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不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阶级差异。这么多小镇做题家,跑到北京,每周9116,玩命拼到肾衰也要把钱赚了,在北京供套房,为什么?为了内卷?为了不让自己对孩子有负罪感好吧。让孩子在北京享受高考,让孩子能出去读书,让孩子有个平台,而不是去相信穷人穷养,富人富养这种鬼话。穷人养不出富儿,富人也只能装穷酸,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在穷人堆里长大。穷人恨的从来都不是富人,而是刻骨铭心的穷,这种穷不是分鱼的故事,是分命的故事,你死我活的那个命。
真正跨越阶级的底层人,就是在贫穷甚至饥饿的环境下飞速成长的起来的,一定而且必须拥有极好的自控力和危机意识,知道自己在独木桥上不能犯一点错,否则背后就是无数双拉你的手,脚下不是平地,而是万丈深渊。
人生是非常曲折的,越贫穷越曲折,如果相信一两句话就能轻易决定一个人,那我们究竟被真相和虚无剥离的有多痛苦。磨难可以提高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抢夺资源的能力。不同的信息量,可以提高我们处理不同规则的能力。拼命的往上爬,就是穷人与中产阶级孩子的处世的方式,缺乏资源就创造并掠夺资源,缺乏阶级就提升并摧毁阶级。当代社会,就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不丰富,需要去奋斗去甚至抢夺资源的环境,麻痹大意,不把自己锻炼成狼崽子,怎么去撬动利益的天平。物质条件低下的无产,除了拼命和死亡,这样1和0的选择,他还有什么选择?(不信,你生一场大病试试)
刻意强调公平竞争的教育,绝非教育的本质,它也是一个社会陷阱。从未有人证实某一种表达方式,会给不同阶级、类型的孩子带来负面效果或者正面效果。那么奶头乐教育,为什么要强调竞争是公平的?目的就是让不同的孩子,努力的同质化,从而巩固既定阶级结构,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优势。最后所有的孩子是否迷茫,已经不重要了。
不去引导一些对人生大问题的思考、哲学上的思辨,过分的细节教育,说对孩子发展有利就是一种假象,是一种欺骗无产的假象。明智的人,他拥有不长期被语言困扰的能力,而被困扰的人,即便看到事实的真象,他同样走不出来,或者掉入另一个深坑。离开父母后会被更多的琐事而困扰,同时还会不断强调这是父母的教育带来的痛苦。却忽略了,自己从头至尾都没有自我思考,来提高对抗语言的能力。信仰于社会舆论价值观,它能替你做人生的抉择,但绝不会替你承担抉择带来的后果。显然,有一部分孩子,他适合奶头教育,活在虚构的天堂之中,不知不觉。也有一部分,他能通过正确的引导加自身能力走出来,后知后觉。在资源匮乏不能同时平均分配的社会,把孩子教育成后者,才应该是目的。
真正的教育方式,不同阶级的人对应不同的社会类型,刻意强调同质化的、所谓公平竞争的教育,很难不让人怀疑背后有其特殊的目的,谁的目的?掌握舆论权力的既得利益集团。有的孩子很容易被影响,有的孩子不容易,但是关键是什么?不管是那种孩子,他要做的,就是跳出这个别人说学历低,就一定要证明学历不低,学历低就等同于人格低那套荒谬的逻辑。因为,类似这样的争执,对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来说,毫无意义。一个急需提升阶级的孩子来说,他被逼着跑,不完全是家长促使的,而是他的环境,他的社会理解能力综合所致。能够尊重客观规律独立思考的人,显然比其他孩子更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