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thon迭代和解析(5):搞懂生成器和yield机制


    解析、迭代和生成系列文章:https://www.cnblogs.com/f-ck-need-u/p/9832640.html


    何为生成器

    生成器的wiki页: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nerator_(computer_programming)

    在计算机科学中,生成器是特定的迭代器,它完全实现了迭代器接口,所以所有生成器都是迭代器。不过,迭代器用于从数据集中取出元素;而生成器用于"凭空"生成(yield)元素。它不会一次性将所有元素全部生成,而是按需一个一个地生成,所以从头到尾都只需占用一个元素的内存空间。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斐波纳契数列:斐波纳契数列中的数有无穷个,在一个数据结构里放不下,但是可以在需要下一个元素的时候临时计算。

    再比如内置函数range()也返回一个类似生成器的对象,每次需要range里的一个数据时才会临时去产生它。如果一定要让range()函数返回列表,必须明确指明list(range(100))

    在Python中生成器是一个函数,但它的行为像是一个迭代器。另外,Python也支持生成器表达式。

    初探生成器

    下面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成器示例:

    >>> def my_generator(chars):
    ...     for i in chars:
    ...         yield i * 2
    
    >>> for i in my_generator("abcdef"):
    ...     print(i, end=" ")
    
    aa bb cc dd ee ff
    

    这里的my_generator是生成器函数(使用了yield关键字的函数,将被声明为generator对象),但是它在for循环中充当的是一个可迭代对象。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可迭代对象:

    >>> E = my_generator("abcde")
    >>> hasattr(E, "__iter__")
    True
    >>> hasattr(E, "__next__")
    True
    
    >>> E is iter(E)
    True
    

    由于生成器自动实现了__iter____next__,且__iter__返回的是迭代器自身,所以生成器是一个单迭代器,不支持多迭代

    此外,生成器函数中使用for来迭代chars变量,但对于chars中被迭代的元素没有其它操作,而是使用yield来返回这个元素,就像return语句一样。

    只不过yield和return是有区别的,yield在生成一个元素后,会记住迭代的位置并将当前的状态挂起(还记住了其它一些必要的东西),等到下一次需要元素的时候再从这里继续yield一个元素,直到所有的元素都被yield完(也可能永远yield不完)。return则是直接退出函数,

    yield from

    当yield的来源为一个for循环,那么可以改写成yield from。也就是说,for i in g:yield i等价于yield from g

    例如下面是等价的。

    def mygen(chars):
      yield from chars
    
    def mygen(chars):
      for i in chars:
        yiled i
    

    yield from更多地用于子生成器的委托,本文暂不对此展开描述。

    生成器和直接构造结果集的区别

    下面是直接构造出列表的方式,它和前面示例的生成器结果一样,但是内部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

    def mydef(chars):
        res = []
        for i in chars:
            res.append(i * 2)
        return res
    
    for i in mydef("abcde"):
        print(i,end=" ")
    

    这样的结果也能使用列表解析或者map来实现,例如:

    for x in [s * 2 for s in "abcde"]: print(x, end=" ")
    
    for x in map( (lambda s: s * 2), "abcde" ): print(x, end=" ")
    

    虽然结果上都相同,但是内存使用上和效率上都有区别。直接构造结果集将会等待所有结果都计算完成后一次性返回,可能会占用大量内存并出现结果集等待的现象。而使用生成器的方式,从头到尾都只占用一个元素的内存空间,且无需等待所有元素都计算完成后再返回,所以将时间资源分布到了每个结果的返回上。

    例如总共可能会产生10亿个元素,但只想取前10个元素,如果直接构造结果集将占用巨量内存且等待很长时间,但使用生成器的方式,这10个元素根本不需等待,很快就计算出来。

    必须理解的生成器函数:yield如何工作

    理解这个工作过程非常重要,是理解和掌握yield的关键。

    1.调用生成器函数的时候并没有运行函数体中的代码,它仅仅只是返回一个生成器对象

    正如下面的示例,并非输出任何内容,说明没有执行生成器函数体。

    def my_generator(chars):
        print("before")
        for i in chars:
            yield i
        print("after")
    
    >>> c = my_generator("abcd")
    >>> c
    <generator object my_generator at 0x000001DC167392A0>
    >>> I = iter(c)
    

    2.只有开始迭代的时候,才真正开始执行函数体。且在yield之前的代码体只执行一次,在yield之后的代码体只在当前yield结束的时候才执行

    >>> next(I)
    before        # 第一次迭代
    'a'
    >>> next(I)
    'b'
    >>> next(I)
    'c'
    >>> next(I)
    'd'          
    >>> next(I)
    after        # 最后一次迭代,抛出异常停止迭代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一个生成器函数可以有多个yield语句,看看下面的执行过程:

    def mygen():
        print("1st")
        yield 1
        print("2nd")
        yield 2
        print("3rd")
        yield 3
        print("end")
    
