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正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营业。也是这一年,22岁的李伟从河南大学新闻系毕业。此后的6年中,李伟前前后后换了五六份工作,但是全都是“打酱油”,没有太多的感觉。
直到1996年春天。这一年,联合利华的冰淇淋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异常畅销,李伟心动了,通过东拐西拐的关系拿到了河南总经销的代理权。生意好得一塌糊涂,很多小年轻排队疯抢,李伟3个月就赚到了第一个100万。
不过,冰激凌的旺季也就3个月,等到10月份一过,销售额就开始直线下滑,于是汤圆进入李伟的视野。李伟把新公司取名思念,新厂房就建在三全食品的斜对过。不过,当时三全的产值已经过亿,当家人陈泽民可是个技术大牛,而李伟一无技术、二无渠道,三无资金,凭什么跟人家竞争?
他知道思念汤圆与三全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怎么办?自己不会,那就必须请高人。1998年5月,李伟就在河南最权威的媒体《大河报》刊登了一条启事,“招聘总经理,年薪50万起。”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郑州一家知名速冻食品厂的厂长李晋洲闻风而来,他一来不要紧,呼啦啦带来20多个,“全是业界精英。”
李晋洲没让李伟失望,很快,一款用溶质馅料代替传统沙质馅料的汤圆问世,很快,思念汤圆在郑州市场立住了脚,春节最多一个月销售流水达到60万。
这个时候,李伟决定走向全国。到了1997年,公司全年营业额突破1000万。
但是,汤圆究竟还是小众食品,更何况季节性也非常强。有没有一款没有季节限制,又能让自己的冷冻库派上用场的产品呢?很快,李伟瞄上了速冻水饺。不过,当时的速冻水饺基本就是湾仔码头的天下,要想打出品牌,首先就要在饺子馅上下功夫。
这个时候,开封的灌汤包让李伟找到了灵感。于是,李伟买来了灌汤包的秘方,用做灌汤包的方式做水饺。很快,皮薄馅多,灌汤流油的思念水饺赢得了一干长途货车司机的青睐。就凭这款夏季水饺,李伟赚到了第一个5000万。
2004年11月,李伟在上海徐家沟开了第一家快餐店“一江两岸”。2个月后,武汉汉江路出现了第2家,半年后,南京总统府出现了第三家。
2006年8月,思念食品在新加坡上市,市值一度飙升45亿。当年9月,思念更是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独家供应商,未来会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