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ter Hessler和他的中国三部曲(上)


           大约一年前,我从《英语铺子》栏目知道了Peter Hessler这位作家。主播分享了她的一些读后感和印象深刻的片段,当然主要是主播的声音太甜了,让我对这位美国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198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英文系,1992年取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得到罗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研习英国语文和文学。1996年参与和平队(Peace Corps),和平队给他取名何伟,来到四川重庆涪(fu)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教英文,工作两年并学习中文。1998年合约结束,移居北京,担任记者和自由撰稿人。1999到2000年任华尔街日报北京记者。2000至2001年任波士顿环球报北京记者。2000至2007年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2010年举家移居埃及开罗,任纽约客中东记者。他自己这样介绍自己“我身上有三个人,一个是彼得·海斯勒,何伟要笨一点儿,普罗托斯就是他英文名的阿拉伯语发音”。每说一个名字,他都把手压低一点。(本段内容综合自Wiki和知乎)

           何伟的中国三部曲分别是(按英文版出版先后):《River Town》,《Oracle Bones》,《Country Driving》,都是纪实性文学作品。这三本书的题材都来自中国,算是何伟以一个外国普通人的视角对中国的记录以及个人的主观感受。这三本书在国外的反响也很不错,被称为一个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的必读系列。开始我并没有计划要读完三本书,所以没有按照顺序来读,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选了《OB》,不仅是文学价值还是书本厚度来看,这本书是三本里面分量最重的。读完后确实觉得很有感触和吸引。所以今年我陆续读完其这三本,顺序是《OB》《RT》《CD》。下面是这三本书的个人读后感。很不幸的是《Country Driving》是我上周读完的,印象比较深,加上要写这篇观后感,所以还复习了一下,但其他两本书都是上半年读完的,印象很模糊了,所以观后感会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教训,每次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不然就不能算读完。

    RT

           《River Town》是作者初来中国,在重庆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英语两年的记忆。他对这段经历有一个总结:“在来这以前,我并不报着什么理想化的期望。我不打算拯救谁,或者在这个小镇留下什么不可磨灭的印记。我很高兴我并没有带来什么改变,我只是一个老师,在业余时间尽可能的了解这个城市和居民,对此我感到很舒服”。

    header_1600x550

           《River Town》的故事发声在1997~1999中国改革开发的时期,也是三峡大坝建设阶段。按照作者的理解,重庆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成为直辖市,部分原因就是三峡大坝,因为该工程对重庆区域的居民生活有重大的影响,如何妥善搬迁,保护古文化,改善人民生活,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站在自由民主的道德高点上颐指气使,而是客观的描述他的耳闻目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中国知识分子激进的抗议,还有普通百姓的漠然。最后作者感叹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如果政府要把每一片古迹保护起来,那中国就没有一片土地可以用来生产。这种舍得之间是一个妥协的进步而无法两全。

    2RT

    教学楼,Peter当年在此教书

           另外,作者也提到了他的学生,同事间的友好和领导的戒备,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于四川贫困山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也有不同的志向,有人仇恨美国,有人则羡慕不已,有人立志要走出农村,有人毕业后则分配回去做了公务员或教师。作者也说,政府希望这些人毕业后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让更多贫困地区的人得到教育,而也有不少人不甘,希望能去沿海城市。比如一位学生得到了浙江一所学校的录用,但学校不放档案,于是他通过贿赂最达成,但在浙江,由于身份的差异,待遇也不平等,承诺也没兑现,他如何妥协,如何自我努力,最终摆脱社会束缚,得到更大的认可,在这个背景下,也感慨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幸运的。

    peter-hessler

           当然还有他对这个不知名的小镇,以及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比如司机特别喜欢摁喇叭,最后他也习惯了,他在当地的长跑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引起愤青的不满,因此生活中遭受了一些困扰,以至于篮球比赛中裁判的不公,最后不再参加类似活动,和学校附近的饭馆老板的交往,每周都会去茶楼喝茶写作,甚至有一个大龄女青年勾引他这些经历,其中他也写到了自己学习中文的经历,在他强烈的要求下,学校安排了一男一女两个老师来指导他,男老师很和善,女老师则不太友好,时间久了,他春节去了男老师家乡过年,看到政府盖的新的居民区,因为三峡的原因而进行的整体的搬迁,还有试图理解女老师的不友善,以及最后女老师对他学习中文的认可,有一次女老师不舒服,但坚持辅导他中文,并一直保持男友有别这些得体的礼仪。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出去游玩,发现一个小孩用枪戳他,他就走到小孩面前,文中写到“如果这个小孩要是还敢戳他,他会佩服这个小孩放他一马,可是小孩怂了,他就夺走了这把枪,小孩嚎嚎大哭,他迅速的消失在人群中”,最后他把枪给了校门口餐馆老板的孩子。还有快要离开涪陵时,他在大街上摄影,想要留下一些难忘而美好的回忆,但一对夫妇阻拦他,何伟认为他多管闲事,估计骂了他们,这对夫妇造谣说他是间谍,引来很多人围堵,他拼命护住相机才最后逃脱掉。他说,这段视频是他最不喜欢看的,每次看视频都有一种遗憾,一来是自己有失风度,还有这是他对这个城市最后的记忆。

           《River Town》是Peter的第一本书,得到了很高的反响,很好的奠基了作者写作生涯。记得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封闭开发结束,同事一起去牛背山。从成都到牛背山有很长一段是沿着大渡河,途径铁索桥,看着窗外一个接一个的村庄,有的很破旧,有的则精致,它们沿河而建,后面则是重山环绕,偶尔有一些小规模的城市,赶上放学时间,看着一群群带着红领巾的学生,因为路途遥远,只能周末搭车回家。这些情景让我想到了这本书,当年他写这本书时,是否就生活在这样僻壤的小镇,而在中国,又有多少人生活在这样的小镇,作为一个国人,我是否能像作者一样如此深刻的感受他们的生活。窗外的人,和我不过擦肩而过,如同过眼云烟般转瞬即逝,心中一阵凛然,社会的撕裂其实就在眼前,也不是一座铁索桥就能弥合的。

           因为篇幅的关系,上篇就到这,和大家分享了我之所以阅读这三本书的缘由,作者简介以及我对《RT》中印象深刻的地方。下篇会介绍《OB》和《CD》的读后感,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一些思考。

  • 相关阅读:
    pyspider 爬虫教程(一):HTML 和 CSS 选择器
    EF异常:对一个或多个实体的验证失败
    通过Excel生成PowerDesigner表结构设计
    C#几种常用的加密方式
    在powerdesigner中创建物理数据模型
    powerdesigner逆向工程,从数据库导出PDM
    PowerDesigner怎样才能在修改表的字段Name的时候Code不自动跟着变
    如何查看用pip命令安装的软件的安装路径
    ckeditor编辑的使用方法
    【转】[慢查优化]联表查询注意谁是驱动表 & 你搞不清楚谁join谁更好时请放手让mysql自行判定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uckgiser/p/619263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