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表现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在与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可以是观念形态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第二,不需要具有十足价值,可以用符号代替。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第二,必须是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
货币职能的相互联系
(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体现货币性质的基本职能。
(2)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3)正是由于货币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人们才愿意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保存起来,货币才有贮藏手段职能。同时,贮藏的货币价值又是一种潜在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4)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时,就执行世界货币职能,这一职能是以其他职能为基础的。
二、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
货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货币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的需求。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
(1)收入水平。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当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收入增加时,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当其收入减少时,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减少。
(2)利率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利息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利息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利息率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3)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货币需求呈正比;货币流通速度同货币需求成反比。
(4)信用制度发达程度。当信用制度发达时,会使货币需求下降。
(5)汇率。当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国货币贬值时,对外币需求增加,对本国货币需求就减少。反之,当本国货币升值时,对外币需求减少,对本国货币需求就增加。
(6)公众的预期和偏好。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时,会减少货币持有,则货币需求减少。人们偏好货币,则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则货币需求减少。
-
货币供给及货币层次划分
货币供给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现金货币、存款货币等货币形式的供给。货币供应量是指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给货币所形成的货币量,是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一般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应的现金货币、存款货币构成,是一个存量概念。货币供给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被中央银行政策所调控。现阶段,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M0为流通中现金;M1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为广义货币;M2与M1之差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
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作用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
定义
-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
原因
-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不利于生产正常发展。第二,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商品抢购、囤积居奇等现象,会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矛盾。
- 对分配和消费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会引起不利于固定薪金收入阶层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一般来说,依靠固定薪金收入的职员、工人、雇员,由于薪金调整总是慢于物价上涨,因此往往是最主要的受害群体。而作为雇主的工商企业则因雇员的工资增长幅度小于物价上涨幅度,实际利润率会有所提高;那些经营垄断性商品、从事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投机商和不法经营者往往是最大受益者。第二,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分配。通货膨胀使债务人的实际债务减轻,而成为受益者。而以一定利息为报酬的债权持有人,会由于实际利率下降而受到损失。第三,通货膨胀降低消费规模。通货膨胀使币值下降,人们在分配中得到的货币收入的实际价值下降,实际消费水平也就随之下降。
- 对金融秩序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
治理对策
- 紧缩的货币政策。其包括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
- 紧缩的财政政策。其主要是增收节支、减少赤字。
此外,还可以通过紧缩的收入政策积极的供给政策以及货币改革等措施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2、通货紧缩
- 定义
- 通货紧缩指经济中货币供给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 原因
- 货币供给减少;有效需求不足;供需结构不合理;国际市场的冲击
- 影响
- 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减少消费需求;影响社会收入再平衡
- 治理对策
- 扩大有效需求。扩大投资需求的对策主要是: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刺激企业及民间投资;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 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扩大财政开支,兴建公共工程,增加财政赤字,减免税收。扩张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买入有价证券等手段,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扩大货币乘数,增加社会货币供给总量;降低基准利率,以减少商业银行借款成本,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总需求。
- 引导公众预期
考点2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货币政策目标
1、最终目标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是这四大目标。在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它介于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是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的传导桥梁。通常被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中介目标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包括:可观察性;可控制性;相关性。
二、货币政策工具
1、货币政策工具
-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及公开市场业务,及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
-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交进口保证金等
- 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
- 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利率限制、信用配额、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等
- 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
- 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窗口指导、道义劝告、金融检查、公开宣传等
2、我国中央银行的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还创设了多种新型政策工具,包括:
-
短时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
临时流动性便利(TLF)
-
常备借贷便利(SLF)
-
中期借贷便利(MLF)
-
抵押补充贷款(PSL)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进行传导,进而影响企业和家庭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最终对需求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过程。
-
传统的利率渠道
利率渠道是指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借贷成本下降,进而会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支出和消费者增加对耐用品的消费支出。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总产出的增加。
-
信贷渠道
信贷渠道是指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减少,影响到银行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减少,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贷款随之下降。依赖银行贷款的企业不得不减少投资支出,最终使产出下降,反之则作用相反。
-
资产价格渠道
资产价格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引起资产价格的变化,进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托宾q理论的“托宾效应”。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之比,q同投资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增加,股票价格上涨,q值增大,企业愿意增加投资,全社会总产出增加。另一种是莫迪利安尼的“消费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
-
汇率渠道
汇率渠道也称国际贸易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货币供给量影响汇率,进而对净出口产生影响的过程。这种渠道的作用过程如下: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本国的利率下降,从而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也将下降,由此影响本国货币贬值,使净出口增加,商品需求增加,最终导致总产出的增加。
