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链接:http://hihocoder.com/problemset/problem/1039
题意:给定一个只由{A, B, C}组成的字符串s,长度为n, 故包含n+1个空隙;现要求在某个空隙插入一个来自{A, B, C}的字符,然后按照以下“消除规则”对插入后的字符串进行消除操作,问最多能消掉几个字符(包含插入的一个)。
消除规则:
1. 自左至右扫描当前字符串,若字符v从某个位置开始连续出现了2次及以上,则此区间内的v全部消除;
2. 重复步骤1直至不再有可消除的字符。
思路:模拟,枚举。
这个题有点像之前数据结构编程作业的“祖玛”一题,同样是会产生连锁反应的“消除规则”,不过那道题是给定一个方案,包含一连串的插入操作,直接用动态链表模拟就好。而这道题要求最佳方案,所以可以枚举所有可能的插入方案,对每个方案都要模拟出消除后的结果。动态申请内存显然不合适,而节点数又固定为n+1,所以我用静态链表来实现。
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1. 之前以为可以这样剪枝:在挑选每个位置插入的字符时,只考虑和相邻字符相同的。然而一直WA。。。感谢这篇题解给出的反例 BBBAB http://blog.csdn.net/Lu597203933/article/details/44245411
2. 关于复杂度分析:开始时不敢枚举,总感觉是指数的复杂度,但听了Kirai同学的聚合分析后明白了。简述如下:
(1)首先有n+1个空隙,每个空隙有3种选择,故共有3*(n+1)种插入方案;
(2)其次对于每个插入方案,要经历若干趟扫描,而停止扫描的标志为上一趟扫描是否发生过消除;
具体地,设第 i 趟扫描前字符串长度为 m ,由于一趟扫描过程中指针不回溯,所以一趟扫描花费的时间为线性的,记为t[i] = T(m)。若此趟发生了消除,则字符串的长度必然至少减1,故t[i+1] <= T(m-1)。而初始字符串长度为n+1,故至多经过n趟扫描后,必然达到最终状态。
至此观察所有趟扫描的时间花费序列t,从t[n]到t[1],呈算术级数,故求和后与末项平方同阶,为T(n2)。
(3)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 3 * (n+1)) = O(n3)
关于代码:Debug的时间太长了,需要多写些模拟题
1 #include <cstdio> 2 #include <cstring> 3 #include <string> 4 #include <algorithm> 5 #include <map> 6 #define REP(N) for(int i=0; i<(N); i++) 7 #define REPE(N) for(int i=1; i<=(N); i++) 8 #define CLEAR(A, X) memset(A, X, sizeof(A)) 9 #define FREAD(FN) freopen((FN), "r", stdin) 10 #define pb(a) push_back(a) 11 #define SINT(X) scanf("%d", &(X)) 12 using namespace std; 13 const int MAX_C = 105; 14 15 struct Node 16 { 17 char c; 18 int next; 19 }nodes[MAX_C];//静态链表 20 int n;//节点个数 21 int head; 22 23 int T; 24 char s[MAX_C]; 25 int ans; 26 27 void reset(){//重置为原始序列 28 n = 0; 29 for(int i = 0; s[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