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次作业


    问题:

    1、敏捷开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哪些?什么时候选择敏捷开发更恰当,为什么?

    2、Code smell 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典型的 code smell?代码重构(Code refactoring)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代码重构的方法?

    3、使用 Eclipse + Egit 环境,和你的结对编程小伙伴一起 “尝试多人协作项目开发” 练习,具体要求如下:

    1)一名队友将自己设计的项目上传到 Github 上,另一名队友下载该项目到自己的本地机器;

    2)对项目做一些修改后,进行 commit、push操作;

    3)在本地创建自己项目的 branch,对其作某些修改后,合并到master,并push到远程;

    小提示:模仿课堂上的案例操作,为了方便操作,需熟悉Eclipse下git视图的使用方法。

    1、敏捷开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哪些?什么时候选择敏捷开发更恰当,为什么?

         答:

                产生背景:

                        由于软件开发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1)软件要快速的进入市场,要求有较高的生产率;

                              (2)客户对软件需求的快速变化,要求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3)软件开发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更加快速的开发软件。

                          还由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强调的是过程和文档,他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偏弱;

                          为了能够迎接这些新的新挑战并提升和改善软件开发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敏捷开发。

             主要特点:

                         (1)敏捷开发强调适应性而不是可预测性。

                         (2)敏捷开发强调人在项目中的关键作用。

                         (3)敏捷开发强调“刚刚好”。

                何时适用:

                         由于产品可靠性要求不高, 容忍经常出错,需求变化经常变化,团队人员数量               不多,人员经验有资深程序员带队,所以在团队人数较少时适合用敏捷开发。

    2、Code smell 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典型的 code smell?代码重构(Code refactoring)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代码重构的方法?

      答:

               Code smell的产生:

                    Code Smell中文译名一般为“代码异味”,或“代码味道”,它是提示代码中某个地方存在错误的一个暗示,开发人员可以通过这种smell(异味)在代码中追捕到问题。     

                   在计算机编程社区中,code smell代表了任何标志着事物变坏的征兆。它常常标志代码应该被refactored或者全部的设计都应该被reviewed。这个短语出现在 WardsWiki上,它是被Kent Beck杜撰出来的。在refactoring兴起之后,这个短语的使用率骤增。

              典型的Code smell:

                 1、Duplicated Code。代码重复几乎是最常见的异味了。

                 2、Long method。一个方法应当具有自我独立的意图,不要把几个意图放在一起,特别注意大类和长方法。

                 3、Large Class。大类就是你把太多的责任交给了一个类。这里的规则是One Class One。

                 4、Divergent Change。一个类里面的内容变化率不同。

                 5、Shotgun Surgery。这正好和上面相反。对系统一个地方的改变涉及到其他许多地方的改变。

                 6、Feature Envy。对象的目的就是封装状态以及与这些状态紧密相关的行为。

                 7、Data Clumps。某些数据通常像孩子一样成群玩耍:一起出现在很多类的成员变量中,一起出现在许多方法的参数中……,这些数据或许应该自己独立形成对象。

                 8、Primitive Obsession。面向对象的新手通常习惯使用几个原始类型的数据来表示一个概念。

                 9、Switch Statement。基于常量的开关语句是OO 的大敌,你应当把他变为子类、state 或strategy。

               10、Parallel Inheritance Hierarchies。并行的继承层次是shotgun surgery 的特殊情况。

               11、Lazy Class。一个干活不多的类。类的维护需要额外的开销,如果一个类承担了太少的责任,应当消除它。

               12、Speculative Generality。一个类实现了从未用到的功能和通用性。通常这样的类或方法唯一的用户是test case。不要犹豫,删除它。

               13、Temporary Field。一个对象的属性可能只在某些情况下才有意义。这样的代码将难以理解。专门建立一个对象来持有这样的孤儿属性,把只和他相关的行为移到该类。最常见的是一个特定的算法需要某些只有该算法才有用的变量。

               14、Message Chain。消息链发生于当一个客户向一个对象要求另一个对象,然后客户又向这另一对象要求另一个对象,再向这另一个对象要求另一个对象,如此如此。这时,你需要隐藏分派。

               15、Middle Man。对象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封装,而你经常会通过分派去实现封装。但是这一步不能走得太远,如果你发现一个类接口的一大半方法都在做分派,你可能需要移去这个中间人。

               16、Inappropriate Intimacy。某些类相互之间太亲密,它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去砖研别人的私有部分。对人类而言,我们也许不应该太假正经,但我们应当让自己的类严格遵守禁欲主义。

               17、Alternative Classes with Different Interfaces。做相同事情的方法有不同的函数signature,一致把它们往类层次上移,直至协议一致。

               18、Incomplete Library Class。要建立一个好的类库非常困难。我们大量的程序工作都基于类库实现。库构建者也不是万能的。有时 候我们会发现库类无法实现我们需要的功能。而直接对库类的修改有非常困难。这时候就需要用各种手段进行Refactoring。

               19、Data Class。对象包括状态和行为。如果一个类只有状态没有行为,那么肯定有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20、Refused Bequest。超类传下来很多行为和状态,而子类只是用了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这通常意味着你的类层次有问题。

               21、Comments。经常觉得要写很多注释表示你的代码难以理解。如果这种感觉太多,表示你需要Refactoring。

               代码重构的优点:

                    (1)可以帮助你整理自己的思路;

                    (2)优化代码,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3)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代码的缺陷;

                    (4)可以使软件编程更高效。

             代码重构的方法:

                    (1) Collapse hierarchy合并继承层次

                    (2)Consolidated conditional expression合并具有相同结果的条件

                    (3)Decompose conditionals 分解复杂的条件

                    (4) Extract class    

                    (5) Inline class

                    (6) Extract method

  • 相关阅读:
    ubuntu16.04自动删除内核
    禅道服务数据的迁移
    k8s常用命令3
    使用logstash迁移es集群数据
    es集群迁移脚本
    helm常用命令1
    【操作】python2升级到python3
    【推荐】构建脚本之shell编写规范
    【推荐】linux使用zip命令
    Sublime使用大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zgl/p/4542759.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