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人的学习方法论---一定要沉淀成自己的


    1 学习的方向

    IT是一个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行当。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技术领域的革新和提高每天都在发生,这使得IT领域的工作者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紧跟技术的脚步。与此同时,IT人大多都是“热爱学习”的好同志,IT的细分领域非常广泛,从CPU电路设计到PhotoShop磨皮大法,无一不是IT人感兴趣而希望学习的东西。在外部“摩尔定律”和内心“求知欲望”的双重推动下,IT人在学习之路“上下而求索”。然而,我们仍旧面临很多困惑,“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不断的陷入一些学习误区,感觉学习的非常辛苦,但是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却提高的非常有限。在“IT人的学习方法论”这个Blog系列中,我会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些技术学习方面的误区,IT知识学习的要点和建议。
     
    心法与招式
    自注:可以理解为思想和招式,思想是抽象的,基本不变的,但招式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灵活应用
    举例:
    1)下棋时棋局不能被动要主动,攻防要得当,保持自己实力,消灭或控制对方是基本的战略思想,
          但招式会有很多,当头炮,盘头马,敢死炮,边界炮,边界车,双炮将,抽将等待都是招式,要灵活应用
    2)人生要活得有意义,有尊严,有价值,人生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虽有点危言耸听但也不为过,这些都是思想
         但招式会有很多,创业当老板,公务员当官,技术创新创业,高级白领等待这些都是具体的招式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庄老先生的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定会把自己给累死。有人说这句话是读书无用论的经典诠释,而我觉得,针对IT领域知识的学习,这个描述再恰当不过了。我们需要对所学的知识有个选择,绝对不能采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死磕到底态度,而是要选择去学那些比较用得上的,而放弃那些不太可能用上的。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讨论的是关于“学什么”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工作的领域,需要的知识结构也不一样,但是事情总是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对于IT的学习来说,把握“心法与招式”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心法,就是理论基础知识,是底层的原理性知识,是那些跟特定的厂家无关的跨平台共性知识;所谓招式,就是应用层面的技能,配置、操作和调试的步骤,跟具体的软件或者硬件紧密关联的特殊知识。IT行业的工作领域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在知识的学习上,都存在心法与招式的区别,比如说:
     
    IT工作领域 心法(基本不变的东西 招式(实现的方式,可变
    系统管理员 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程序的结构和执行原理 
    目录服务,Web,邮件等系统的基本知识 
    纠错排错的思路和技能
    活动目录下DNS的配置 
    SendMail系统的架设和管理 
    用PHP与MySQL架设电子商务网站 
    Windows的集群配置
    网络管理员 TCP/IP;RFC 
    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 
    网络设计和规划能力
    路由器的具体配置命令 
    特定网管软件的使用 
    一些网络诊断工具
    数据库管理员 关系型数据库的原理和设计 
    SQL查询语句和编程 
    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平台的结合
    SQL Server或者MySQL的操作 
    与特定编程平台相关的数据库指令 
    特定数据库产品的维护或者调优
    图形美工设计人员 色彩的原理 
    颜色搭配的技巧 
    设计能力和表现能力
    “PhotoShop”磨皮大法等 
    Flash动画制作或者编程 
    DreamWaver网页设计
     
