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ookeeper配置文件


    zookeeper的默认配置文件为zookeeper/conf/zoo_sample.cfg,需要将其修改为zoo.cfg。其中各配置项的含义,解释如下:

    1.tickTime:Client-Server通信心跳时间
    Zookeeper 服务器之间或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维持心跳的时间间隔,也就是每个 tickTime 时间就会发送一个心跳。tickTime以毫秒为单位。
    tickTime=2000

    2.initLimit:Leader-Follower初始通信时限
    集群中的follower服务器(F)与leader服务器(L)之间初始连接时能容忍的最多心跳数(tickTime的数量)。
    initLimit=5

    3.syncLimit:Leader-Follower同步通信时限
    集群中的follower服务器与leader服务器之间请求和应答之间能容忍的最多心跳数(tickTime的数量)。
    syncLimit=2 

    4.dataDir:数据文件目录
    Zookeeper保存数据的目录,默认情况下,Zookeeper将写数据的日志文件也保存在这个目录里。
    dataDir=/home/michael/opt/zookeeper/data

    5.clientPort:客户端连接端口
    客户端连接 Zookeeper 服务器的端口,Zookeeper 会监听这个端口,接受客户端的访问请求。
    clientPort=2181

    6.服务器名称与地址:集群信息(服务器编号,服务器地址,LF通信端口,选举端口)
    这个配置项的书写格式比较特殊,规则如下:
    server.N=YYY:A:B

    7.maxClientCnxns:对于一个客户端的连接数限制,默认是60,这在大部分时候是足够了。但是在我们实际使用中发现,在测试环境经常超过这个数,经过调查发现有的团队将几十个应用全部部署到一台机器上,以方便测试,于是这个数字就超过了。

    8.autopurge.snapRetainCount、autopurge.purgeInterval -- 客户端在与zookeeper交互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的日志,而且zookeeper也会将内存中的数据作为snapshot保存下来,这些数据是不会被自动删除的,这样磁盘中这样的数据就会越来越多。不过可以通过这两个参数来设置,让zookeeper自动删除数据。autopurge.purgeInterval就是设置多少小时清理一次。而autopurge.snapRetainCount是设置保留多少个snapshot,之前的则删除。

    server.1=itcast05:2888:3888
    server.2=itcast06:2888:3888
    server.3=itcast07:2888:3888

    myid的值是zoo.cfg文件里定义的server.A项A的值,Zookeeper 启动时会读取这个文件,拿到里面的数据与 zoo.cfg 里面的配置信息比较从而判断到底是那个server,只是一个标识作用。

    差距还很大,努力吧少年~
     
     
  • 相关阅读:
    Redis缓存穿透、缓存雪崩、redis并发问题 并发竞争key的解决方案 (阿里)
    CAP原则 (阿里)
    分布式系统一致性问题解决实战(阿里) 异步解耦+消息队列可作为分布式系统满足最终一致性的优秀方案
    高并发&高可用系统的常见应对策略 秒杀等-(阿里)
    Redis的内存回收策略和内存上限(阿里)
    如何保证MQ的顺序性?比如Kafka
    spring的controller默认是单例还是多例
    HashMap线程不安全的体现
    TCP的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常见排序算法及对应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uohu/p/1076646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