    >>> m = mygen()
    >>> next(m)
    1st
    1
    >>> next(m)
    2nd
    2
    >>> next(m)
    3rd
    3
    >>> next(m)
    end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到此,想必已经理解了yield的工作过程。但还有一些细节有必要解释清楚。

    yield是一个表达式,但它是有返回值的。需要注意的是,yield操作会在产生并发送了值之后立即让函数处于挂起状态,挂起的时候连返回值都还没来得及返回。所以,yield表达式的返回值是在下一次迭代时才生成返回值的。关于yield的返回值相关,见下面的生成器的send()方法。

    yield的返回值和send()

    上面说了,yield有返回值,且其返回值是在下一次迭代的时候才返回的。它的返回值根据恢复yield的方式不同而不同

    yield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表达式组合方式:

    yield 10            # (1) 丢弃yield的返回值
    x = yield 10        # (2) 将yield返回值赋值给x
    x = (yield 10)      # (3) 等价于 (2)
    x = (yield 10) + 11 # (4) 将yield返回值加上11后赋值给x
    

    不管yield表达式的编码方式如何,它的返回值都和调用next()(或__next__())还是生成器对象的send()方法有关。这里的send()方法和next()都用于恢复当前挂起的yield。

    如果是调用next()来恢复yield,那么yield的返回值为None,如果调用gen.send(XXX)来恢复yield,那么yield的返回值为XXX。其实next()可以看作是等价于gen.send(None)

    再次提醒,yield表达式会在产生一个值后立即挂起,它连返回值都是在下一次才返回的,更不用说yield的赋值和yield的加法操作。

    所以,上面的4种yield表达式方式中,如果使用next()来恢复yield,则它们的值分别为:

    yield 10       # 先产生10发送出去,然后返回None,但丢弃
    x = yield 10   # 返回None,赋值给x
    x = (yield 10) # 与上等价
    x = (yield 10)+11 # 返回None,整个过程报错,因为None和int不能相加
    

    如果使用的是send(100),上面的4种yield表达式方式中的值分别为:

    yield 10       # 先产生10发送出去,然后返回100,但丢弃
    x = yield 10   # 返回100,赋值给x,x=100
    x = (yield 10) # 与上等价
    x = (yield 10)+11 # 返回100,加上11后赋值给x,x=111
    

    为了解释清楚yield工作时的返回值问题,我将用两个示例详细地解释每一次next()/send()的过程。

    解释yield的第一个示例

    这个示例比较简单。

    def mygen():
      x = yield 111         # (1)
      print("x:", x)        # (2)
      for i in range(5):    # (3)
        y = yield i         # (4)
        print("y:", y)      # (5)
    
    M = mygen()
    

    1.首先执行下面的代码

    >>> print("first:",next(M))
    111
    

    这一行执行后,首先将yield出来的111传递给调用者,然后立即在(1)处进行挂起,这时yield表达式还没有进入返回值状态,所以x还未进行赋值操作。但是next(M)已经返回了,所以print正常输出。

    无论是next()(或__next__)还是send()都可以用来恢复挂起的yield,但第一次进入yield必须使用next()或者使用send(None)来产生一个挂起的yield。假如第一次就使用send(100),由于此时还没有挂起的yield,所以没有yield需要返回值,这会报错。

    2.再执行下面的代码

    >>> print("second:",M.send(10))
    x: 10
    second: 0
    

    这里的M.send(10)首先恢复(1)处挂起的yield,并将10作为该yield的返回值,所以x = 10,然后生成器函数的代码体继续向下执行,到了print("x:",x)正常输出。

    再继续进入到for循环迭代中,又再次遇到了yield,于是yield产生range(5)的第一个数值0传递给调用者然后立即挂起,于是M.send()等待到了这个yield值,于是输出"second: 0"。但注意,这时候y还没有进行赋值,因为yield还没有进入返回值的过程。

    3.再执行下面的代码

    >>> print("third:",M.send(11))
    y: 11
    third: 1
    

    这里的M.send(11)首先恢复上次挂起的yield并将11作为该挂起yield的返回值,所以y=11,因为yield已经恢复,所以代码体继续详细执行print("y:",y),执行之后进入下一轮for迭代,于是再次遇到yield,它生成第二个range的值1并传递给调用者,然后挂起,于是M.send()接收到数值1并返回,于是输出third: 1。注意,此时的y仍然是11,因为for的第二轮yield还没有返回。

    4.继续执行,但使用next()

    >>> print("fourth:",next(M))
    y: None
    fourth: 2
    

    这里的next(M)恢复前面挂起的yield,并且将None作为yield的返回值,所以y赋值为None。然后进入下一轮for循环、遇到yield,next()接收yield出来的值2并返回。

    next()可以看作等价于M.send(None)

