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va学习笔记---内部类


    讲一个类的定义放在另一个类的定义内部,这就是内部类;

    内部类允许你把一些逻辑相关的类组织在一起,并控制位于内部的类的可视性;但是,必须要说明一点,内部类和组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创建内部类
    • 链接到外部类
    • 使用.this与.new
    • 内部类与向上转型
    • 在方法和作用域内的内部类
    • 匿名内部类
    • 嵌套类
    • 为什么需要内部类
    • 内部类的继承
    • 内部类可以被覆盖吗
    • 局部内部类
    • 内部类标识符

    1.创建内部类

    创建内部类的方式就如同你想的一样--把类的定义置于外围类的里面:

     

    当我们在ship()方法里面使用内部类的时候,与使用普通类没什么不同。在这里,实际的区别只是内部类的名字是嵌套在Parcel1里面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区别。

    更典型的情况是,外部类将有一个方法,该方法返回一个指向内部类的引用,就像在to()和contents()方法中看到的那样:

     

    如果想从外部类的非静态方法之外的任意位置创建某个内部类的对象,那么必须像在main()方法中那样,具体地指明这个对象的类型:

    OuterClassName.InnerClassName 

    2.链接到外部类

    内部类似乎只是一种名字隐藏和组织代码的模式;

    当生成一个内部类的对象时,此对象与制造它的外围对象(enclosing object)之间就有了一种联系,所以它能访问其外围对象的所有成员,而不需要任何特殊条件

    此外,内部类还拥有其外围类的所有元素的访问权,下面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Sequence类只是一个固定大小的Object的数组,以类的形式包装了起来。可以调用add()在序列末增加新的Object(只要还有空间)。要获取Sequence中的每一个对象,可以使用Selector接口。这是“迭代器”设计模式的一个例子。

    Selector允许你检查序列是否到末尾了(end()),访问当前对象(current()),以及移到序列中的下一个对象(next())。

    因为Selector是一个接口,所以别的类可以按它们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接口,并且别的方法能以此接口为参数,来生成更加通用的代码。

    在这里,SequenceSelector是提供Selector功能的private类,可以看到,在main()中创建了一个Sequence,并向其中添加了一些String对象。然后,通过调用selector()获取一个Selector,并用它在Sequence中移动和选择每一个元素。

    最初看到SequenceSelector,可能会觉得它只不过是另一个内部类罢了,但仔细观察发现方法end()、current()和next()都用到了Objects,这是一个引用,它并不是SequenceSelector的一部分,而是外围类中的一个private字段。然而内部类可以访问其外围类的方法和字段,就像自己拥有它们似的,这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就如前面的例子所示。

    所以内部类自动拥有对其外围类所有成员的访问权。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当某个外围类的对象创建了一个内部类对象时,此内部类对象必定会秘密地捕获一个指向那个外围类对象的引用。然后,在你访问此外围类的成员时,就是用那个引用来选择外围类的成员。幸运的是,编译器会帮你处理所有的细节,但你现在可以看到:内部类的对象只能在与其外围类的对象相关联的情况下才能被创建(在内部类是非static时)构建内部类对象时,需要一个指向其外围类对象的引用,如果编译器访问不到这个引用就会报错。不过绝大多数时候这都无需程序员操心。 

    3.使用.this与.new

    如果需要生成对外部类对象的引用,可以使用外部类的名字后面紧跟圆点和this :

    这样产生的引用自动地具有正确的类型,这一点在编译期就被知晓,并受到检查,因此没有任何运行时开销。下面的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this:

    在内部类中使用OuterClass.this;访问外围对象

     

    有时候你可能想要告知某些其他对象,去创建其某个内部类的对象。要实现此目的,你必须在new表达式中提供对其他外部类对象的引用,这是需要使用.new语法,就像下面这样:

    使用OuterObject.new InerClass();创建内部类对象;

