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和目标
-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答:主要是提供一个一站式通知发布、接收平台以及简单的备忘录功能,详见需求规格说明书。
- 我们达到目标了么(原计划的功能做到了几个? 按照原计划交付时间交付了么? 原计划达到的用户数量达到了么?)
答:后端功能基本完成,错误处理待完善。前端还有部分功能没完成,以及界面布局需要优化。
- 和上一个阶段相比,团队软件工程的质量提高了么? 在什么地方有提高,具体提高了多少,如何衡量的?
答:在进度管理和工作安排上有提高,体现在贡献度的计算有公式可依。
- 用户量, 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们事先的预想一致么? 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么?
答:目前还没有给小组外的用户测试使用,但我们觉得离目标更近了。
-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答:在制定Alpha阶段的计划时,我们对于工作量的估计过于理想,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项目没能完成预期的任务。在改进上我们会完善前后端的错误处理。
计划
- 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计划?
答: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做计划。
- 团队在计划阶段是如何解决同事们对于计划的不同意见的?
答:开会讨论解决,没有出现比较大的不同意见。
- 你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 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答:前端有个别模块功能没有完成,是因为冲刺前工作细化不够到位。
- 有没有发现你做了一些事后看来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
答:没有。
- 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答:Alpha冲刺阶段的交付条件还是以模块功能的基本实现为主。
- 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答:有出现组员因为急事来不及写会议博客,让别的组员帮忙完成的情况。一些突发事件是没法估计的。
- 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答:有留下一天左右的时间来开补充会议和加班,起到了阶段性总结的作用。
- 将来的计划会做什么修改?(例如:缓冲区的定义,加班)
答:会预留更多的缓冲时间。
-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答:我们学到了对项目进度的把控能力与时间管理能力。如果重来一遍,我们不会过于看重结果,而会结合实际,根据个人时间优化人员工作安排。前端在设计功能模块、模型类和公共服务时会更加细致。
资源
- 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各项任务么?
答:开发时间资源不是很充足,因为团队成员都还有其他课程任务要兼顾。
- 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如何估计的,精度如何?
答:暂时使用人工估计,精度基本能满足贡献度计算的需要。
- 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答:测试时间基本算是够。美工确实低估了难度,低估了前端界面布局的难度,好在还有beta冲刺的时间用来补全。
- 你有没有感到你做的事情可以让别人来做(更有效率)?
答:让比自己开发能力强的大佬来做当然更有效率,但作为团队不能这么做。
-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答:如果历史重来一遍,会严格制定学习计划,监督负责前端的同学早点开始学习相关技术,并向经验丰富的队友多请教。
变更管理
- 每个相关的员工都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答:是的,有变更会及时在群里告知。
- 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决定“推迟”和“必须实现”的功能?
答:在会议上讨论。
- 项目的出口条件(Exit Criteria – 什么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义么?
答:Alpha阶段的“做好了”就是功能基本实现,界面可能还有点粗糙。
- 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答:正式的beta冲刺只有7天,预留的“缓冲区”可以用来应急。
-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意料之外的工作请求?
答:是,大家的工作热情还算比较高。
-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答:尽量多完善计划,少一些临时变更,但也为不可预料的意外预留时间。
设计/实现
- 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答:设计在冲刺开始前就开始,由这个选题的提出者沈志峰同学带领整个团队来完成,因为该同学对这个选题最为了解,也最有资格为其他组员指明方向。设计开始时间点比较早,因此给团队之后冲刺留下了充足的时间;沈志峰的设计开发能力又是我们团队最强,所以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
- 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答:有遇到过前后端同学对一个功能的具体实现方式理解不一致的情况,通过私下里对接沟通得到解决。
-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比较项目开始的 UML 文档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如何产生的?是否要更新 UML 文档?
答:有运用单元测试和UML,前者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问题,后者提高实现的效率。比较项目开始的 UML 文档和现在的状态,少部分不同,主要在于某些操作在设计和实际现实存在问题,设计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需要更新少部分UML内容。
-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答:暂时没发现这样的功能。
- 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答:使用IDEA的阿里编码规范插件、TSLint插件进行代码复审,确认没有警告了再提交代码。
-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答:错误处理应该做得完善一点,同时让开发遵守一定规范,同时考虑各种异常情况。做好错误处理。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基石,如果重来的话我们会更认真地划分每个模块的功能,并制定检查清单。
测试/发布
- 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为什么没有?
答:由于项目进度问题,只有后端测试的计划比较完善。因为前端大家基本都是从零开始,所以先关注功能的实现。但在实现功能的过程中也通过大量的console.log()来监控运行情况
-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答:在进行答辩演示前有让所有同学都跑一遍项目的功能来找bug。
- 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答:后端单元测试:Spring Boot Test。前端API接口:Swagger-UI、Postman。
-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答:后端开发中,使用API测试工具,编写测试样例来矫正后端出现问题,来保障每个接口经过一定的测试,才继续其他接口的实现。早期的测试有利于发现潜在问题,并且修复起来比较容易。测试工具使用起来不那么好用,编写用例比较麻烦。
-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答:暂时没有发现。
-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答:得益于之前写程序的习惯,都喜欢边写代码边测试,一步一个脚印地来保证代码的基本质量。以后也会继续保持这样的习惯。 测试阶段要进行完整的功能测试与非功能测试。在发布前一定要大家一起来多跑几遍,现在看是为了避免在演示时出现严重bug造成尴尬,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减少软件发布时出现的问题,降低风险。
团队的角色,管理,合作
- 团队的每个角色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人尽其才?
答: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兴趣选择角色,基本算是人尽其才。
- 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么?
答:有,每次开会前大家将遇到的困难填写在共享文档上,然后在会议上由团队大佬帮助解决。
- 当出现项目管理、合作方面的问题时,团队成员如何解决问题?
答:开会讨论或个别私聊解决。
- 每个成员明确公开地表示对成员帮助的感谢 (并且写在各自的博客里):
这一项会让组员写在课程最后的个人总结里。
总结:
- 你觉得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哪个档次?
答:
这波啊,这波在第二层CMMI二级,管理级。 - 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 萌芽/磨合/规范/创造 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答:规范阶段。
- 你觉得团队在这个里程碑相比前一个里程碑有什么改进?
答:团队的配合更加密切和熟练。
- 你觉得目前最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答:完善工作量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