    可能大家已经应注意到了,我之前说的是“把握心法与招式的平衡”,其实关键一点在于平衡。IT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当,既没有独立于应用的理论,也没有缺乏理论支持的应用。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为支持。如何做到平衡?我尝试从一个IT人的成长和学习路径说起:
    1)菜鸟上路。
    这是在校学生和刚毕业1-2年的IT人所经历的一个阶段。概括地说,就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想学,精力旺盛,求知欲超强”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牢记这两句话:“学以致用”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校学生往往对老师讲授的“心法”类基础知识毫无兴趣(过不了多久就会后悔,没办法,人总是在不断后悔中成长的),而对书店中诸如“21天精通XXX技术”这一类的“招式”充满激情。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需要把握一个度,切忌在应用层面涉猎过多,浅尝辄止。可以在兴趣的导向下涉足一些领域,做一些“招式”的学习和实践,但是需要时刻牢记,不要为“招式”上的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和止步不前,而是需要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实践来明确自己擅长的方向和领域。菜鸟上路以“招式”的学习为主,通过学习、收获、反馈和思考,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自己找出擅长的方向。找到方向了,菜鸟才真的上路了。
    2)初出茅庐。
    在开始工作的头两三年,处在一个初出茅庐的阶段。不同于学校的象牙塔环境,在工作中,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有实际操作中的磨练,也有来自同事及“师傅”的指导。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会经历新奇-〉挑战-〉得心应手-〉逐渐厌倦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在公司里,“三人心,必有我师”,跟周围同事和资深员工的交流,会使“招式”方面的应用技能快速提高,甚至在某各领域达到独当一面的成果。某各领域应用和操作水平的独当一面,并不代表整体技术能力的综合水平。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在联系到实际应用的前提下,对所工作领域的“心法”类知识做一个深入的理论学习甚至是补课。系统管理员这时应该把《操作系统原理》翻出来仔细的读一读,网络管理员应该看《TCP/IP协议》,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对具体工作有更好的指导。初出茅庐阶段以“心法”的学习为主,这样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技术道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3)小试牛刀。
    再工作几年,你的名片上可能已经印着“高级工程师”甚至“技术主管”的头衔,此时切忌在你熟悉的领域“自扫门前雪”,“坐井观天”。IT是一个需要综合知识的领域,此时不妨学些一些自己不熟悉,但是却跟自己目前或者未来的工作有关的平台或者系统,多做一些实践操作,做一些试验,动动手。论语上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IT人也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工作小有成就后,要学习一些新的“招式”,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坚决避免思路和操作能力的僵化。
    4)游刃有余。
    此时你可能已经是“首席工程师”,“技术总监”或“架构师”。对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往往在公司内有着“一语定乾坤”的决定性能力。而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往往也更高,不仅要打破平台的限制,也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从“集成”的角度出发,把各个IT领域联系在一起,需要有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视野。此时,初出茅庐时学习的“心法”(提高你的能力),和小试牛刀阶段不断补充的“招式”(开阔你的视野),都将在这个阶段厚积薄发。此时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特定领域的一招一式,而是要融会贯通,把“各门各派”的心法为我所用,总结提炼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决断能力。
    5)手中无剑。
    这是一个你我都在追求的状态。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一生用过五种不同的剑,分别为无名利剑、紫薇软剑、玄铁重剑、木剑乃至无剑。这五种不同的剑,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剑学的五个不同境界。“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说的是在积累、经验和知识上的深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如应对。
    从这个简单的成长学习路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IT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现辅相承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好的平衡。这样才能把握好学习的“度”,不再只是的汪洋大海迷失方向。
     
    注:手中无剑并不是真正的无剑,而是到了一定境界,万事万物皆为剑

    2 学习的误区

    昨天我们讨论了“学什么”的问题,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怎么学”的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提高学习效率,首先需要找到自己学习方法上的误区。
     
