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论 立意列大纲


    作者:一片仙鱼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957544/answer/5212073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最重要也最首要工作:立意列大纲

    阅卷人会首先看你的文章结构,也就是总论点和下面2-3个分论点,所以总论点不能用一句话表述清楚的小伙伴要单独练习哦。

    我们可以看看评分标准,立意深刻和立意明确的界限并不清楚,可能只有阅卷人才能清晰判断什么是深刻吧,所以我认为能够有明确的观点就够了。

    立意,其实就是找出总论点,有时我很烦去练申论,因为要写很多字,尤其是大作文,后来我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可以在不想写作文时只写大纲。

    比如我练的2016山东A卷(因为我的国考试卷借给同学看了,所以只有省考卷子了。)

    可以就这样只写包括标题、总论点和分论点的大纲,其实大纲列出来之后,再把开头写出来,剩下的就好填充了。

    在这里给个小技巧。发卷子后首先看大作文让写什么,心里揣着这个主题,然后还是先做小题。

    1. 确定总论点。

    2018国考的“有与无”尤其抽象变态,为了保证考场不慌神,还是要有套路地去应对。接下来的步骤这样理解,如果第一点无法确定总论点再通过第二点确定,还不行就通过第三点。

    1.看题干。你会很容易看到题干中的几个关键词,找出它们间的关系,或者用简短的话语概括出来,那就是总论点啦。

    2.回到题干中句子所在的材料。一定要重视这句话的前后语句,因为这是帮助你理解这个抽象变态句的最佳解释。

    3.概括每则材料想表达的意思。有时大作文题干给的句子实在太抽象太朦胧,这时就可以概括所有材料的大意,这并不是大工程,其实有时候好几则材料说的都是一个主题。

    比如2015山东C类卷大作文是“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让你根据理解写作文。

    回到句子所在的材料也不好理解,但是你在看前面材料时,大体概括下大意就能发现,所有材料的观点还是希望年轻人去奋斗,这时总论点就出来了。

    小技巧又来啦!因为做完前面小题所有材料也就看完了,所以你可以在做小题对应的材料时就把大意标在旁边,用几个词语就行,别浪费时间。

    比如2017年山东申论A卷我做的标记。

    二、确定分论点

    我认为分论点2-3个就行,因为4个分论点可能每段太短显得论证不全面。2个分论点的话前面开头可以写两段,3个分论点开头可以写一段,保证总共5-6个自然段就行。分论点我是每段9行左右。

    (一)确定分论点

    六个字:看小题+找材料。其实所有总分论点都在材料里,我记得我裸考时候大作文完全是脱离材料想写啥写啥,最后只得了四十几分。

    小题有两种可能。1.小题其实就是大作文分论点之一;2.小题是分论点的论据之一

    比如2017国考申论(地市级以下)大作文是“向水学习”,而你会发现前面第三题第四题都可以作为论据,通过水对于城市治理的作用去往公务员工作上去扯。

    而2016国考申论(省级以上)大作文是“不学礼,无以立”,前面的第二题也可以作为反面论据,说明教育层面只重视技术不重视素养、礼的教育。

    而大部分时候,还是要看材料找分论点,所以!你还是要概括每则材料的意思哦!再说一遍,可以做小题时就下意识概括一下。

    如果材料按照不同维度、不同主体,比如说xxx在个人、企业、社会方面的意义/对策,三个分论点就出来了;又或者xxx在经济、文化、生态、政府治理方面的意义/对策,分论点又出来了。

    比如2017年山东C类大作文是写“互联网下的连接”,你通过大致概括能发现,可以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三个方面展开,所以一定要基于材料

    当然,这样可能很浅显,因为我申论分数中等所以可能不会出彩哈哈。

    这里建议大家列大纲时就要把分论点用规范的话语写出来,比如这样。

    (二)展开论证

    有小伙伴说文章无法展开,其实就是论点的论证不知道如何去写。其实很简单,我都是用的“例证法+理证法”

    例证法就是举例子,在这里再次拿出评分标准,内容充实就是材料内外都要有论据,也就是材料内的例子要精炼成一句话写进作文,但是材料之外也应该有对应主题的例子,这样阅卷人才能觉得你读透了材料但是又旁征博引,我认为有小伙伴想拔高但不知道怎么让作文出彩有亮点,可以借鉴下这个方法。

    材料内的例子其实也就是“看小题+找材料”,还是上面说的那一套,小题很可能可以拿出来作为论据之一,而材料中的例子通过一句话凝练出来也可以写进大作文里,这里建议偶尔用个排比句把例子串联起来,会显得有文采一些哈哈。

    理证法也很简单,就是“只有XXX,才能XXX”,或者“如果没有XXX,就会导致XXX”。也可以拿名人名言、古语、政策话语去套。

    材料外的例子我自己有看半月谈整理,都是精简一句话可以直接抄进作文里,还有一些古语啊、政策啊都可以事先准备好反复使用的,有机会给大家分享如何分类整理哈。

  • 相关阅读:
    修复 Visual Studio Error “No exports were found that match the constraint”
    RabbitMQ Config
    Entity Framework Extended Library
    Navisworks API 简单二次开发 (自定义工具条)
    NavisWorks Api 简单使用与Gantt
    SQL SERVER 竖表变成横表
    SQL SERVER 多数据导入
    Devexpress GridControl.Export
    mongo DB for C#
    Devexress XPO xpPageSelector 使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akaisgood/p/1019906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