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va常用类库与技巧


    Java异常

    异常处理机制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

    What:异常类型回答了什么被抛出

    Where:异常堆栈跟踪回答了在哪抛出

    Why:异常信息回答了为什么被抛出

    Java的异常体系

    Error和Exception的区别

    从概念角度解析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1.Error:程序无法处理的系统处理,编辑器不做检查(如系统崩溃,虚拟机错误,内存空间不足,方法调用栈溢出等)

    2.Exception:程序可以处理的异常,捕获后可能恢复

    • RuntimeException:不可预知的,程序应当自行避免
    • 非RuntimeException:可预知的,从编译器校验的异常

    从责任角度看:

    1.Error属于JVM需要负担的责任

    2.RuntimeException是程序应该负担的责任

    3.Checked Exception可检查异常是Java编译器应该负担的责任(编译时就应该捕获或者抛出的异常)

    常见Error以及Exception

    RuntimeException

    1.NullPointerException - 空指针引用异常

    2.ClassCastException - 类型强制转换异常

    3.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传递非法参数异常

    4.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 下标越界异常

    5.NumberFormatException - 数字格式异常

    非RuntimeException

    1.ClassNotFoundException - 找不到指定class的异常

    2.IOException - IO操作异常

    3.SQLException - SQL异常

    Error

    1.NoClassDefFoundError - 找不到class定义的异常(原因:类依赖的class或者jar不存在;类文件存在,但是存在不同的域中;大小写问题,javac编译的时候是无视大小写的,很有可能编译出来的class文件就与想要的不一样)

    2.StackOverflowError - 深递归导致栈被耗尽而抛出的异常

    3.OutOfMemoryError - 内存溢出异常

    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 抛出异常:创建异常对象,交由运行时系统处理
    • 捕获异常:寻找合适的异常处理器处理异常,否则终止运行
    private static int doSomething(){
       try {
          int i = 10/0;
          System.out.println("i= " + i);
       } catch (Arithmetic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ArithmeticException: " + e);
          return 0;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xception: " + e);
          return 1;
       } finally {
          System.out.println("Finally");
          return 2;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执行后的值为:" + doSomething());
       System.out.println("执行结束");
    }

    执行结果

    ArithmeticException: java.lang.ArithmeticException: / by zero
    Finally
    执行后的值为:2
    执行结束

    注意

    尽量细化异常,别抛出异常的父类,也是为了方便定位问题

    避免在finally中写return语句,其他return不会执行

    Java异常的处理原则

    • 具体明确:抛出的异常应能通过异常类名和message准确说明异常的类型和产生异常的原因
    • 提早抛出:应尽可能早的发现并抛出异常,便于精确定位问题
    • 延迟捕获:异常的捕获和处理应尽可能延迟,让掌握更多信息的作用域来处理异常

    高效主流的异常处理框架

    在用户看来,应用系统发生的所有异常都是应用系统内部的异常

    • 设计一个通用的继承自RuntimeException的异常来统一处理
    • 其余异常都统一转译为上述异常AppException
    • 在catch之后,抛出上述异常的子类,并提供足以定位的信息
    • 由前端接收AppException做统一处理

    看看try-catch的性能问题

    private static void testException(String[] array){
       try {
          System.out.println(array[0]);
       }catch (NullPointer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array cannot be null");
       }
    }
    
    
    private static void testIf(String[] array){
       if (array != null){
          System.out.println(array[0]);
       } else {
          System.out.println("array cannot be null");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ng start = System.nanoTime();
       testException(null);
       System.out.println("testException cost " + (System.nanoTime() - start));
    }
    
    // 运行结果 
    array cannot be null
    testException cost 322997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ng start = System.nanoTime();
       testIf(null);
       System.out.println("testIf cost " + (System.nanoTime() - start));
    }
    