    一些常见的学习方法误区
    1)资料导向型
    注:倡导博览群书,但不能盲目,一定要转化称自己的,从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现在就停止阅读这篇文章,打开“你的电脑”,看看一你的硬盘上是否一个名为“XX资料”的文件夹,我相信,这里面一定保存着大量你精心收集的电脑教程、电子书、培训材料、课程视频等等。我敢打赌,绝大多数的IT人都会在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的文件夹,其中内容往往经过精心分类,数量在几GB甚至几十GB之巨。请再扭头看一看你的书架,你所购买的各类计算机书籍、杂志,是否已经把书架堆满了?你买的书籍种类,是否已经涵盖了从编程、Windows管理、Unix/Linux一直到美工和PhotoShop?
    这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一个“资料导向型”的学习误区。你现在可以仔细统计一下,你电脑中的资料和书架上的书籍,有多少是从来没有看过的?有多少是看过超过1/3的?又有多少是真正看完并且对你的技术和工作产生了实质性帮助的?
    我这里想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有效学习时间”,意思是说在学习所花费的所有时间中,对自己掌握新知识、大脑思考和学习新技术、动手操作并且积累经验直接有关的时间。回顾我们的学习习惯,当开始一项新知识或者新技术的学习时,我们往往是从买书和在网上收集资料开始,据我统计,在学习时,我们有50%时间在收集资料、30%时间在整理资料、20%时间在翻看资料!也许这样的数字有些夸张,但是你可以回顾一些自己最近的学习过程,看一看是否满足这样的80/20分布,统计一下自己的“有效学习时间”是多少。
    “有效学习时间”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你的学习结果和效率。有的人在IT行业沉浮多年,涉猎领域广泛,电子版的资料和各类的图书“汗牛充栋”,但是常常觉得自己非常迷茫,很多技术都不够精通和深入。这时,需要从学习的基本效率和学习的有效时间上反思一下了。保存在硬盘和书架上的并不能直接成为你的能力,不是硬盘有多大,知识就有多丰富;也不是书架有多高,技术就有多牛。你需要大量的“有效学习时间”,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积累。我说的语言可能非常直白,甚至不给人留面子,但却说的是一个朴实的道理。
    2)似懂非懂型
    注:开始允许不懂,但最后一定要懂
    这种类型,换句话说,就是不求甚解。一些IT的概念和产品,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粗略的翻译一下书,心里也许就知道个十之八九了。可是,IT技术和产品往往是跟特殊的环境和场景相关联的,懂得概念,并不见得能够在应用上融会贯通。有些朋友看书非常快,不留意书中的细节,只是圂囵吞枣,一目十行,把一些大概的知识点和概念记住了,就以为已经掌握了。
    我写的这些误区,其实很多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以“似懂非懂型”这个举个例子,我讲一个我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刚毕业的时候在微软的技术支持部门工作,起初是负责Office/Outlook产品的支持,后来逐渐开始接触Exchange Server。当时书看了不少,各种试验没少做,客户的问题也能大概的解决。后来曾经有一个机会,去面试Exchange产品的高端技术职位,本以为自己对这个产品已经非常熟悉,可是没想到被真正的专家一再考问,很多细节立刻变得模糊,对一些自己以为非常清楚的模块也没有办法说的太深入。我想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认为自己已经懂了,或者觉得这些不太重要,但是就是这些似懂非懂,或者你忽略的地方,在某个特殊时候会跳出来找你的麻烦。“出来混得,迟早要还”,这真是至理名言阿。似懂非懂,归根结底还是不懂。
    因此,如果你认定要学好一门技术,就要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决心,不给自己的知识结构上留下漏洞。 资料导向型这个误区说的是学习要有足够的效率,要把握“有效学习时间”,似懂非懂型这个误区,就是说学习的结果和质量,花费了足够的有效学习时间,必须保证产出的结果是一个过硬的,经得住检验的知识结构。
    3)丢西瓜捡芝麻型
    注:顾全大局,抓住主要矛盾
    前面说了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经得住检验的知识结构”,这并不等于你需要对所学技术或者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烂熟于心。过于关注细节,就犯了“丢西瓜捡芝麻”的错误了。有些人学Linux,要对每个命令的参数都仔仔细细的背下来,有的人做Windows的网络管理,却非要花时间搞明白活动目录的数据库结构,甚至有人曾发email给我,说决心要把Exhcange的Database接口和物理结构给反向工程出来。
    想想前一篇blog中我引用庄子的话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在这些细节问题上死磕,无异与浪费生命啊。话又说回来,到底如何定义西瓜和芝麻?学习,到底需要学到什么样的深度?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问题。我们在前一篇blog讨论了“心法”和“招式”,在具体的一项技术或者产品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定义“西瓜”和“芝麻”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西瓜,就是宏观层面的概念、方法、最佳实践,一些短期之内不会随着产品的变化而变化的知识;一些可以活学活用,体现产品设计思想的理念;它可以是一些技术细节,前提是掌握这些细节是会对产品的设计、优化或者故障排除等方面发挥作用的。
    芝麻,往往是一些需要机械性记忆的信息,或者一些被厂商封装在“黑盒”中的部分。把Linux的命令悉数的背诵下来,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反向工程厂商的“黑盒”,也只会做一些徒劳无益的努力。
    读到这里,可能读者对“芝麻”和底层原理这类“心法”级别的学习会产生混淆,深入地探究一个系统的内部,难道不是提高技术能力的方法嘛?其实,这是有区别的。我前文所提到的底层原理这类“心法”级别的知识,是指独立于任何厂商产品的理论知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是现在、未来,当前版本和以后N+1版本都用得着的知识;而我说的“芝麻”,是指特定产品的细节和被厂商有意封装底层部分,是那种今天学完,明天就过期作废的东西。比如说,学Windows,你可以看操作系统的教材来获得“心法”,这样的知识,即使微软出了Windows 3000,你也用得上;但是如果你去反向工程ntoskrnl.exe,即使搞出了一个所以然,只要微软发一个Service Pack,你掌握所有的东西就都变了,你也就陷入了丢西瓜捡芝麻的误区了。不知道我这样,是不是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了。:-)
     
    今天先写到这里,下篇预告:
    一些有关“怎么学”的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方向,否则即使学习方法再高效,也不免南辕北辙,背离自己的目标。关于学习方向的讨论,请参见之前的一篇文章。下面我来重点说一说有关“怎么学”的建议。
    1)如何查找和利用资源
    2)关于买书和读书
    3)论坛的作用和提问的艺术
    4)自学和On Job Training的区别(如何从他人学习)
    5)学会喜欢英文和利用英文
     

    3 高效学习的建议

    一些有关“怎么学”的建议
    注:目标很重要!!!
    首先需要明确方向,否则即使学习方法再高效,也不免南辕北辙,背离自己的目标。关于学习方向的讨论,请参见之前的一篇文章。下面我来重点说一说有关“怎么学”的建议。
    IT技术,不是一个通过“闭关修炼”就能练成绝世武功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主观上的刻苦努力之外,还需要讲究正确方法。我下面所写的几点,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思路,就是---学习需要“不断地与高手过招”。IT技术的时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你的学习资源、环境、平台,都需要“与时俱进”,都需要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这样的学习,才能够使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有人可能会疑问,我身处二线城市、工作是三流单位,毕业在四流学校,“学习的资源、环境、平台”都非常的普通,如何做到像我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其实事在人为,我们需要学会寻找可以帮助自己的巨人,下面的建议一定会对你有帮助。
     
