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工作4年多的时间,主要还是属于执行阶段,感觉很有必要提升一下自己的管理意识。读的第一本管理类是书是陈春花老师的《管理的常识》,因为以前没有看过任何管理类相关的书籍 ,特意看了很多推荐,后面才选择了这本书。这本书中讲到了很多东西,管理、组织、组织结构、领导、激励、决策、计划和控制。确实给我增加了很多管理上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心得体会如下:
1.如何正确地理解管理 ?陈春花老师的定义是“管理是通过人员及其他机构内的资源而达到共同目标的过程”。透过这个定义,容易得出管理其实是一个过程,管理实质上是人、物、事的辩证关系。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可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目标并不太容易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如果可以达成一致,个人和组织都会是受益者。
2.什么是组织?组织因目标而存在(所以公司不是一个家,组织必须保证一件事由同一组人来承担,组织中人人公平而非平等,分工是个人与组织连接的根本办法),组织管理为了提升效率;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组织处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那什么是组织结构呢?组织结构是让权力和责任的关系匹配,是一种自我约定的关系,设计原则应遵循古典设计原则(指挥统一、控制幅度,分工明确权责对等)
3.什么是领导?领导是一种管理职能而非领导者,作为管理职能,领导借助于影响力发挥作用而非职位,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发挥领导职能,只要他有影响力。那么影响力从何而来?一部分是职务权力一部分是个人魅力。管理者和领导者有何差异呢?管理者偏解决问题、保持稳定、按章办事,领导者偏订立方向、构建团队、促进变革;领导技能有三块,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不同于一般的向下管理,向上负责。
4.什么是激励?激励就是让人们愿意做出选择并为之付出。马斯洛的《人的潜能与价值》提出人的五种需求: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并且由低到高递进,最低层次的没被满足的需求最有影响力,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有激励效果。人不流动也许是安于现状不求发展,根据奥得佛的理论,人的需求各个层次是并存的,而不是完全由最底层逐步往高层走,当人的高层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遇到挫折时,会选择低层需求。不流动也许就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这个对个人和企业都非常有害。。人员的需求很难满足,所以要引导(麦克利兰“三种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告诉我们不公平是绝对,公平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期望理论实践可以让人们变成他所期望的样子,金钱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没有之一。成本最低的且有效的四种激励方式推荐(鼓掌、赞美、鲜花、隆重仪式),同时,授权与信任就是最大的激励。
5.决策如何有效?应该集体决策,个人负责。而非个人决策,集体负责。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执行,(决策流程:识别问题、确定标准、分配权重、拟定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执行方案、评价方案)。如何做集体决策?(需要相对少的人并能互相信任、互补的技能、共同责任感基础上的具体目标和共同的工作方法)。为什么个人负责?(个人负责是对自己和他人做出的严肃承诺,是从两个方面支持集体的保证:责任与信任,集体成员之间互相承担责任可以用来检验集体目的和方法的质量,唯有传递责任,才能实现管理落地)。个人决策的局限(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新近效应、角色固着)。快速有效的五种决策方法(独断式、咨询式、群体多数人决策、共识决策、授权)
6.计划是什么?计划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寻找资源的系列行动,是一些列管理的基础。企业永远面临的三大矛盾,长期与短期、变化与稳定、效益与效率等需要计划管理来解决,计划管理方法简化就是就是5W1H。计划起点是目标,目标是不合理的,一定要在意行动,不能简单分解目标。计划管理通过建立目标的方法,让三对矛盾统一起来,高层应该对企业成长和长期发展负责;中层对企业稳定和效率、人员稳定作贡献,基层对企业成本、质量等短期效益做出贡献,所以不建议末位淘汰在基层上使用,运用在中高层上效果会更好。如何保障计划有效?核心是预算,确定可运用的资源有多少。其次是激励政策。再次是获得上司及相关部门支持。计划管理在方式上就是目标管理,目标就是成就的标准、成功的尺度、行为的诱因。管理的成效取决于目标的设置和目标协调,那么目标如何管理?需要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
7.什么是控制?控制是保障达成绩效的核心职能。这是一个预防风险,纠正偏差,确保目标与计划实现的职能。要求每一个管理行为要不断与目标、计划核对与衡量,如果发现偏差就及时纠正。因此,控制过程也分四步:第一建立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立标)第二测量实际绩效(监察)第三将实际绩效与目标及标准比对(核对)第四采取必要的行动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