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响应时间”


    今天收到一个读者的来信,对于我在书中提到的“响应时间”有一些疑问,以下是他的邮件中提到的问题:

    1,“系统响应时间”如何定义?是指“客户端接收到响应所消耗的时间”还是“接收到最后一个字节数据所消耗的时间。。。。”?

    2,书中提到“可以使用技巧在数据尚未接收完成时进行呈现来减少用户感受到的响应时间”,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在书中找到了原文:

    而“系统响应时间”指应用系统从请求发出开始到客户端接收到数据所消耗的时间。

    这里确实有不明确的地方,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而“系统响应时间”指应用系统从请求发出开始到客户端接收到所有数据所消耗的时间。

    这样,“系统响应时间”加上“呈现时间”,才是完整的用户感受到的响应时间。

    对于第二个问题,倒是有些可以讨论的内容:

    我们在定义响应时间的时候,是从应用的使用者/客户的角度出发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响应时间被定义成“对请求做出响应所需要的时间”。我们以一个web应用为例,假设web应用有一个“提交用户留言”的功能,考察这个功能的响应时间,就应该是“从用户填写完留言,点击提交按钮开始,到页面刷新完成,用户看到完整的返回页面为止”所消耗的所有时间——这个定义非常完整,但若从用户的实际感受来看的话,这里还是有一点模糊的地方。

    我们可以把上文提到的交互过程细化一下:

    用户点击“提交”按钮-》请求被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处理-》服务器返回页面-》浏览器接收服务器的返回并render页面

    模糊之处在于最后一个环节:“浏览器接收服务器的返回并render页面”,如果我们坚定的认为“只有当页面完整的显示完成,才是响应时间的结束”,这不会是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对大多数用户来说,看到页面上开始显示数据或是图片,用户就会认为“我已经得到了响应”,从这个角度来说,用户感受到的响应时间实际上是“从请求发出开始,到用户看到页面开始呈现出的内容结束”所需要的时间。

    那为什么我们不采用“从请求发出开始,到用户看到页面开始呈现出的内容结束”这样一个定义方式呢?关键在于这里涉及到用户的认知行为,带有主观色彩,不完全是客观的标准,因此不适合作为一个需要被度量的性能指标。另一方面,不同的浏览器有不同的行为(例如parse的方式和render的方式),如果需要把这些浏览器本身的行为都考虑到性能测试中的话,我们很难为所有的系统建立统一的测试模型——实际上,现在的主流性能测试工具(例如JMeter,LoadRunner,Webload等)都完全不考虑客户端的呈现过程。

  • 相关阅读:
    矩阵
    向量
    Matlab中的基本数据类型介绍
    静态代码块在何时调用
    保留上次访问网站的时间的几种方法
    用ServletContext做一个简单的聊天室
    ServletContext结合Servlet接口中的init()方法和destroy()方法的运用----网站计数器
    用ServletContext读取.properties文件
    用类加载器的5种方式读取.properties文件
    如何用cookie保存用户的登录的密码和用户名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uanhe/p/116782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