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能测试实践


    1、需求分析

    1. 采集性能测试需求:

      哪里需要性能测试:业务交易、业务量、业务量趋势等

      备注:

      1. 可以从新业务(根据产品需求文档)、老业务更新(根据已有程序逻辑)角度采集需求
      2. 确定高频次的业务
      3. 确定影响大的业务
    2. 分析性能测试需求:

      性能的标准是多少:

      • 业务指标:如TPS、RT等
      • 硬件性能指标:CPU、内存、I/0使用率等
    3. 制作业务性能需求表格:

      1. 查看各个页面的PV,选取最高的一个时段的数据(如:每天10点访问量最高)

      2. 根据PV量,计算TPS(根据二八原则,20%的时间里实现了80%的访问量)

        TPS = (PV*80%)/(60*60*20%)

      3. 根据TPS计算用户的并发(虚拟用户数

        虚拟用户数 = TPS * (RunTime+ThinkTime)

        备注:

        RunTime和ThinkTime是指脚本运行一次脚本所有请求的时间,所以实际公式应该为(请求1RunTime+请求1ThinkTime+请求2RunTime+请求2ThinkTime...)

        ThinkTime标准:0.3s

        RunTime时间标准:3s

    2、测试模型

    • 业务模型:即业务流程
    • 测试模型:从业务模型分析出来的需要测试的业务,通常为:高频次业务、高资源占用业务等
    • 性能测试场景:根据用户习惯设计负载场景,即为具体的测试用例或脚本;

    3、测试计划

    1. 系统概述:跟非专业人士说明被测系统是干什么的
    2. 测试环境:UAT、SIT、PRE
    3. 需求分析:根据业务模型分析整理出性能测试模型
    4. 测试策略:采用什么方式来测试
    5. 测试场景:如何组合场景来测试,理解为具体的测试执行步骤(重点)
      1. 基准测试:设置虚拟用户数为1,跑一遍所有脚本,确保接口不报错。证明程序正常;
      2. 配置测试:设置虚拟用户数为正常访问的最高值,跑一遍所有脚本,确保接口不报错。证明程序能抗住最大访问量;
      3. 负载场景测试:动态设置虚拟用户数(正常访问量的1-3倍递增),跑一遍所有脚本,查看软硬件的性能。找到软件、硬件的最大性能;
      4. 稳定性测试:设置虚拟用户数为正常访问的最高值,持续跑所有脚本,确保程序不宕机。证明服务器的文档;
    6. 测试准备:数据准备、服务器环境准备;
    7. 时间计划:测试进度和时间规划
    8. 测试组织架构:测试主要责任人和负责模块;
    9. 交付物清单:性能测试计划、性能测试报告、性能测试脚本
    10. 系统风险:对测试过程中,可能发生风险的地方作出预案(人员变动、流程阻塞等)
  • 相关阅读:
    从零到一搭建测试框架
    一文说懂join和setDaemon
    工具代码-timeout
    算法-广度优先遍历-实战-多轮状态
    调用百度AI新闻摘要API
    基于numpy用滑窗方差的办法确定曲线拐点
    python实现离线语音识别
    图床
    传智课堂的授课方案
    C#后台程序与HTML页面中JS方法互调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fagain/p/1413851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