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在计算机网络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比如交换数据的格式、是否需要发送一个应答信息。这些规则被称为网络协议。
      OSI 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的概念清楚,理论也较完整,但它既复杂又不实用,TCP/IP 体系结构则不同,但它现在却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TCP/IP 是一个四层体系结构,它包含Application,Transport,Network和 link(这一层是为了解决不同网络的互连问题),不过从实质上讲,TCP/IP 只有最上面的三层,因为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因此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时往往采用折中的办法,即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这样既简洁又能将概念阐述清楚,有时为了方便,也可把最底下两层称为网络接口层。
    2. TCP/IP
      2.1 Application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的任务是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进程:主机中正在运行的程序)间的通信和交互的规则。
      对于不同的网络应用需要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在互联网中应用层协议很多,如域名系统 DNS,支持万维网应用的 HTTP 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 SMTP 协议等等。
      2.2 Transport
      运输层(transport layer)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向两台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应用进程利用该服务传送应用层报文。主要协议是TCP,UDP。

      2.3 Network
      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确保计算机通信的数据及时传送。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和包进行传送。在 TCP/IP 体系结构中,由于网络层使用 IP 协议,因此分组也叫 IP 数据报 ,简称数据报。
      互联网是由大量的异构(heterogeneous)网络通过路由器(router)相互连接起来的。互联网使用的网络层协议是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ntert Prococol)和许多路由选择协议,因此互联网的网络层也叫做网际层或 IP 层。
      2.4 Link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通常简称为链路层。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总是在一段一段的链路上传送的,这就需要使用专门的链路层的协议。
      在两个相邻节点之间传送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 IP 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节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
      在接收数据时,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够知道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和到哪个比特结束。
      Example:
    3. TCP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在发送数据前,通信双方必须在彼此间建立一条连接。所谓的“连接”,其实是客户端和服务端保存的一份关于对方的信息,如ip地址、端口号等。
      TCP可以看成是一种字节流,它会处理IP层或以下的层的丢包、重复以及错误问题。在连接的建立过程中,双方需要交换一些连接的参数。这些参数可以放在TCP头部。
      一个TCP连接由一个4元组构成,分别是两个IP地址和两个端口号。一个TCP连接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连接、数据传输、退出(关闭)。通过三次握手建立一个链接,通过四次挥手来关闭一个连接。
      当一个连接被建立或被终止时,交换的报文段只包含TCP头部,而没有数据。
      3.1 TCP header

      上图中有几个字段需要重点介绍下:
      Sequence number: 用来跟踪发送端发送的数据量,在接收端则通过确认号用来通知发送端数据成功接收。
      Acknowledgment number: 只有ACK标志位为1时,确认序号字段才有效,ack=seq+1。
      标志位: URG(urgent pointer有效),ACK(确认序号有效),PSH(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交给应用层),RST(重置连接),SYN(发起一个新连接),FIN(释放一个连接)。
      3.1 TCP的三次握手
      Aim: 确认通信双方收发数据的能力

      3.2 TCP的四次挥手
      Aim:关闭连接

      为什么客户端发出第四次挥手的确认报文后要等2MSL的时间才能释放TCP连接?
      这里要考虑丢包的问题,如果第四次挥手的报文丢失,服务端没收到确认ack报文就会重发第三次挥手的报文,这样报文一去一回最长时间就是2MSL,所以需要等这么长时间来确认服务端确实已经收到了。
    4. HTTP and HTTPS

      4.1 常用HTTP状态码


      4.2 GET和POST区别
    • Get是不安全的,因为在传输过程,数据被放在请求的URL中;Post的所有操作对用户来说都是不可见的。 但是这种做法也不时绝对的,大部分人的做法也是按照上面的说法来的,但是也可以在get请求加上 request body,给 post请求带上 URL 参数。
    • Get请求提交的url中的数据最多只能是2048字节,这个限制是浏览器或者服务器给添加的,http协议并没有对url长度进行限制,目的是为了保证服务器和浏览器能够正常运行,防止有人恶意发送请求。Post请求则没有大小限制。
    • Get限制Form表单的数据集的值必须为ASCII字符;而Post支持整个ISO10646字符集。
    • Get执行效率却比Post方法好。Get是form提交的默认方法。
    • GET产生一个TCP数据包;POST产生两个TCP数据包。
    • 对于GET方式的请求,浏览器会把http header和data一并发送出去,服务器响应200(返回数据);
      而对于POST,浏览器先发送header,服务器响应100 continue,浏览器再发送data,服务器响应200 ok(返回数据)。
    1. HTTP2
      在 HTTP1 中浏览器限制了同一个域名下的请求数量(Chrome 下一般是六个),当在请求很多资源的时候,由于队头阻塞当浏览器达到最大请求数量时,剩余的资源需等待当前的六个请求完成后才能发起请求。
      HTTP2 中引入了多路复用的技术,这个技术可以只通过一个 TCP 连接就可以传输所有的请求数据。多路复用可以绕过浏览器限制同一个域名下的请求数量的问题,进而提高了网页的性能。
    2. Session、Cookie和Token的主要区别
      cookie与session区别
    • 存储位置与安全性:cookie数据存放在客户端上,安全性较差,session数据放在服务器上,安全性相对更高;
    • 存储空间:单个cookie保存的数据不能超过4K,很多浏览器都限制一个站点最多保存20个cookie,session无此限制
    • 占用服务器资源:session一定时间内保存在服务器上,当访问增多,占用服务器性能,考虑到服务器性能方面,应当使用cookie。
      Token:
      Token是在客户端频繁向服务端请求数据,服务端频繁的去数据库查询用户名和密码并进行对比,判断用户名和密码正确与否,并作出相应提示,在这样的背景下,Token便应运而生。
      oken的定义:Token是服务端生成的一串字符串,以作客户端进行请求的一个令牌,当第一次登录后,服务器生成一个Token便将此Token返回给客户端,以后客户端只需带上这个Token前来请求数据即可,无需再次带上用户名和密码.
      使用Token的目的:Token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服务器的压力,减少频繁的查询数据库,使服务器更加健壮。
      Token 是在服务端产生的。如果前端使用用户名/密码向服务端请求认证,服务端认证成功,那么在服务端会返回 Token 给前端。前端可以在每次请求的时候带上 Token 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
      session与token区别
    • session机制存在服务器压力增大,CSRF跨站伪造请求攻击,扩展性不强等问题;
    • session存储在服务器端,token存储在客户端
    • token提供认证和授权功能,作为身份认证,token安全性比session好;
    • session这种会话存储方式方式只适用于客户端代码和服务端代码运行在同一台服务器上,token适用于项目级的前后端分离(前后端代码运行在不同的服务器下)
  • 相关阅读:
    C#基于LibUsbDotNet实现USB通信(一)
    Visual Studio 删除空行
    不安全代码只会在使用 /unsafe 编译的情况下出现
    VS2013 中 CString类型转换为LPCSTR类型
    Linux 下各文件夹的含义
    每日算法---Two Sum
    跟我一步一步写出MongoDB Web 可视化工具(二)
    跟我一步一步写出MongoDB Web 可视化工具(一)
    springcloud 微服务之间传递token解决方案
    Git设定不合并的文件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rancisforeverhappy/p/ComputerNetworkBasic.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