    要想直接创建内部类的对象,不能按照你想象的方式,去引用外部类的名字DotNew,而是必须使用外部类的对象来创建该内部类对象,就像上面一样。

    这也解决了内部类名字作用域的问题,因此你不必声明(实际上你不能声明),dn.new DotNew.Inner()。

    在拥有外部类对象之前是不可能创建内部类对象的。这是因为内部类对象会暗暗地连接到创建它的外部类对象上。但是,如果你创建的是嵌套类(静态内部类),那么它就不需要对外部类对象的引用。

    总结,目前为止,有两种方式在外部使用内部类

    1).在外围类中定义一个方法,该方法返回内部类的一个对象,方法是public的

    2).如果外围类中没有方法返回内部类对象,就用外围类的对象.new 内部类();即可得到内部类对象。

    下面是一个使用.new的例子:

     

    4.内部类与向上转型

     当将内部类向上转型为其基类,尤其是转型为一个接口的时候,内部类就有了用武之地。(从实现了某个接口的对象,得到对此接口的引用,与向上转型为这个对象的基类,实质上效果是一样的。)

    这是因为此内部类--某个接口的实现--能够完全不可见,并且不可用。所得到的只是指向基类或接口的引用,所以能够很方便地隐蔽实现细节。

     

     

    现在Contents和Destination表示客户端程序员可用的接口。(记住,接口的所有成员自动别设置为public)。

    当取的得了一个指向基类或接口的引用时,甚至可能无法找出它确切的类型,看下面的例子:

    这里,想使用.new的方式获得内部类对象,不能实现,因为这个内部类是private的,只能供外围类内部使用。

    Parcel4中增加了一些新东西:内部类PContents是private,所以除了Parcel4,没人能访问它。

    PDestination是protected,所以只有Parcel4及其子类、还有与Parcel4同一个包中的类(protected具有包访问权)能访问PDestination,其他类都不能访问PDestination。这意味着,如果客户端程序员想了解或访问这些成员,那是受限制的。

    实际上,甚至不能向下转型成private内部类(或protected内部类, 除非是继承自它的子类),因为不能访问其名字,就像在TestParcel类中看到的那样。

    于是,private内部类给类的设计者提供了一种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完全组织任何依赖于类型的编码,并且完全隐藏了实现的细节。此外,从客户端程序员的角度来看,由于不能访问任何新增加的、原本不属于公共接口的方法,所以扩展接口是没有价值的。这也给Java编译器提供了生成更高效代码的机会。 

    5.在方法和作用域内的内部类

     到目前为止,前面介绍的都是内部类的典型用途。通常,如果所读、写的代码包含了内部类,那么它们都是“平凡的”内部类,简单并且容易理解。然而,内部类的语法覆盖了大量其他的更加难以理解的技术。例如,可以在一个方法里面或者在任意的作用域内定义内部类。这么做的两个理由:

    1).如前所述,你实现了某类型的接口,于是可以创建并返回对其的引用

    2).你要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想创建一个类来辅助你的解决方案,但是又不希望这个类是公共可用的

    在后面的例子中,先前的代码将被修改,以用来实现:

    1).一个定义在方法中的类

    2).一个定义在作用域内的类,此作用域在方法的内部

    3).一个实现了接口的匿名类

    4).一个匿名类,它扩展了有非默认构造器的类

    5).一个匿名类,它执行了字段初始化

    6).一个匿名类,它通过实例初始化实现构造(匿名类不可能有构造器)

    下面展示在方法的作用域内(而不是在其他类的作用域内)创建一个完整的类。

    这称作局部内部类:

    PDestination类是destination()方法的一部分,而不是Parcel5的一部分。所以,在destination()之外不能访问PDestination。注意出现在return语句中的向上转型--返回的是Destination的引用,它是PDestination的基类。

    当然,在destination()定义了内部类PDestination,并不意味着一旦dest()方法执行完毕,PDestination就不可用了。

    你可以在同一个子目录下的任意类中对某个内部类使用类标识符PDestination,这并不会有命名冲突。

    下面展示在任意的作用域内嵌入一个内部类:

     

    TrackingSlip类被嵌入在if语句的作用域内,这并不是说该类的创建是有条件的,它其实与别的类一起编译过了。然而,在定义TrackingSlip的作用域之外,它是不可用的;除此之外,它与普通类一样。 

