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职业是什么?私立学校校长,既然是私立学校校长,当然就要招生,当然就要有招生口号。那么,孔子的招生口号是什么?
我们知道孔子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就是“有教无类”,意思不难理解,就是“不分种族阶层,都可以接受教育。”按照通常的理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境界,体现了他的平等思想。其实不然,这句话不过是孔子的招生口号而已。为什么这样说?来看看历史背景。
孔子长大之后,由于士的身份得到承认,于是得到了在官办学校的六艺义务教育,六艺,就是书数礼乐射御,士以上阶层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孔子学习非常刻苦,因此很有学问。二十岁之后,孔子应聘前去季孙家族担任管耕牛和管仓库的小官。到三十岁,孔子辞职回家,开设了私立学校。为什么孔子要开设私立学校?又要交代背景了。
春秋末期,各个国家都被家族瓜分,因此国库空虚,国君基本上成了小地主,国家根本没有钱维持原先的义务教育,这种情况在鲁国也是一样。简单说,公立学校纷纷倒闭,义务教育几乎不存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士的教育就成了问题。
孔子是个很敏锐的人,他从中看到了机会。
于是,孔子辞去了在季孙家的工作,筹钱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但是请注意,这是违法的。就像现在,私人开立学校需要很多条件,是不允许随便开设的。按照周礼,只有国家才能开设学校,也只有士以上阶层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所幸的是,那时候早已经礼崩乐坏,国家都没人管了,谁还管你开个私立学校?
孔子办学校,首要的目标当然是赚钱糊口,那时候他已经有一个老婆两个孩子,家境很不宽裕。所以,孔子学校开张,招生很重要,要有足够的生源才能赚到足够的钱。孔子不是雷锋,要来学习,就要交学费。
所以在《论语》中写道。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孔子说:“只要自己拿着十余块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修,就是干肉,基本上就是腊肉。孔子的学费就是腊肉,别以为腊肉不值钱,那年头,肉是很值钱的。
十块干肉的学费算不算贵呢?估计不算太贵,普通家庭完全可以承受。
可是,就算学费不是太贵,报名的人也不多,为什么?
因为士以上阶层可能质疑孔子的水平和私校的合法性,因此持观望态度。而农工商这个阶层的平民尽管有钱,却害怕自己没有资格受教育,因此也不敢来报名。
怎么办呢?招不到学生,岂不是要破产?于是,孔子加大了宣传力度。经过一段时间,有些人就上门来试探一下。
于是孔子回答:“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不管你是什么阶层的,都能来我这里学习。
所以,“有教,无类。”并不反映孔子的境界,而只是招生的策略或者说原则而已。而“有教,无类。”的反面是等级制度,以及后来的户籍制度。
很多人以为“有教,无类”如果只是孔子的招生口号,就等于贬低了孔子,其实不然。“有教,无类”这样的招生口号本身已经是对等级制度的反抗,是对老百姓受教育权利的争取,所以说是具有强烈的进步意义的。不要以为只有雷锋才是好人,历史从来不靠雷锋来推动。
“有教,无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记得N年前我们就自诩义务教育了,不过那是家长的义务。后来好了,终于是国家的义务了。不过国家义务不是那么容易给的,要上公立学校,也就是要享受义务教育,需要很多证件的。简单罗列一下:出生证、身份证(全家的)(身份证不是本地的,要暂住证或者居住证)、户口本、母亲的计划生育证,独生子女证(超生的要罚款处理书和发票)、房产证(租房的要租赁合同),父母的社保证、非本地户籍的要在户籍地教育部门开具《就学联系函》等等。
农民工子弟要整这么多证,比黄世仁向杨白劳要租还难一点,就算整到了,也未必能被录取。怎么办?农民工学校招生来了:只要交钱,就能上学。
现实社会实际上还是等级制度,事实上,每座城市都有数量不等的享受财政补贴的机关幼儿园,而且只有公务员的子女能够享受。此外,稍为大一点的城市,都会有一所学校主要面向官员子女招生。甚至,有的大学也成为高干子弟学校。
今天公办学校认孔子为祖师爷是拜错了庙,公办学校的祖师爷是周公,民办学校的祖师爷才是孔子。一些民办的农民工学校因为办学资质等问题被取缔,反映有关部门的胸怀还不如当年鲁国的统治者。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有教,无类”在现实的中国还远远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