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开发的历史
前端和后端
前端(英语:front-end)和后端(英语:back-end)是描述进程开始和结束的通用词汇。前端作用于采集输入信息,后端进行处理。计算机程序的界面样式,视觉呈现属于前端。
- web 前端:针对浏览器的开发,代码在浏览器运行
- web 后端:针对服务器的开发,代码在服务器运行
frontend
前后端不分的时代
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前后端开发是一体的,前端代码是后端代码的一部分。
- 后端收到浏览器的请求
- 生成静态页面
- 发送到浏览器
后端 MVC 的开发模式
那时的网站开发,采用的是后端 MVC 模式。MVC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软件架构模式,把软件系统分为三个基本部分: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
- 模型(Model) - 程序员编写程序应有的功能(实现算法等等)、数据库专家进行数据管理和数据库设计(可以实现具体的功能);提供/保存数据
- 视图(View) - 界面设计人员进行图形界面设计;展示数据,提供用户界面
- 控制器(Controller)- 负责转发请求,对请求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实现业务逻辑
前端只是后端 MVC 的 V。
通过JavaScript
所实现的基于 MVC 模型,需要注意的是:MVC 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
/** 模擬 Model, View, Controller */
var M = {}, V = {}, C = {};
/** Model 負責存放資料 */
M.data = "hello world";
/** View 負責將資料輸出到螢幕上 */
V.render = (M) => { alert(M.data); }
/** Controller 作為一個 M 和 V 的橋樑 */
C.handleOnload = () => { V.render(M); }
/** 在網頁讀取的時候呼叫 Controller */
window.onload = C.handleOnload;
以 PHP 框架 Laravel 为例。
laravel-mvc
前端工程师的角色
那时的前端工程师,实际上是模板工程师,负责编写页面模板。后端代码读取模板,替换变量,渲染出页面。
典型的 PHP 模板:
<html>
<head><title>Car {{ $car->id }}</title></head>
<body>
<h1>Car {{ $car->id }}</h1>
<ul>
<li>Make: {{ $car->make }}</li>
<li>Model: {{ $car->model }}</li>
<li>Produced on: {{ $car->produced_on }}</li>
</ul>
</body>
</html>
HTML、Cookie、CSS、JS
1991年10月HTML标签,一个非正式CERN文件首次公开18个HTML标签,2014年10月28日,HTML 5作为W3C推荐标准发布
Cookie(复数形态Cookies),又称为“小甜饼”。类型为“小型文本文件”,指某些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Client Side)上的数据(通常经过加密)。由网景公司的前雇员卢·蒙特利在1993年3月发明。
1994年,哈肯·维姆·莱和伯特·波斯合作设计CSS。层叠样式表(英语:Cascading Style Sheets,缩写:CSS;又称串样式列表、级联样式表、串接样式表、阶层式样式表)是一种用来为结构化文档(如HTML文档或XML应用)添加样式(字体、间距和颜色等)的计算机语言,由W3C定义和维护。当前最新版本是CSS2.1,为W3C的推荐标准。CSS3现在已被大部分现代浏览器支持,而下一版的CSS4仍在开发中。
JavaScript(通常缩写为JS)是一种高级的、解释型的编程语言。JavaScript是一门基于原型、函数先行的语言,是一门多范式的语言,它支持面向对象编程,命令式编程,以及函数式编程。它提供语法来操控文本、数组、日期以及正则表达式等,不支持I/O,比如网络、存储和图形等,但这些都可以由它的宿主环境提供支持。它已经由ECMA(欧洲电脑制造商协会)通过ECMAScript实现语言的标准化。JavaScript最初开发于1996年,被使用于Netscape Navigator网页浏览器。
Ajax
AJAX即“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的JavaScript与XML技术),指的是一套综合了多项技术的浏览器端网页开发技术。Ajax的概念由杰西·詹姆士·贾瑞特所提出。
1995年,JAVA语言的第一版发布,随之发布的的Java applets(JAVA小程序)首次实现了异步加载。浏览器通过运行嵌入网页中的Java applets与服务器交换数据,不必刷新网页。1996年,Internet Explorer将iframe元素加入到HTML,支持局部刷新网页。1998年前后,Outlook Web Access小组写成了允许客户端脚本发送HTTP请求(XMLHTTP)的第一个组件。2004年:Gmail;2005年:Google 地图。
前端不再是后端的模板,可以独立得到各种数据。
Web 2.0
Web 1.0 最早的概念包括常更新的静态HTML页面。而.com时代的成功则是依靠一个更加动态的Web(指代“Web 1.5”),其中CMS(内容管理系统)可以从不断变化的内容数据库中即时生成动态HTML页面。
Web 2.0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通过网络应用(Web Applications)促进网络上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用户为中心。典型的Web 2.0站点有:网络社区、网络应用程序、社交网站、博客、Wiki等等。动态网页,富交互,前端数据处理。
Ajax 技术促成了 Web 2.0 的诞生。
从那时起,前端变得复杂了,对前端工程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前端 MVC 框架
前端通过 Ajax 得到数据,因此也有了处理数据的需求。前端代码变得也需要保存数据、处理数据、生成视图,这导致了前端 MVC 框架的诞生。
2010年,Backbone.js。Backbone.js是一套JavaScript框架与RESTful JSON的应用程序接口。也是一套大致上符合MVC架构的编程范型。常被用来开发单页的互联网应用程序,以及用来维护网络应用程序的各种部分(例如多用户与服务端)的同步。Backbone.js是由Jeremy Ashkenas所开发,他同时也是CoffeeScript的开发者。
backbone
Backbone 将前端代码分成两个基本部分。
- Model:管理数据
- View:数据的展现
backbone-model-view
前端 Controller
Backbone 只有 M 和 V,没有 C。因为,前端 Controller 与后端不同。
- 不需要,也不应该处理业务逻辑
- 只需要处理 UI 逻辑,响应用户的一举一动
所以,前端 Controller 相对比较简单。Backbone 没有 C,只用事件来处理 UI 逻辑。
var AppView = Backbone.View.extend({
// ...