    5.依此类推,直到迭代结束抛出异常

    >>> print("fifth:",M.send(13))
    y: 13
    fifth: 3
    >>> print("sixth:",M.send(14))
    y: 14
    sixth: 4
    >>> print("seventh:",M.send(15))     # 看此行
    y: 15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当发送M.send(15)时,前面挂起的yield恢复并以15作为返回值,所以y=15。于是继续执行,但此时for迭代已经完成了,于是抛出异常,整个生成器函数终止。

    解释yield的第二个示例

    这个示例稍微复杂些,但理解了前面的yield示例,这个示例也很容易理解。注意,下面的代码不要在交互式python环境中执行,而是以py脚本的方式执行。

    def gen():
        for i in range(5):
            X = int((yield i) or 0) + 10 + i
            print("X:",X)
    
    G = gen()
    for a in G:
        print(a)
        G.send(77)
    

    执行结果为:

    0
    X: 87
    X: 11
    2
    X: 89
    X: 13
    4
    X: 91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g:pycodelists.py", line 10, in <module>
        G.send(77)
    StopIteration
    

    这里for a in G用的是next(),在这个for循环里又用了G.send(),因为send()接收的值在空上下文,所以被丢弃,但它却将生成器向前移动了一步。

    更多的细节请自行思考,如不理解可参考上一个示例的分析。

    生成器表达式和列表解析

    列表解析/字典解析/集合解析是使用中括号、大括号包围for表达式的,而生成器表达式则是使用小括号包围for表达式,它们的for表达式写法完全一样。

    # 列表解析
    >>> [ x * 2 for x in range(5) ]
    [0, 2, 4, 6, 8]
    
    # 生成器表达式
    >>> ( x * 2 for x in range(5) )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0000013F550A92A0>
    

    在结果上,列表解析等价于list()函数内放生成器表达式:

    >>> [ x * 2 for x in range(5) ]
    [0, 2, 4, 6, 8]
    
    >>> list( x * 2 for x in range(5) )
    [0, 2, 4, 6, 8]
    

    但是工作方式完全不一样。列表解析等待所有元素都计算完成后一次性返回,而生成器表达式则是返回一个生成器对象,然后一个一个地生成并构建成列表。生成器表达式可以看作是列表解析的内存优化操作,但执行速度上可能要稍慢于列表解析。所以生成器表达式和列表解析之间,在结果集非常大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生成器表达式。

    一般来说,如果生成器表达式作为函数的参数,只要该函数没有其它参数都可以省略生成器表达式的括号,如果有其它参数,则需要括号包围避免歧义。例如:

    sum( x ** 2 for x in range(4))
    
    sorted( x ** 2 for x in range(4))
    
    sorted((x ** 2 for x in range(4)),reverse=True)
    

    生成器表达式和生成器函数

    生成器表达式一般用来写较为简单的生成器对象,生成器函数代码可能稍多一点,但可以实现逻辑更为复杂的生成器对象。它们的关系就像列表解析和普通的for循环一样。

    例如,将字母重复4次的生成器对象,可以写成下面两种格式:

    # 生成器表达式
    t1 = ( x * 4 for x in "hello" )
    
    # 生成器函数
    def time4(chars):
      for x in chars:
        yield x * 4
    
    t2 = time4("abcd")
    

    使用生成器模拟map函数

    map()函数的用法:

    map(func, *iterables) --> map object
    

    要想模拟map函数,先看看map()对应的for模拟方式:

    def mymap(func,*seqs):
      res = []
      for args in zip(*args):
        res.append( func(*args) )
      return res
    
    print( mymap(pow, [1,2,3], [2,3,4,5]) )
    

    对此,可以编写出更精简的列表解析方式的map()模拟代码:

    def mymap(func, *seqs):
      return [ func(*args) for args in zip(*seqs) ]
    
    print( mymap(pow, [1,2,3], [2,3,4,5]) )
    

    如果要用生成器来模拟这个map函数,可以参考如下代码:

    # 生成器函数方式
    def mymap(func, *seqs):
      res = []
      for args in zip(*args):
        yield func(*args)
    
    # 或者生成器表达式方式
    def mymap(func, *seqs):
      return ( func(*args) for args in zip(*seqs) )
    
  • 相关阅读:
    Git将本地代码迁移到其他地方(TFS)
    vs code config
    window10 vs 以管理员打开
    Azure database
    ApplicationInsights.config导致Azure Storage 403
    sql server try catch tran
    vs code shortcut
    从备份文件bak中识别SQL Server的版本
    SQL SERVER导出模型图
    powerdesigner设计的pdm模型导出清晰图片格式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ck-need-u/p/1026622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