考点3 利息与利率
一、概念
利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即资金的价格。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收入同本金之间的比率,是计量借贷资本增值程度的数量指标。
二、利息率的主要种类
-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 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商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合同期内,利率不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而变化。
- 浮动利率指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共同商定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
- 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
- 存款利率指客户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所取得的利息和存款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所收取的利息和贷款本金的比率。
- 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即为存贷利差。存贷利差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的经济效益,对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货币流通也有重要影响。
- 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
- 基准利率通常是由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
- 市场利率通常是指借贷双方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反映一定时期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利率。
-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对物价变动因素未作剔除的利率,通常是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社会公布的挂牌利率。
- 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和扣除当期通货膨胀率之后的真实利率。
- 官定利率与公定利率
- 官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需要所确定和调整的利率。公定利率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银行公会(同业协会)等金融机构行业组织所确定的利率。
- 其他分类
- 根据不同标准,利率还可分为国际利率和国内利率、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等。
三、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 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 以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为核心的利率调控机制。
- 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考点4 外汇与汇率
一、概述
-
外汇的概念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外汇一般常指自由外汇,作为自由外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特征:以外币表示的外国金融资产;在国外能够得到偿付的货币债权;可以兑换成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
-
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汇率指两种货币的折算比率,是以一国货币来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最通常使用的汇率标价方法包括:
(1)直接标价法,又称为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本币的标价方法。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人民币汇率也采用这种标价方法。
(2)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作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外币的标价方法。目前,只有少数国家的货币如英国和美国等采用间接标价法。
-
汇率的种类
-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 固定汇率是指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汇率波动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官方干预来保证汇率的稳定。
- 浮动汇率是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不由官方制定,而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可以自由浮动,官方在汇率出现过度波动时才干预市场。
-
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也成为了现汇汇率,是指买卖外汇双方成交当天或两天以内进行交割的汇率。
- 远期汇率是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达成协议的汇率。
-
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 官方汇率是外汇管制较严格的国家授权其外汇管理当局制定并公布的本国货币与其他各种货币之间的外汇牌价。
- 市场汇率是外汇管制较松的国家在自由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交易的汇率。
-
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 名义汇率是由官方公布的或在市场上通行、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汇率。
- 实际汇率是在名义汇率的基础上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
-
二、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
国际收支
- 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因素是国际收支。
-
利率水平
- 当一国提高利率水平或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流入,由此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大,使本币升值,外汇贬值。
- 当一国降低利率水平或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从本国流出,由此对外汇需求增大,外汇升值,本币贬值。
-
通货膨胀因素
- 在纸币流通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是根据各自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决定的。
-
政府干预
- 各国政府为了稳定外汇市场,或者使汇率的变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常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
一国经济实力
- 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奠定其货币汇率高低的基础。若一国经济增长率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低、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外汇储备充足、经济结构及贸易结构合理,则标志着一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
其他因素
- 一些非经济因素、非市场因素的变化往往会波及外汇市场。
三、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汇率变动对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影响。当外币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时,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比以前下降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刺激出口增加。同时由于本币贬值,进口的相对价格上升,进口将减少,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本币汇率上升时,情况将恰好相反。
(2)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当外币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时,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为避免货币贬值的损失会流向国外。当本币汇率上升时,情况刚好相反。
(3)汇率变动对国际储备的影响。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储备的影响,可以表现为对国际储备存量和增量的影响。
(4)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汇率变动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价值和物价影响通货膨胀。本币贬值可能使出口增加,如果国内商品因出口增加而供不应求的话,物价可能上涨;而由于出口增加可能引起外汇收入增加,使国内货币供应扩张,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当本币汇率上升时,情况相反。
(5)汇率变动对国际债务的影响。对一国来说,如果债务货币汇率上升,将使国际债务的实际价值增加,从而加重该国的债务负担。反之,将可能减轻该国的债务负担。
(6)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金融关系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个别货币汇率的大幅度涨跌,会使国际资产中以该货币计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动,造成世界财富的再分配。同时,个别货币汇率的变动有可能引发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使国际金融秩序产生混乱。另外,各金融市场汇率间的差异也使金融投机日益猖獗,使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剧烈动荡,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7)汇率变动还会对旅游、侨汇、国内经济增长与就业及国内利率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其货币汇率的变动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的统称。汇率制度分为以下两种:
(1)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各国货币的交换价值按照某些共同接受的价值为参照物,形成汇率之间的固定比值,货币当局把汇率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汇率制度。
(2)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不再规定其货币的金平价及现实汇率的波动幅度,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来决定货币汇率水平的汇率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