。专业人士会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而不是根据书本工作;他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提出解决方案;
二是构思能力。专业人士能把所有搜集到的信息碎片,拼接成完整的思维地图,并重新整理出新的信息和需求。未来对他来说,是可发现可引导的。未来取决于构思,而不是运气。
三是发挥纪律的力量。“无论如何完善教育制度,如何增加报酬和改善福利,也不会产生大批的专业人士。只有纪律——或许称之为价值观,才能培养出专业人士。”专业人士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懂得合作,能够牺牲个体,作出基于团队优势的选择。
四是理解和妥协。专业人士知道为何、何时、何地去妥协。任何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唯一答案,只有合理的答案。他们了解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以及资源的限制,理解持续更新的重要,理解何时妥协,何时坚持。
五是保有好奇心。“在飞机起飞、上升、驶入航线的过程中,需要助推器不断提供能量,与此相同,如果在自信的背后没有好奇心作为助推器提供能量,无法到达一流的境地。这是区分非凡与平凡的决定性因素。”好奇心不足的人,也就是怠慢自己智慧的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属于自我防卫型,抵制变化,对新事物缺乏兴趣,缺乏挑战精神。
专业主义还必须与各种“力量”抗衡:“还是自己更可爱。”“达到平均水平即可。”“不想干辛苦和困难的事。”“不想惹怒别人。”“不想失败。”“不想受束缚”……这些想法,统统有悖于专业主义。
大前研一认为,只有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专家”。
这本书将“专业主义”置于人才的第一要素。正如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的评价:“国与国比拼综合国力,企业与企业比拼竞争优势,个人与个人比拼专业能力。符合‘专业主义’要求的优秀人才,是21世纪全球竞争中最基础的细胞。”
如果从“专业主义”角度看待我们的教育,将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不仅仅完成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让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进行专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使之具有永不消亡的好奇心和进取心,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领军人物。
究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不够专业主义?究竟成为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问问你自己,你够专业主义吗?
责任编辑:陈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