    6.匿名内部类

     看下面例子:

     

    contents()方法将返回值的生成与表示这个返回值的类的定义结合在一起!另外,这个类是匿名的,它没有名字。更糟糕的是,看起来似乎使你正要创建一个Contents对象。但是然后(在达到语句结束的分号之前)你却说:“等一等,我想在这里插入一个类的定义。”

    这种奇怪的语法指的是:“创建一个继承自Contents的匿名类的对象。”通过new表达式返回的引用被自动向上转型为对Contents的引用。上述匿名内部类的语法是下述形式的简化形式:

     

    在这个匿名内部类中,使用了默认的构造器来生成Contents。下面的代码展示的是,如果你的基类需要一个有参数的构造器,应该怎么办?

     只需要简单地传递合适的参数给基类的构造器即可,这里是将x传进new Wrapping(x)。尽管Wrapping只是一个具有具体实现的普通类,但它还是被其导出类当作公共“接口”来使用

    你会注意到,Wrapping拥有一个要求传递一个参数的构造器,这使得事情变得更加有趣了。

    匿名内部类末尾的分号,并不是用来标记此内部类结束的。实际上,它标记的是表达式的结束,只不过这个表达式正巧包含了匿名内部类罢了。因此,这与别的地方使用的分号是一致的。

    在匿名类中定义字段时,还能够对其执行初始化操作:

    这里是使用外部定义的对象,必须是final的

    如果定义一个匿名内部类,并且希望它使用一个在其外部定义的对象,那么编译器会要求其参数引用时final的,就像你在destination()的参数中看到的那样。如果你忘记了,将会得到一个编译时错误消息。

    如果只是简单地给一个字段赋值,那么此例中的方法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想做一些类似构造器的行为,该怎么办呢?在匿名内部类中不可能有命名构造器(因为它根本没有名字!),但是通过实例初始化,就能够达到为匿名内部类创建一个构造器的效果,就像这样:

    这里,匿名内部类对一个抽象类进行实例化,且该抽象类中已经有了类构造器,故在这里可以为匿名内部类创建一个构造器的效果。

     在此例中,不要求变量i一定是final的,因为i被传递给匿名类的基类的构造器,它并不会在匿名类内部被直接使用。

    总结:

    若在内部类中使用外部定义的对象,那么该对象必须是final的;

    但是,若内部类使用的是匿名内部类基类的构造器参数,则不需要使用final;

    下例是带实例初始化的“parcel”形式,注意destination()的参数必须是final的,因为它们是在匿名类内部使用的。

    在实例初始化操作的内部,可以看到有一段代码,它们不能作为字段初始化动作的一部分来执行(就是if语句)。所以对于匿名类而言,实例初始化的实际效果就是构造器。当然它受到了限制--你不能重载实例初始化方法,所以你仅有一个这样的构造器。

    匿名内部类与正规的继承相比有些受限,因为匿名内部类既可以扩展类,也可以实现接口,但是不能两者兼备。而且,如果是实现接口,也只能实现一个接口。

    再访工厂方法

    看看在使用匿名内部类时,interfaces/Factories.java示例变得多么美妙:

    现在用与Implementation1和Implementation2的构造器都可以是private的,并且没有任何必要取创建作为工厂的具名类。另外,你经常只需要单一的工厂对象,因此在本例中它被创建为Service实现中的一个static域。这样所产生语法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interfaces/Games.java示例也可以通过使用匿名内部类来改进:

    前面已经说过,优先使用类而不是接口,如果你的类设计中需要某个接口,你必须了解它。否则,不到迫不得已,不要将其放到你的设计中。

    7.嵌套类

     如果不需要内部类对象与其外围类对象之间有联系,那么可以将内部类声明为static。这通常称为嵌套类

    想要理解static应用于内部类时的含义,必须记住,普通的内部类对象隐式地保存了一个引用,指向创建它的外围类对象。然而,当内部类是static的时,就不是这样了。

    嵌套类意味着:

    1).要创建嵌套类的对象,并不需要其外围类的对象

    2).不能从嵌套类的对象中访问非静态的外围类对象

    嵌套类与普通的内部类还有一个区别,普通内部类的字段与方法,只能放在类的外部层次上,所以普通的内部类不能有static数据和static字段,也不能包含嵌套类。但是嵌套类可以包含所有这些东西:

    在main()中,没有任何Parcell1的对象是必需的;而是使用选取static成员的普通语法来调用方法--这些方法返回对Contents和Destination的引用。

    在一个普通的(非static)内部类中,通过一个特殊的this引用可以链接到其外围类对象。嵌套类就没有这个特殊的this引用,这使得它类似于一个static方法。

    接口内部的类

    正常情况下,不能在接口内部放置任何代码但嵌套类可以作为接口的一部分你放到接口中的任何类都自动地是public和static的

    因为类是static的,只是将嵌套类置于接口的命名空间内,这并不违反接口的规则。

    你甚至可以在内部类中实现其外围接口,向下面接口一样:

    在接口内部实现了其外围接口

    如果你想要创建某些公共代码,使得它们可以被某个接口的所有不同实现所共用(这里的意思是说,实现了这个接口,这个接口中有些代码希望每个实现该接口的类都要有),那么使用接口内部的嵌套类会显得很方便。

    前面提到过,在每个类中都写一个main()方法,用来测试这个类。这样做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必须带着那些已编译过的额外代码。如果这对你是个麻烦,那就可以使用嵌套类来放置测试代码

    总结:(嵌套类的两个有效用途)

    1).实现每个类实现接口都需要一部分公共代码

    2).代替main方法对每个类进行测试

     

    这生成了一个独立的类TestBed$Tester(要执行这个程序,执行java TestBed$Tester即可)。可以使用这个类来做测试,但是不必在发布的产品中包含它,在将产品打包前可以简单地删除TestBed$Tester.class。

    从多层嵌套类中访问外部类的成员

    一个内部类被嵌套多少层并不重要---它能透明地访问所有它所嵌入的外围类的所有成员,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在MNA.A.B中,调用方法g()和f()不需要任何条件(即使它们被定义为private)。这个例子同时展示了如何从不同的类里创建多层嵌套类的内部类对象的基本语法。

    “.new”语法能产生正确的作用域,所以不必在调用构造器时限定类名

    8.为什么需要内部类

    一般来说,内部类继承自某个类或实现某个接口,内部类的代码操作创建它的外围类的对象。所以可以认为内部类提供了某种进入其外围类的窗口

    如果只是需要一个对接口的引用,为什么不通过外围类实现那个接口呢?

    答案是:“如果它能满足需求,那就应该使用外围类”。那么,内部类实现一个接口与外围类实现这个接口有什么区别呢?

    答案是:“后者不是总能享用到接口带来的方便,有时需要用到接口的实现”,所以使用内部类最吸引人的原因是:

    每个内部类都能独立地继承自一个(接口的)实现,所以无论外围类是否已经继承了某个(接口的)实现,对于内部类都没有影响。

    如果没有内部类提供的、可以继承多个具体的或抽象的类的能力,一些设计与编程问题就很难解决。从这个角度看,内部类使得多重继承的解决方案变得完整

    接口解决了部分问题,而内部类有效地实现了“多重继承”。也就是说,内部类允许继承多个非接口类型(类或抽象类)。

    考虑一种情形,必须在一个类中以某种方式实现两个接口,由于接口的灵活性,你有两种选择:使用单一类,或者使用内部类

    遇到问题的时候,通常问题本身就能给出某些指引,告诉你是应该使用单一类,还是使用内部类。

    但如果没有任何其他限制,从实现的观点来看,前面的例子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能正常运作。

    如果拥有的是抽象的类或具体的类,而不是接口,那就只能使用内部类才能实现多重继承:

     

    如果不需要解决“多重继承”的问题,那么自然可以用别的方式编码,而不需要使用内部类。但如果使用内部类,还可以获得其他一些特性

    1).内部类可以有多个实例,每个实例都有自己的状态信息,并且与其外围类对象的信息相互独立

    2).在单个外围类中,可以让多个内部类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同一个接口,或继承同一个类。