    1)如何查找和利用资源
    注:学会利用工具,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本身也是一种工具
    百度和Google,应该是大家首要的信息来源。但是,这些来源都是被动的,搜索引擎不会自动的把好东西送到你面前,它的前提是你自己必须知道关键字。另外,还有一些渠道,是可以主动地把最新的信息推送给你的,比如Blog,比如RSS订阅等等Web2.0的沟通方式。对于被动的搜索,要掌握好方法,提高效率。对于主动性的信息获取,要选择最权威最高端的信息来源。这样才能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如果你读过前一篇文章,已经认识到了“资料导向型”的误区,就应该不会被搜索引擎和海量的信息所左右。百度Google都有相应的高级查询指令,你需要好好的掌握这些,提高自己的效率。对于主动性的信息来源,选择你所在领域的最顶尖公司、研究机构、专家群体,订阅他们的Newsletter,读他们的Blog,访问他们的论坛,订RSS,长期的关注这些信息,并且思考这些信息背后所传递的技术趋势和思想。
    现在大家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大,对于海量的信息,一种处理方法是泛读,目的是帮助自己获取新知,把握大方向,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至于落伍;另一种处理方法,就是精读,深入地了解来龙去脉,必要时再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把这部分内容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2)关于买书和读书
    注:书可以适当地买,读,但一定要有所收获
    书不在多,而在于精。一本书的成本不在于它的售价,而在于你读这本书所花的时间(机会成本)。完整的读完一本书,通常需要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对于你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好书会给你带来超值的回报,令你茅塞顿开;而平庸的书,仅仅是给你留下了一个模糊的印象而已,过不了多久就全忘了。
    买书要买高手写的书。分享一些个人买书的小技巧。我买书的时候,一般选择署名为“某某-著”的书,而对一些“某某-主编”或者“某某-编译”的书敬而远之。一本书的作者,越少越好。一个人写一本书,跟十个人写一本书,效果是截然相反的。一本好书,是作者观点和思考的结晶,读这样的书,也就是一个与高手进行“面对面”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了解高手思维和思想方法的过程。
    不要买太多操作技能型的书。一方面这类书籍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对于一项技术或者产品的操作,最直接最权威的,就是厂商发布的帮助文档和白皮书。购买太多这类大部头的“XXX操作大全”,会占用你大量的时间成本,得不偿失。提高技能,除了读书,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做实验,这个我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的写。
    另外我想再多说一句的就是关于翻译过来的外版书籍。目前出版界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读这一类的书,可以先看一看网上的读者评论,对于翻译的实在不靠谱的书,宁可去读原版。还是那句话,一本书的成本不在于它的售价,而在于你读这本书所花的时间(机会成本)。你买一本翻译质量太差的书,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猜测译者的意图之上,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学习和读书过程中思维的连贯性也大受影响。
     
    3)论坛的作用和提问的艺术
    论坛是一个“获得”与“给予”的地方。在论坛上花时间,要多看精华,少发水贴;提问要提得简明扼要,易于解答;回贴要回的清清楚楚,把好人做到底。论坛之中藏龙卧虎,是一个与高手过招的好地方。一些建议:
    首先是关于提问。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只有把你的问题问出来了,才能得到别人的指点。但是,不要不经过大脑就提问,提问的目的是获得启发,而不是解决现有的困境。一个好的问题是可回答的、有延伸性、有启发性的;不好的问题则过于关注细节、跟特定环境相关,没有代表性,也无法回答。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会吸引他人解答,并引起一系列的讨论,这对开阔自己的思路,获得新的观点和想法,都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交流,论坛中每一个ID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是结交同道中人的好地方,不妨经常维持一些线上交流和线下活动,对进入特定的技术圈子,了解业界的情况,甚至找工作,都大有好处。
    第三,有交流就有收获,在索取的同时,也别忘了奉献。心存感激,帮助他人。不仅是在论坛中应该坚持的习惯,也是为人处事的一个原则。
    第四,控制时间。不要被论坛中的积分和等级所左右,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以至于顾此失彼,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4)自学和On Job Training的区别(如何从他人学习)
    自学是比较辛苦的。首先是不要自学那些自己眼前用不着,今后也不一定用得着的偏门技术,这一点在之前讨论“学什么”的文章中已经有所涉及,不再赘述。自学要避免“看书-做题-上机”这样的中学生式的循环,而是要与人交流。IT技术归根结底还是为人服务的,你可以与这个技术的用户交流,看看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你可以与懂行的高手交流,看看人家的想法。
    所谓On Job Training,就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自己工作需要的技术,我们通常叫“赶鸭子上架”。有机会被赶上架的鸭子是幸福的,因为你身边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参考,有高手可以请教。
    不管是自学,还是On Job Training,都需要懂得如何从他人身上学习。有些时候,高手一句话,抵得上你看一个星期的书。因此要调整好心态,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杜绝“文人相轻”的恶习,善用“提问的艺术”,多给自己争取与高手过招的机会。要学会关注细节,高手的一句话,一个想法,甚至打命令做实验时候的一个小习惯,可能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观察-思考-总结-提问,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向高手学习。
     
