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面向对象分析
分析类
在分析对象模型中,分析类是概念层次上的内容,用于描述系统中较高层次的对象。
实体类:表示系统存储和管理的永久信息;
边界类:表示参与者与系统之间的交互;
控制类:表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业务控制逻辑。
分析活动
需求分析的重点在于理解系统本身,它将需求获取阶段产生的用例和场景转换成分析模型。
识别分析类
识别边界类
通常,一个参与者与一个用例之间的交互或通信关联对应一个边界类。边界类收集来自参与者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被实体类和控制类使用。
识别控制类
控制类负责协调边界类和实体类,通常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对应的事物,它负责接收边界类的信息,并将其分发给实体类。
识别实体类
实体类通常是用例中的参与对象,对应着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识别实体类需要开发人员进一步理解应用领域,可以通过分析用例描述和词汇表等客观发现备选的实体对象。
定义交互行为
顺序图可以将用例和分析对象联系在一起,实现将用例的行为分配到所识别的分析类中,并且帮助开发人员发现和补充前面遗漏的分析类。
顺序图绘制:
①列出启动该用例的参与者;
②列出启动用例时参与者使用的边界对象;
③列出管理该用例的控制对象;
④根据用例描述的所有流程,按时间顺序列出分析对象之间进行消息访问的序列。
建立分析类图
定义关系和属性
①按照一般常识,找出对象的某些属性;
②认真研究问题域,找出对象的某些属性;
③根据系统责任的要求,找出对象的某些属性;
④考虑对象要系统保存和管理的信息,找出对象的相应属性;
⑤对象为了在服务中实现其功能,需要增设一些属性;
⑥识别对象需要区别的状态,考虑是否需要增加一个属性来区别这些状态;
⑦确定属性表示整体与部分结构和实例连接。
应用分析模式
分析模式是描述在系统业务领域发现的通用部分,提高复用性和一致性。
评审分析模型
在建模完成之后,必须组织开发人员和用户对形成的分析模型进行正式评审,确保分析模型的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