    // 运行结果 
    array cannot be null
    testIf cost 238152
    

    Java异常处理消耗性能的地方

    • try-catch块影响JVM的优化
    • 异常对象实例需要保持栈快照等信息,开销较大

    Java集合框架

    集合之List和Set

    集合之Map

    HashMap、HashTable、ConcurrentHashMap

    HashMap

    Java8以前(不包含):数组+链表

    数组长度默认是16,数组中每个元素存储着链表的头节点,通过hash(key.hashCode())%len(哈希函数取模操作)获得添加元素所要存放的数组的位置。

    有个问题,如果哈希函数计算的值一直是同一个,会导致bucket(桶)过长,链表查询,就需要从头部开始遍历,最坏的情况下,性能会从O(1)变成O(n)。

    Java8以后:数组+链表+红黑树

    Java8之后做了调整,会通过一个常量TREEIFY_THRESHOLD控制是否将链接转成红黑树,性能从O(n)提高到O(logn)

    HashMap使用懒加载,首次使用才初始化

    HashMap:put方法的逻辑

    1、如果HashMap未被初始化过,则初始化

    2、对Key求Hash值,然后计算下标

    3、如果没有碰撞,直接放入桶中

    4、如果碰撞了,以链表的方式链接到后面

    5、如果链表长度超过阈值,就把链表转成红黑树

    6、如果链表长度低于6,就把红黑树转回链表

    7、如果节点已经存在就替换旧值

    8、如果桶满了(容量16*加载因子0.75),就需要resize(扩容2倍后重排)

    HashMap:如何有效减少碰撞

    • 扰动函数:促使元素位置分布均匀,减少碰撞几率(两个不相等的对象返回不同的哈希值)
    • 使用final对象,并采用合适的equals()和hashCode()方法

    HashMap:从获取hash到散列的过程

    HashMap:扩容问题

    • 多线程环境下,调整大小会存在条件竞争,容易造成死锁
    • rehashing是一个比较耗时的过程

    Hashtable

    注意点

    • 多线程安全,锁住整个HashTable,力度大
    • 底层:数组+链表
    • 无论key还是value都不能为null

    如何优化Hashtable

    通过锁细粒度化,将整锁拆解成多个锁进行优化,所以出现了ConcurrentHashMap

    ConcurrentHashMap

    早期的ConcurrentHashMap:通过分段锁Segment来实现

    数组+链表

    当前的ConcurrentHashMap:CAS+synchronized使锁更细化

    数组+链表+红黑树

    ConcurrentHashMap:put方法的逻辑

    1.判断Node[]数组是否初始化,没有则进行初始化操作

    2.通过hash定位数组的索引坐标,是否有Node节点,如果没有则使用CAS进行添加(链表的头节点),添加失败则进入下次循环

    3.检查到内部正在扩容,就帮助它一块扩容。

    4.如果f!=null,则使用synchronized锁住f元素(链表/红黑二叉树的头元素)

    4.1如果是Node(链表结构)则执行链表的添加操作

    4.2如果是TreeNode(树型结构)则执行树添加操作

    5.判断链表长度已经达到临界值8(默认值),当节点数超过这个值就需要把链表转换为树结构

    ConcurrentHashMap总结

    • 比起Segment,锁拆得更细
    • 首先使用无锁操作CAS插入头节点,失败则循环重试
    • 若头节点已存在,则尝试获取头节点的同步锁,再进行操作

    HashMap、Hashtable、ConcurrentHashMap区别

    • HashMap线程不安全,数组+链表+红黑树
    • Hashtable线程安全,锁住整个对象,数组+链表
    • ConcurrentHashMap线程安全,CAS+同步锁,数组+链表+红黑树
    • HashMap的key、value均可为null,而其他的两个类不支持

    J.U.C知识点梳理

    java.util.concurrent:提供了并发编程的解决方案

    • CAS是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的基础
    • AQS是java.util.concurrent.locks包以及一些常用类比如Semophore,ReentrantLock等类的基础

    J.U.C包的分类

    • 线程执行器executor
    • 锁locks
    • 原子变量类atomic
    • 并发工具类tools
    • 并发集合collections