    5)看书与做实验
    实验是必须要做的。做实验要讲究效率,有一套自己的工具和平台,不要每次都从下载软件,安装Windows Server或者搭建开发平台开始。要搞清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想法、测试可行性,还是仅仅把书上的步骤跑一遍。我不建议跟着书本上已有的试验或者步骤来做,书上已经把实验的步骤和结果都写清楚了,自己再做一遍,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收获。我建议自己给自己提出需求,像做一个小项目一样,设计一个实验并且实现之。做大实验比做小实验收获要大,做实验可以“左右互博”,左手提出要求,右手来实施,自己模拟真实的企业场景,可以把复杂的要求简单化,去掉表面的东西,只留核心的,让自己通过实验来实现。这其实非常有趣,也是技术的乐趣之所在。
    其实,企业里面,在给客户做项目的时候,也经常会先做这样的概念验证和可行性分析试验,我们叫做PoC(Proof of Concept)。其实,这个关键是Concept,找对Concept了,不管试验成功与否,都是大有收获的。这个Concept,可以是当前最新的一些技术的应用,或者顶尖公司推出的解决方案中的核心思想,或者国外流行的一些趋势等等。你把这些东西拿来,去掉表面的东西,把它的核心看清楚了,然后自己做一个实验去实现它,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请教很多高手,或者查阅很多资料,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与高手过招的机会吗?这不比看一本“XXX操作大全”要有效得多吗?
     
    6)学会喜欢英文和利用英文
    大量的创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发源于西方,英语是获得这些观点的第一渠道。计算机英语并不难,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一定要养成读英语的习惯。心理学家们研究过,养成一个习惯,你只需要短短的21天时间,关键是要坚持。也许英语有词汇量的问题,需要积累和更多的时间,那么好吧,给自己50天时间,坚持再坚持,我敢跟你打赌,到第51天,你会发现看英语的技术资料也不过如此。50天的坚持换来一个受益终生的习惯,值得。
     
    7)当老师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
    你怎么知道自己对一项技术或者产品已经掌握了?很简单,当一次老师。给你的朋友,同事,论坛里的网友,上一节课。如果你能清晰地把这个知识教会别人,能够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甚至在教书的过程中灵感闪现,对技术的理解更进一层。那么,就学的八九不离十了。其实,举办一些这样的小规模讲课和交流活动,是技术圈子结识朋友,传递知识的好办法。
     
    小结一下,学习的平台很重要,周围的环境很重要。不要闭门造车,要与高手过招。其实,就这么简单。
     
     注:讲出来,分享出来

    4 一些重要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获得观点的能力
     
     注:独立思考和提出观点,解决方案是学习成果和能力成果重要的展现方式!!!
     
    我们已经谈过了学什么学习的误区怎么学的问题。学习的目标和结果之一,就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其中,对于IT人来说,有两种能力非常重要,一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种是获得观点的能力。
     
    先说独立思考。目前的各类IT媒体、网站、博客很多,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很多人被一些“流行的”、“大众的”、“别人都在做的”、“看上去很酷”的观点或者行为所左右,做一些盲目的事情。举一些身边的例子:
     
    *)考证热潮---XX公司的认证通过后是金饭碗,看了别人的学习和考试历程后,立刻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加入考证大军。
    *)排错能力差---只知道按照手册操作,不知道故障出现后如何抽丝剥茧的解决它。
    *)盲目的技术崇拜---前些年C++热,市面上大量的C++图书,于是乎认定C++是学编程的不二法门,一头扎进去就出不来了。
    *)盲目的偶像崇拜---看了XX大牛发的XYZ技术学习笔记和心路历程后,立刻也如法炮制,毫不犹豫地跟进。
     
    独立思考很重要,可以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够可以审时度势,把握好大局。如何做到独立思考,你需要:
     