    3).创建内部类对象的时刻并不依赖于外围类对象的创建。

    4).内部类并没有令人迷惑的“is-a”关系;它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

    举个例子:如果Sequence.java不使用内部类,就必须声明“Sequence是一个Selector”,对于某个特定的Sequence只能有一个Selector。然而使用内部类很容易就能拥有另一个方法reverseSelector(),用它来生成一个反方向遍历序列的Selector。(这里用了上面的第二点,在单个外围类中,让多个内部类以不同的方式是实现同一个接口)只有内部类才能有这种灵活性。

    闭包与回调

    闭包是一个可调用的对象,它记录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于创建它的作用域。通过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内部类是面向对象的闭包,因为它不仅包含外围类(创建内部类的作用域)的信息,还自动拥有一个指向此外围类对象的引用,在此作用域内,内部类有权操作所有的成员,包括private成员

    有人争议,Java应该包含某种类似指针的机制,以允许回调。通过回调,对象能够携带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允许它在稍后的某个时刻调用初始的对象。如果,回调是通过指针实现的,那么就只能寄希望于程序员不会误用指针。但是,在Java中,没有在语言中包括指针

    通过内部类提供闭包的功能是优良的解决方案,它比指针更灵活、更安全。

    这个例子进一步展示了外围类实现一个接口与内部类实现此接口之间的区别。就代码而言,Callee1是最简单的解决方式。Callee2继承自MyIncrement,后者已经有了一个不同的increment()方法,并且与Increment接口期望的increment()方法完全不相关。所以,如果Callee2继承了MyIncrement就不能为了Incrementable的用途而覆盖increment()方法,于是,只能使用内部类独立地实现Incrementable。还要注意,当创建了一个内部类时,并没有在外围类的接口中添加东西,也没有修改外围类的接口

    注意,在Callee2中除了getCallbackReference()以外,其他成员都是private的。要想建立与外部世界的任何连接,interface Incrementable都是必需的。在这里可以看到,interface是如何允许接口与接口的实现完全独立。

    内部类Closure实现了Incrementable,以提供一个返回Callee2的“钩子”(hook)(这里是指内部类使用.this获得外围类的对象,并调用外围类方法)--而且是一个安全的钩子。无论谁获得此Incrementable的引用,都只能调用increment(),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功能(不像指针那样,允许你做很多事情)。

    Caller的构造器需要一个Incrementable的引用作为参数(虽然可以在任意时刻捕获回调引用),然后在以后的某个时刻,Caller对象可以使用此引用回调Callee类

    回调的价值在于它的灵活性--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地决定需要调用什么方法

    内部类与控制框架

    在将要介绍的控制框架中,可以看到更多使用内部类的具体例子。

    应用程序框架就是被设计用以解决某类特定问题的一个类或一组类。要运用某个应用程序框架,通常是继承一个或多个类,并覆盖某些方法。在覆盖后的方法中,编写代码定制应用程序框架的通用解决方案,以解决你的特定问题(这是设计模式中模板方法的一个例子)。模板方法包含算法的基本结构,并且会调用一个或多个可覆盖方法,以完成算法的动作。设计模式总是将变化的事物与保持不变的事物分离开,在这个模式中,模板方法是保持不变的事物,而可覆盖的方法就是变化的事物

    控制框架是一类特殊的应用程序框架,它用来解决响应事件的需求,主要用来响应事件的系统被称作事件驱动系统。应用程序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图形用户接口(GUI),它几乎完全是事件驱动的系统。

    要理解内部类是如何允许简单的创建过程以及如何使用控制框架,请考虑这样一个控制框架,它的工作就是在事件“就绪”的时候执行事件。虽然“就绪”可以指任何事,但在本例中是指基于事件触发的事件。接下来的问题是,对于要控制什么控制框架并不包含任何具体的信息那些信息是在实现算法的action()部分时,通过继承来提供的