    并发工具类

    • 闭锁CountDownLatch
    • 栅栏CyclicBarrier
    • 信号量Semaphore
    • 交换器Exchanger

    CountDownLatch

    让主线程等待一组事件发生后继续执行,事件指的是CountDownLatch里的countDown()方法

    CyclicBarrier

    阻塞当前线程,等待其他线程

    • 等待其它线程,且会阻塞自己当前线程,所有线程必须同时到达栅栏位置后,才能继续执行
    • 所有线程到达栅栏处,可以触发执行另外一个预先设置的线程

    Semaphore

    控制某个资源可被同时访问的线程个数

    Exchanger

    主要用于线程间的数据交换,它提供一个同步点,一个线程到达同步点就会被阻塞,直到另外一个线程进入到同步点为止,两个线程到达同步点后,相互交换数据。

    BlockingQueue

    提供可阻塞的入队和出队操作,如果队列满了,入队操作将阻塞,直到有空间可用,如果队列空了,出队操作将阻塞,直到有元素可用。

    主要用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在多线程场景时生产者线程在队列尾部添加元素,而消费者线程则在队列头部消费元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达到将任务的生产和消费进行隔离的目的

    主要有以下七个队列实现,都是线程安全的

    1、ArrayBlockingQueue:一个由数组结构组成的有界阻塞队列(有界指的是容量大小有限制,先进先出)

    2、LinkedBlockingQueue:一个由链表结构组成的有界/无界阻塞队列(先进先出)

    3、PriorityBlockingQueue:一个支持优先级排序的无界阻塞队列

    4、DealyQueue:一个使用优先级队列实现的无界阻塞队列

    5、SynchronousQueue:一个不存储元素的阻塞队列

    6、LinkedTransferQueue:一个由链表结构组成的无界阻塞队列

    7、LinkedBlockingDeque:一个由链表结构组成的双向阻塞队列

    Java的IO机制

    BIO

    Block-IO:其实是传统的java.net,java.io包下的接口或者类,比如java.net下的socket,servletSocket和http,因为网络通信都是IO行为,所以可以说是BIO的范畴,传统的IO基于字节流和字符流进行操作,比如InputStream和OutputStream,Reader和Writer。

    BIO是基于流模型实现的,这意味着其交互方式是同步阻塞的,在读取输入流或者写入输出流时,在读写操作完成之前,线程会一直阻塞,它们之间的调用是可靠的线性顺序,程序发送请求给内核,然后由内核进行通讯,在内核准备好数据之前,线程是被挂起的,所以在两个阶段,程序都处于挂起状态,类比成ClientServlet模式,其实现模式为一个连接一个线程,即客户端有连接请求时,则服务端启动一个线程处理,待操作系统返回结果,如果这个连接不做任何事情,会造成不必要的线程开销,当然,我们可以通过线程池机制来改善。

    特点:在IO执行的阶段,都被阻塞住了

    好处:代码比较简单

    缺点:IO扩展性和效率存在瓶颈

    NIO(Java4)

    NonBlock-IO:构建多路复用的、同步非阻塞的IO操作,提供了更接近操作系统底层的高性能数据操作方式

    特点:程序要不断去询问内核是否准备好

    NIO核心

    • Channels
    • Buffers
    • Selectors

    AIO

    Asynchronous IO:基于事件和回调机制

    AIO如何进一步加工处理结果

    • 基于回调:实现CompletionHandler接口,调用时触发回调函数
    • 返回Future:通过isDone()查看是否准备好,通过get()等待返回数据

    区别

    AIO连server都免了,所以是0:N

    BIO适用于连接数少且固定的架构,这种方式对服务器的资源要求较高,1.4之前的唯一选择

    NIO适用于连接数多且短的架构,比如聊天服务器,编程复制

    AIO适用于连接数多且长的架构,比如相册服务器,可以充分调用OS来参与并发操作,编程复制,1.7才出现的

  • 相关阅读:
    746. 使用最小花费爬楼梯(动态规划题)
    91.解码方法(动态规划)
    198/213 打家劫舍(动态规划)
    5. 最长回文子串 (从今天开始刷动态规划50题)
    POJ 2142
    HDU 4686
    HDU 4767
    HDU 1757
    POJ 3613
    HDU 2157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uozhonghun/p/1467205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