    1)积累。见多才能识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一定的积累,看问题和思考也会随着更加的深入。
    2)你需要开始思考。不要做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要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从对方的角度想为什么,自己的角度想为什么,从全局的角度想为什么。把独立思考作为一种习惯,每当你感觉自己即将头脑发热时,请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多思考一些为什么。
    3)要了解自己,知己才能知彼。独立思考的独立二字,是基于人的自我认识的前提下的。所以你一定要了解自己,才能够把自己跟周围独立开来,才可能进行独立的思考。照一照镜子,从自己的性格、习惯、能力、经历、环境等等全方位的给自己画一个像。
     
    有个叫Allen Galbraith的老外总结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十个窍门,经过独立思考后,我觉得挺靠谱的,引用如下:
     
    *)有疑问就发问。不要害怕问问题,即便是别人都没问过的问题。
    *)经验比权威更重要。如果有专家、权威人士要让你相信什么和你的实际经验向抵触的东西,不要被他们吓倒。
    *)理解对方的意图。别人找你谈话的意图是什么?他们对你所说的话有没有什么背后的原因?
    *)不要觉得你必须随大流。
    *)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你觉得不对头,很可能真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保持冷静。保持冷静和客观可以让你头脑更清醒。
    *)积累事实。事实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每个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设身处地。了解对方的处境才能更好的了解对方的想法。
    *)勇敢。鼓励自己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不要害怕,经过磨练才能成长。
     
    这十条里面,我选几个来说一说:保持冷静是我们尤其缺乏的,不要头脑发热;了解对方的意图,需要你换位思考;相信自己的感觉,前提是你必须认识自己,否则没感觉。(您在读我的博客时,也不妨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一些观点,哪些对我是有帮助的,哪些观点可能还不够成熟,等等)
     
    我们再说说获得观点的能力。不要等着别人把“十大诀窍”“六大趋势”写好了放在你面前,你需要自己获得这些观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你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汇总提炼成为自己的观点,进而用来影响他人。中学写议论文的时候,老师常教我们要善于“提炼观点”,这是一种洞察力,一种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获得观点”?你需要:
     
    1)基础扎实。厚积才能薄发,武林高手从来都是先积累了浑厚的内力,然后才可能一夜之间练成绝世武功的(参考张无忌练习乾坤大那多)。所以话又绕回我第一篇文章写的内容了,基础知识真的很重要。搞Windows的一定要懂操作系统、搞开发的一定要熟算法、搞网络的必须把协议倒背如流。
    2)善于总结。总结可以使你摆脱皮毛,抓住要领。有些时候表面的东西很复杂,比如一些产品,功能狂多,架构暴复杂。这个时候你需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总结提炼之。透过现象看本质。
     
    你可以不会一门技术,但是拥有“获得观点”的能力,其实也就代表“打通任都二脉”了。你可以自信的对别人说:“这项技术我现在不熟悉,但是请给我一个很短的时间,我看一下之后,告诉你我的想法”。这句话传达了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你学一样陌生东西很快可以抓住要点,第二、你马上能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想法来与人交流。(有点像慕容复同学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阿,呵呵,我大概武侠片看得太多了)
     
    今天先写到这里。
     

    5 也谈IT的创新

    也谈IT的创新
     
    Innovation是一个有魔力的词汇。很多IT公司的使命和愿景中,就把创新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国外的顶尖的商学院,已经把“商业创新”作为一门课程向MBA学生讲授,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人事激励等层次来驱动企业的全方位创新。这是一门非常系统化和复杂的理论。今天,我们只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谈一谈如何把创新作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目标。
    创新是信息技术得以发展的根本,不管是网管,还是研发,做IT的人,都要以创新作为自己的目标。“创新”这个词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Schumpeter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
    1)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
    3)开拓新市场;
    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
    Schumpeter老先生在写这段话的时候,还没有计算机,也没有IT行业。创新在IT行业体现在软硬件技术的进步,也更体现在对满足用户需求,挖掘用户需求这些方面。
     
    有关创新的一些误区
    1)创新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创新停留在口头是没有用的,创新一定是缜密的思考加上敏锐的把握机会的结果。因此我之前非常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使你不仅是一个信息和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成为想法和观点的创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2)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进步和推进。这里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对用户需求的挖掘,甚至是“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比如最近火爆的“开心网”,我相信它的后台技术并不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它的成功在于对用户内心深处的需求的满足。IT行业已经有太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但是真正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绝大多数都是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的创新。(Schumpeter创新形式的第三种:开拓新市场)
    3)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你很难从无到有的创造一个新的东西。技术的演进有它的规律,在选择创新方向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避免“眼高手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那个号称使用汉字编程的“某语言”。创新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发明,不仅仅要求在技术上突破,更需要切合实际,有“市场”。“技术上的与众不同的聪明劲(创造性)不等于技术创新”。
    4)现代社会,信息行业的创新不是“闭关修炼”就可以“参透”的。闭关修炼七七四十九天,能开发出超越Windows的操作系统嘛?不能,七七四十九年也做不到。这不在于时间长短和技术强弱,而是在于创新需要一个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给你提供技术的趋势、客户的需求,甚至经济、文化等等综合性的信息,没有这些,自能是孤芳自赏。
     