    首先,接口描述了要控制的事件。因为其默认的行为是基于时间去执行控制,所以使用抽象类代替实际的接口。下面的例子包含了某些实现:

    当希望运行Event并随后调用start()时,那么构造器就会捕获(从对象创建的时刻开始)时间,此时间的来由:start()获取当前时间,然后加上一个延迟时间,这样生成触发事件的事件。start()是一个独立的方法,而没有包含在构造器内,因为这样就可以在事件运行以后重新启动计时器,也就是能重复使用Event对象。例如,如果想要重复一个事件,只需简单地在action()中调用start()方法。

    ready()告诉你何时可以运行action()方法了,当然,可以在导出类中覆盖ready()方法,使得Event能够基于时间以外的其他因素而触发。

    下面的文件包含了一个用来管理并触发事件的实际控制框架。Event对象被保存在List<Event>类型(读作“Event的列表”)的容器对象中。目前读者只需要知道add()方法用来将一个Object添加到List的尾端,size()方法用来得到List中元素的个数,foreach语法用来连续获取List中的Event,remove()方法用来从List中移除指定的Event。

     

    run()方法循环遍历eventList,寻找就绪的(ready())、要运行的Event对象。对找到的每一个就绪的(ready())事件,使用对象的toString()打印信息,调用其action()方法,然后从队列中移除此Event。

    注意,在目前的设计中你并不知道Event到底做了什么。这正是此设计的关键所在,“使变化的事物与不变的事物相互分离”。变化向量就是各种不同的Event对象所具有的不同行为;而你通过创建不同的Event子类来表现不同的行为

    这正是内部类要做的事情,内部类允许:

    1).控制框架的完整实现是由单个的类创建的,从而使得实现的细节被封装了起来。内部类用来表示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各种不同的action()。

    2).内部类能够很容易地访问外围类的任意成员,所以可以避免这种实现变得笨拙。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代码将变得令人讨厌,以至于你肯定会选择别的方法。

    考虑此控制框架的一个特定实现,如控制温室的运作:控制灯光、水、温度调节器的开关,以及响铃和重新启动系统,每个行为都是完全不同的。控制框架的设计使得分离这些不同的代码变得非常同意。使用内部类,可以在单一的类里面产生对同一个基类Event的多种导出版本。对于温室系统的每一种行为,都继承一个新的Event内部类,并在要实现的action()编写控制代码

    作为典型的应用程序框架,GreenhouseControls类继承自Controller:

    注意,light、water和thermostat都属于外类GreenhouseControls,而这些内部类能够自由地访问那些字段,无需限定条件或特殊许可。而且,action()方法通常都涉及对某种硬件的控制。

    大多数Event类看起来都很相似,但是Bell和Restart则比较特别。Bell控制响铃,然后在事件列表职工增加一个Bell对象,于是过一会儿它可以再次响铃。

    内部类很像多重继承:Bell和Restart有Event的所有方法并且似乎也拥有外围类GreenhouseControls的所有方法

    一个由Event对象组成的数组别递交给Restart,该数组要加到控制器上。由于Restart()也是一个Event对象,所以同样可以将Restart对象添加到Restart.action()中(addEvent(this)),以使系统能够有规律地重新启动自己。

    下面的类通过创建一个GreenhouseControls对象,并添加各种不同的Event对象来配置该系统。这是命令设计模式的一个例子在eventList中的每一个被封装成对象的请求:

     

    这个类的作用是初始化系统,所以它添加了所有相应的事件。Restart事件反复运行,而且它每次都会将eventList加载到GreenhouseControls对象中。如果提供了命令行参数,系统会以它作为毫秒数,决定什么时候终止程序(这是测试程序时使用的)。当然,更灵活的方法是避免对事件进行硬编码,取而代之的是从文件中读取需要的事件。 

    9.内部类的继承

     因为内部类的构造器必须连接到指向其外围类对象的引用,所以在继承内部类的时候,事情就变得有点复杂。问题在于,那个指向外围类对象的“秘密的”引用必须被初始化而在导出类中不再存在可连续的默认对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用特殊的语法来明确说清它们之间的关联:

     

    可以看到,InheritInner只继承自内部类,而不是外围类。但是当要生成一个构造器时,默认的构造器并不算好,而且不能只是传递一个指向外围类对象的引用。此外,必须在构造器内使用如下语法:

     

    这样才能提供了必要的引用,然后程序才能编译通过。

    10.内部类可以被覆盖吗

    如果创建了一个内部类,然后继承其外围类并重新定义此内部类时,会发生什么呢?