events: {
"keypress #new-todo": "createOnEnter",
"click #clear-completed": "clearCompleted",
"click #toggle-all": "toggleAllComplete"
},
});
Router
前端还有一种天然的方法,可以切换视图,那就是 URL。通过 URL 切换视图,这就是 Router(路由)的作用。以 Backbone 为例。
backbone-routing
App.Router = Backbone.Router.extend({
routes: {
'': 'index',
'show': 'show'
},
index: function () {
$(document.body).append("调用了 Index 路由");
},
show: function () {
$(document.body).append("调用了 Show 路由");
},
});
MVVM 模式
另一些框架提出 MVVM 模式,用 View Model 代替 Controller。
MVVM(Model–view–viewmodel)是一种软件架构模式。MVVM有助于将图形用户界面的开发与业务逻辑或后端逻辑(数据模型)的开发分离开来,这是通过标记语言或GUI代码实现的。
- Model
- View
- View-Model:简化的 Controller,唯一作用就是为 View 提供处理好的数据,不含其他逻辑。
本质:view 绑定 view-model,视图与数据模型强耦合。数据的变化实时反映在 view 上,不需要手动处理。
mvvm
SPA
前端可以做到:
- 读写数据
- 切换视图
- 用户交互
这意味着,网页其实是一个应用程序。SPA = Single-page application
2010年后,前端工程师从开发页面,变成了开发“前端应用”(跑在浏览器里面的应用程序)。
传统的架构:
architecture-old
单页应用的架构(多了一个前端 MVC 层):
architecture-new
Angular
Google 公司推出的 Angular 是最流行的 MVVM 前端框架。它的风格属于 HTML 语言的增强,核心概念是双向绑定。
angular
<div ng-app="">
<p>
姓名 :
<input
type="text"
ng-model="name"
placeholder="在这里输入您的大名"
>
</p>
<h1>你好,{{name}}</h1>
</div>
Vue
Vue.js 是现在很热门的一种前端 MVVM 框架。它的基本思想与 Angular 类似,但是用法更简单,而且引入了响应式编程的概念。
vue
<div id="journal">
<input type="text" v-model="message">
<div>{{message}}</div>
</div>
<script>
var journal = new Vue({
el: '#journal',
data: {
message: 'Your first entry'
}
});
</script>
前后端分离
- Ajax -> 前端应用兴起
- 智能手机 -> 多终端支持
这两个原因,导致前端开发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前端不再是后端 MVC 中的 V,而是单独的一层。
REST 接口
表现层状态转换(英语: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缩写:REST)是Roy Thomas Fielding博士于200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一种万维网软件架构风格,目的是便于不同软件/程序在网络(例如互联网)中互相传递信息。
前后端分离以后,它们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后端暴露出接口,前端消费后端提供的数据。
后端接口一般是 REST 形式,前后端的通信协议一般是 HTTP。
GET http://www.store.com/products // 列举所有商品
GET http://www.store.com/products/12345 // 呈现某一件商品
POST http://www.store.com/orders // 下单购买
<purchase-order>
<item> ... </item>
</purchase-order>
Node
2009年,Node 项目诞生,它是服务器上的 JavaScript 运行环境。Node = JavaScript + 操作系统 API
node
Node 的意义:
- JavaScript 成为服务器脚本语言,与 Python 和 Ruby 一样
- JavaScript 成为唯一的浏览器和服务器都支持的语言
- 前端工程师可以编写后端程序了
前端开发模式的根本改变:
- Node 环境下开发
- 大量使用服务器端工具
- 引入持续集成等软件工程的标准流程
- 开发完成后,编译成浏览器可以运行的脚本,放上 CDN
全栈工程师
前端工程师正在转变为全栈工程师
- 一个人负责开发前端和后端
- 从数据库到 UI 的所有开发
软件行业的发展动力
历史演变:前后端不分 -> 前后端分离 -> 全栈工程师
动力:更加产业化、大规模地生产软件
- 效率更高
- 成本更低
通用性好、能够快速产出的技术最终会赢,单个程序员的生产力要求越来越高。
H5
为什么 H5 技术会赢得移动端?
- 开发速度快:Native 需要重新编译才能看到结果,H5 是即时输出
- 开发成本低:Native 需要两个开发团队,H5 只要一个
- 快速发布:安卓 Native 新版本需要24小时,iOS 需要 3 ~ 4 天,H5 可以随时更新
Hybrid App,Hybrid技术指的是利用Web开发技术,调用Native相关的API,实现移动与Web二者的有机结合。
历史概览
1991 年 HTML 诞生了
1993 年 cookie 的诞生
1998 年 ajax 的诞生
2005 年 “web工程师” 的诞生
2006 年 jQuery 的诞生
2009 年 Node 的诞生
2012 年 MVVM 的时代拉开序幕
2014年 html5 css3 的诞生
2015年6月,ECMAScript 6.0发布
参考资料:
https://www.cnblogs.com/dongqunren/p/11823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