    IT创新的来源和建议
    1)西方的成功经验,全球智慧结合中国特色。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带有殖民地色彩的偏执思想,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IT技术领域,我国跟西方世界的差距。从CPU设计到互联网应用,无一不是发源和发展于西方国家,认识到差距,才能真正的开始创新,而不是满足于“闭门造车”的快乐。学习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这也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就个人实践而言,还是眼界和境界的问题,见识越广,自然思考越深入。但我们还在研发手写输入板时,也许微软的研究院正在测试下一代的“自然用户界面”;但我们还在奋力追赶大型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时,“云计算”的概念已经走出实验室,投入生产应用。你也许无法复制国外成功经验,但是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会为你指明方向,少走弯路。
    2)关注Disruptive Technology。Disruptive Technology(破坏性技术)是相对于Sustaining Technology(维持性技术)而言的,比如数码相机对于胶片相机,比如光盘对于软驱,比如ADSL对于56K Modem。前者的出现,注定会让后者成为明日黄花。真正的Disruptive Technology,在它产生破坏性作用之前,也许只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新玩意,能否“吹尽黄沙始见金”,就看你的眼力和洞察力了,我承认我唐僧,但我还要重复,眼界和境界真的很重要,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阿弥陀佛。。。
    3)创新需要N+1,百尺竿头,才能更进一步。N+1是我自己发明的创新定律,N是指NEW,代表新的东西。只有对“西方列强”新兴的技术了解了、掌握了、思考了、消化了,才可能通过努力在这些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有的时候,创新就是那么关键的一小步。NEW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每年各大顶尖公司的技术大会,都是获得新思想新观点的绝好机会,比如IBM开发者大会、Google Developer Day、微软的TechEd、MIX和PDC,Oracle的全球技术与应用大会,等等,都不应错过。即使不亲身前往,也要把握其传递的核心思想。
    4)拥抱变化,每一次变化,都蕴含了创新的机会,不要墨守陈规,偏于安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5)创新需要联系实际,需求是创新的源头。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要从应用的角度出发。
    6)大学校园是创新的摇篮,环境很重要,思维需要激荡。如果你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那你真是生在了一个幸福的年代,不要抱怨老师水平不好,不要抱怨学校没有名气,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了。从大环境上来说,至少你不用像我老爸一样被发配上山下乡,有互联网帮助你了解天下,有各类顶级企业围绕在高校的周围(即使大外企没有围绕到你的学校,你也可以自己倒贴上去)。每年的大学生挑战杯、ACM、微软的创新杯、IB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Google 中国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等等等等,有很多创新的大门向你打开,你需要的,只是走进去。这些都是开阔眼界,提升自己,与高手过招的好机会,参与进去,全身心投入,想不“创新”,都难啊。
     
    关于创新,还有两个很重要的主题,一个是从创新到创业,另一个是山寨式创新。这两个今天就不展开了,留待日后深入的挖掘。创新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自己感觉今天这2千多字写得有些散,但是我厚着脸皮说一句,其实还是形散神不散,我始终在传递一个重要的理念:眼界和境界真的很重要,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高手过招。。。是谁在唱Only You啦?算了,今天就到这吧,大家吃好喝好,周末愉快。:-)
     
    推荐读物:
    哈佛商业评论,迎接破坏性变革的挑战, (作者,克莱顿·M·克里斯藤森 迈克尔·奥韦尔德夫)
    技术创新到底是什么,老马的博客
     
    下期预告:
    IT专家成长的十个学习的建议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提问和从他人学习
    3)善于总结
    4)博采众长
    5)与高手过招
    6)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7)三人行,必有我师
    8)勿在浮沙筑高台
    9)实践出真知
    10)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6 IT专家成长的十个学习的建议(上)

    IT专家成长的十个学习的建议(上)
    成长路上的十个学习建议,算是对IT人学习方法论这个系列的一个小结吧。在之前的5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学习的方向、误区、建议,应该培养的能力和如何进行技术创新。下面这些建议,都是可以落到实处的“回家作业”,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应用。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出来混得,迟早要还”,双基是关键,选择你需要的内容,制定一个小计划和达到的目标,补一补这方面的课。这里关键是要搞清楚“需要补什么”、“明确计划”和“目标是什么”。不要盲目的恶补理论知识,搞清楚哪些东西是对自己今后的长远发展有帮助的,实在看不清方向,可以请教一些前辈,然后把他们的反馈经过你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后,来确定自己缺什么。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能,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时刻记住我之前说的“有效学习时间”,不要三天找资料、两天买书、最后一天随便翻翻,要沉下去。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应用、协助创新,不是为了科学理论研究。应该知道选择、取舍,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停一停了。这些“度”的把握都很微妙,没人能帮你,全靠你的独立思考
     