    也就是说,内部类可以被覆盖吗?这看起来似乎是个很有用的思想,但是“覆盖”内部类就好像它是外围类的一个方法,其实并不起什么作用

     

    默认的构造器是编译器自动生成的,这里是调用基类的默认构造器。你可能认为既然创建了BigEgg的对象,那么所使用的应该是“覆盖后”的Yolk版本,但从输出中可以看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总结:内部类不可以像普通方法覆盖那样进行覆盖

    这个例子说明,当继承了某个外围类的时候,内部类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神奇的变化这两个内部类是完全独立的两个实体,各自在自己的命名空间内。当然,明确地继承某个内部类也是可以的

    覆盖内部类的方法:首先外围类继承外围类,然后内部类继承外围类(外围类.内部类方式)

     

    现在BigEgg2.Yolk通过extends Egg2.Yolk明确地继承了此内部类,并且覆盖了其中的方法。insertYolk()方法允许BigEgg2将它自己的Yolk对象向上转型为Egg2中的引用y。所以当g()调用y.f()时,覆盖后的新版的f()被执行。第二次调用Egg2.Yolk(),结果是BigEgg2.Yolk的构造器调用了其基类的构造器。可以看到在调用g()的时候,新版的f()被调用了 

    11.局部内部类

    前面提到,可以在代码块里创建内部类,典型的方式是在一个方法体的里面创建局部内部类不能有访问说明符,因为它不是外围类的一部分;但是它可以访问当前代码块内的常量,以及此外围类的所有成员。下面例子对局部内部类与匿名内部类的创建进行了比较:

    这里count是外围类的变量,可以被内部类随意调用

    Counter返回的是序列中的下一个值。我们分别使用局部内部类和匿名内部类实现了这个功能,它们具有相同的行为和能力。既然局部内部类的名字在方法外是不可见的,那为什么仍然使用局部内部类而不是匿名内部类呢?

    唯一的理由是:我们需要一个已命名的构造器,或者需要重载构造器,而匿名内部类只能用于实例初始化。(匿名内部类没有构造器,只能用实例化代替。)

    所以使用局部内部类而不使用匿名内部类的另一个理由就是,需要不止一个该内部类的对象 

    12.内部类标识符

    由于每个类都会产生一个.class文件,其中包含了如何创建该类型的对象的全部信息(此信息产生一个“meta-class”,叫做Class对象),内部类也必须生成一个.class文件以包含它们的Class对象信息。

    这些类文件的命名有严格的规则:外围类的名字,加上“$”,再加上内部类的名字。例如:LocalInnerClass.java生成的.class文件包括:

    Counter.class

    LocalInnerClass$1.class

    LocalInnerClass$1LocalCounter.class

    LocalInnerClass.class

    如果内部类是匿名的,编译器会简单地产生一个数字作为其标识符。如果内部类是嵌套在别的内部类之中,只需要直接将它们的名字加在其外围类标识符与"$"的后面。

    虽然这种命名格式简单而直接,但它还是很健壮的,足以应对绝大多数情况。因为这是Java的标准命名方式,所以产生的文件自动都是平台无关的。(为了保证你的内部类能起作用,Java编译器会尽可能地转换他们)

     

  • 相关阅读:
    C++ 函数设计原则
    C++ 转换函数搭配友元函数
    C++ 自动转换和强制类型转换(用户自定义类类型)
    C++ rand函数
    C++ 状态成员
    C++ 友元函数
    C++ 运算符重载
    RabbitMQ的简单应用
    Python的正则表达式
    Python的应用小案例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freewolf/p/1126146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