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员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王阳明《传习录》4


    【19】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屢責之。一日,警責方已,一友自陳日來工夫請正。源從傍曰:「此方是尋著源舊時家當。」

    先生曰:「爾病又發!」

    源色變,議擬欲有所辨。先生曰:「爾病又發!」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內,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只滋養得這箇大根;四傍縱要種些嘉榖,上面被此樹葉遮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纖根勿留,方可種植嘉種。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養得此根。」

    释:‘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有一友人说了近来在修为上所下的功夫,请求守仁指正;‘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这个方法和孟源以前用的方法是一样的。

    感:自是好名,则易失稳重,言语轻浮,由于自满,不能吸收正确思想,因此为大病根。

    【20】問:「後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亂正學。」

    先生曰:「人心天理渾然,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以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討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後世著述,是又將聖人所畫,摹倣謄寫,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遠矣。」

    释:‘恐亦有乱正学’,恐怕也背离了本源正论;‘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后世所著述的文章,是把圣人所勾画的道理框架,模仿抄录一下,并且妄加分析,添加自己的思想,以显摆作者的技巧,这与道理的本源越来越远了。

    感:大道不可言,老子曰,强名之为‘道’,圣人所言,也仅仅是对天理人心在某个维度上的初略勾画,希望世人能够依此找到本源真道。这个真难了,是又不是,执于言则非,求于本则真。

    【21】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箇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後世所講,卻是如此,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周公制禮作樂以文天下,皆聖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於周公?孔子刪述六經以詔萬世,亦聖人所能為,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於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箇明的工夫。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

    曰:「然則所謂『沖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曰:「是說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释:‘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圣人对于各种事情都能应对无碍,难道是预先勾画好的吗;‘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就会随着需求而做出响应,能够透析万物;‘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不存在已过去的情境还能复现,不感应情境就能正确应变的情况;‘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所以只有圣人处于当世情境,才能感应给出正确的应变措施;‘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只有内心不明晦暗胡乱应对,没有内心彻透明通而不明事理的;‘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在万世起源之时,世间的各种规则已经确定了;‘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只是不善于用明心去感应,即便知道规则,也会有不通的地方。

    感:此是讲理论联系实际,所有理论不能照搬;唯有在内心修为上下功夫,才能不变应万变。

    【22】「義理無定,在無窮盡,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聖如堯、舜,然堯、舜之上善無盡;惡如桀、紂,然桀、紂之下惡無盡。使桀、紂未死,惡寧止此乎?使善有盡時,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見?』」

    释:‘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义理不是固定的条文,其内涵是无穷无尽的,我和你们所讲的道理,不能够体会到一点,就止于此点;‘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如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不能够做尽善事;‘望道而未之见?’,体悟了道的真谛,表现的还不明白似的。

    感:让心无有一丝晦暗,应境而发,都是无穷尽的功夫。

    【23】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释:‘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在心定时,都明白事理,但一遇到具体的事情,就糊涂了,这该如何?’;‘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修行的人必须通过世间的事情去打磨内心的彻明,才能明而不乱;

    感:此文说的明白,做起来难,因为全是实际的功夫,无一点捷径可寻,难有难的道理,只此一梯。

    【24】問上達工夫。

    先生曰:「後儒教人,纔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於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人安能預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上達只在下學裏。凡聖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學者只從下學裏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別尋箇上達的工夫。」

    释:‘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未悟透的儒者教学,遇到根本细致的问题,就说此为上达之学,现在还不应该学,先把下学搞明白再说;‘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修习之人,只需踏实用功,自然获得上达的真谛。

    感:守仁拿去了不明者的一道免羞布。知为知者,不知为不知,是为知。守仁认为,凡事都有着力处。

  • 相关阅读:
    受约束的十人参赛问题
    受约束的10人参赛问题
    [转载]A、B、C、D、E、F、G、H、I、J 共10名学生有可能参加本次计算机竞
    使用SSH集成框架开发项目步骤
    Java语言高职组最后一题题
    受约束的十人参赛问题
    setsockopt的TCP层实现剖析
    周鸿祎:做产品体验先把自己切换到二傻子模式
    sysctl使用方法的变化
    产品设计核心要做到极致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uran/p/278413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