    2)提问和从他人学习
    在提问中激发灵感,在讨论中获得思想。与他人的交流,不要局限在为了解决特定的一个技术难题或者问题。不要把别人当成你的“技术支持工程师”,用开放式的问题来获得他人给你指定的方向和启发。技术人员要学会谦虚,我经常在一些技术论坛看到“文人相轻”的景象,讨论中谁也不服谁,互相拆台。计算机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开放的学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家都是被技术魅力的吸引所走到一起来的,学会拥有一个包容的心态,你的收获就会更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善于总结
    建议你多使用PowerPoint和OneNotes,如果你对微软的Office产品不感冒,那就算拿一本记事本来也好。总结是思考和积累的一种方法,把你学会的东西记录在OneNotes,长期养成这样的习惯,会慢慢的积累很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做一些笔记,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把想法发展为看法,形成你独特的观点。网上经常有人发一些学习笔记,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帮助自己,也帮到了他人。总结要简单,抓住要领。可以尝试一下,如果写了一份4000字的笔记,试着让自己把它缩减到只有100字,看看是否还能够传达你想传达的信息。总结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要领和关键。
     
    4)博采众长
    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好比一个圆球,知识越多,你这个圆球所接触到的未知世界的面积也就越大,也就越发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丰富知识的范围,把圆球画的更大。看看自己行业以外的东西,看看你公司的经营战略,看看世界上的流行趋势,甚至看看中国的5000年历史文明,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千万不要沉醉在技术的世界自我陶醉,坐井观天。
     
    5)与高手过招
    与高手过招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的短处。你要瞪大眼睛寻找自己身边的高手,虚心的学习,聪明的提问,坦诚的交流,不断地总结,没有人会把你拒之门外。
     
    下期预告:
    IT专家成长的十个学习的建议(下)
    6)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7)三人行,必有我师
    8)勿在浮沙筑高台
    9)实践出真知
    10)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IT专家成长的十个学习的建议(下)
    6)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牛顿在1676年的一封信中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与高手过招”,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站在巨人的肩旁上”,是关于“一个平台”的选择,也就是一个关于“起点”的选择。每个人的现实情况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从长远的成功来看,一定要选择高起点。宁为凤尾,不做鸡头,好的平台,比如大学、公司等等,可以让你看的更远,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和自由度。在刚步入工作岗位时,不要仅仅考虑物质的收入,有些大公司的薪水也许并不高,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给你带来的眼界提升,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这会使你变得与众不同。如果你有走出国门的海外工作机会,更不能轻言放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经历和自信。
     
    7)三人行,必有我师
    谦虚使人进步。一些技术论坛上最常见的就是谁也不服谁的争吵,“老子技术天下第一”,决容不得他人的质疑。真正的高手,是敢于坦然地说“我不知道”并虚心请教的人。不要文人相轻,要心胸宽广,与人为善,要学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8)勿在浮沙筑高台
    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微小成就,山外有山,这个世界每一秒钟都在进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浮躁。第一次看到“勿在浮沙筑高台”,是在2001年读侯捷老师的《深入浅出MFC》的时候,短短的7个字,道出了浮躁的后果。在学习的路上,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于求成,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为人处世,深度决定了高度。
     
    9)实践出真知
    光把书看懂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能应用。动口不如动手。要创造性地做一些实验,动手实验不仅仅是为了看看XX软件的功能是不是像说明书上写的那样,这是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你不应该按照说明书来实验。在理解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制造一些需求,并用技术来解决它,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收获最大。
     
    10)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到你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就不会再迷茫和浮躁。没人能帮助你寻找这个答案,只有靠自己的摸索和不断地总结,再一次次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成长。
     
    有关学习的连载就到这里告一段落了。知易行难,我说的都是一些非常容易理解的观点,根本上来说,学习还是一个需要刻苦努力的过程,恰当的方法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要有所成就,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两个字,努力。
     
    注:适当的方法论(含总结),坚持,坚持,坚持,努力,努力,努力!!!
     
  • 相关阅读:
    动态多条件查询分页以及排序(一)MVC与Entity Framework版url分页版
    关于MVC3种IOC自写方法GetItems("Model名字")得到的Model为空的解决方法
    css中!important 的使用
    MVc4阅读后总结
    jquery方法off()
    关于backgroundpostion 火狐和其他浏览器的不同
    Random.Next
    sort(function(a,b){return ab})是什么
    js 简单的自制分组(类似于分页) 结合mvc3
    Discus 论坛 使用方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pyg/p/760530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