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叫《知道做到》 ,作者是肯•布兰佳、保罗•梅耶和迪克•卢赫三个人,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就是书的题目“知道做到”。人们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学习、获取知识,尽管理论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但实际行动并没有产生变化。
书中提到人们无法完成从 Know-How 到行动的飞跃主要有三个原因:
1.所拥有的 Know-How 过多——知识量超负荷
2.消极性过重——不恰当的过滤系统
3.坏习惯——不适当的学习方法
而克服这些障碍的关键是“反复温习”,即如果想要让重要的Know-How 对行为产生影响,就要反复地温习它。
很多人都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但并没有付诸实践,没有把学到的知识持之以恒地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要记住一个人行为的改变总是先从内心想法的转变开始,然后才逐渐由内而外变化的。
时至今日,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知识,这就让这种鸿沟变得尤为巨大了。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有一个作家曾经从一位多年研究“学习问题”的教授那里学到了三样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样是:坚持记笔记。除非一个人能够拥有一对照相机般的耳朵(这种人只占人口总数的 0.0001%),否则他根本不可能仅靠听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事实上,研讨班结束 30 小时之后,那些仅靠听来学习的人就能记得不到 50% 的内容。24 小时之后,他们会忘记一半自己学过的东西。而 1 个月之后,他们所能记得的新知识就不到 5%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督促学员们在 24 小时之内重读笔记,总结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的东西,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理念。他建议他们将之清楚、整洁地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或者把它们储存在计算机里。为什么一定要清楚、整洁地记录因为他发现,在参加完研讨班之后,大多数做了笔记的学员都会立刻把笔记归档,而不是复习。过了一段时间,当有人问: “你去参加过那个研讨班了——到底说了些什么啊?”这时他们就会打开自己的文件,左看右看,可他们甚至认不清自己的笔迹了。这样的笔记毫无意义。
最后,作家督促学员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别人。他建议,在结束培训回到家里一个星期之内,他们最好能预定一间会议室,邀请自己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伙伴来待上半天时间,和他们分享自己从研讨班上学到的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的东西。作家知道,要想开始应用新知识,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把它传授给别人。
从人的本能、神经和认知等层面看问题。重点是找出,大部分人做不到的机理是什么?从“知道”到“做到”之间到底缺失了那些环节?解决方法是什么?
一、机理是什么
个人分析其根本机理是3个:
1:工作记忆到长期记忆需要长时间重复训练。
2:陈述性记忆到非陈述性记忆的过程需要正确的技巧指导。
3:人的注意力时时刻刻被分散,只有专注才能“做到”。
1.“知道”一个道理,对大脑来说只是一种保存时间很短的工作记忆。
你今天明白和记住的道理,不会每天都跳出来指导你的行为,只有成为刻骨铭心的长期记忆,才能经常提醒你。“卧薪尝胆”是干什么?其实就是每天刺激自己,逐渐形成长期记忆的过程。任何长期记忆的形成都必须有计划的重复练习,并至少坚持3周以上的时间。
2.即使“知道”变成长期记忆也是不够的,因为它可能只是一种“陈述性记忆”,而不是“条件反射”性质的长期记忆,后者属于“非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记住的是事实和事件,比如一个道理。而“非陈述性记忆”则是意识不能描述和控制的。比如学骑车,告诉你骑自行车的技巧,你记住了,这是陈述性记忆,但你还是不会骑车。你必须自己骑车,让身体逐渐适应力量、平衡等关系。但你是如何控制的,无法用语言表述,也不受你的意识控制,完全是“身体”记住了诀窍,对每一种情况能做出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才能学会骑车。这是潜意识、甚至小脑的范畴。
习惯是非陈述性记忆。每天早上刷牙、洗脸是习惯,是家长从小到大长期训练的结果。成人不需要有意识思考,每天都会按照程序完成,如果哪天没刷牙、洗脸都会难受,但没有养成这个习惯的人不会难受。所以这属于不受意识控制的非陈述性记忆。
技能也是非陈述性记忆。复杂一点的事情,比如学会搏击,则不仅要细致讲解,更重要是教练及时的指导和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拳头打向你的腹部,你有几种方法抵抗和回击,这需要有教练正确指导并反复训练,达到本能条件反射才算掌握。还有语言,你在看上面的每一个文字时,你的理解时间都会小于0.5秒,已经是条件反射了。但对于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理解每一个字都要用很长时间,要考虑语法、表达顺序、思维习惯等。我们之所以快,是因为家长、老师、周围的人训练了几十年,各种错误都被纠正了,每天都重复,所以识别效率很高。外国人则可能还没学会就放弃了。
从陈述性记忆到非陈述性记忆,是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中,最难的环节。
3.意识对注意力的控制是有限的。
我们的视线落在哪里,不受意识控制。做个试验:努力让眼睛按照水平的线,扫视屋子里的物品。你明显感觉到眼球在跳动,不受你控制。所以人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
一方面是人的注意力不断的被吸引和分散,另一方面工作记忆保存时间很短,保存的事情也少,所以大脑作为一个CPU,绝大部分计算时间都用在算计当下,即过去和未来的几分钟的事情,很少会关心超出这个范围的中长期问题。家里有小孩的应该有体会,你很难要求一个孩子专注一件事情很长时间(除了电视、游戏外),作为成人要好一些,这是因为几十年强制训练的结果。要想“做到”一件事,必须坚持专注一件事情3周,这对成人也不是一般的难。
二、缺失的环节
缺失的环节:注意力控制、长期重复、即时反馈和修正、可持续的动机、大量提示的环境
其实要想“做到”很简单,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长期重复的正确训练就可以。
控制注意力有很多方法,内源支持的是动机系统,例如好奇、本能驱使等,外源支持的是计划、激励、教练和环境等。如果内源足够强大,不需要外源支持也可以做到,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绝大部分人靠外源支持。
试想,如果没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套强制性的现代教育制度,有多少人可以坚持20年的自学,直到成才?现代教育整体提升了人类的思维能力,靠的的就是强制性的长期重复训练,还有就是大量提示的环境。为什么要上学,因为大家都在上学,不上学没出息。为什么要上好学校,因为有好的教练,另外当你想偷懒时,周围的尖子生都在努力,他们在提示出你的差距,别想偷懒。这就是外源支持,作为个人,我们必须搭建起这样的系统。
其实,所有成功者,都是有意无意的,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内源和外源支持系统。
例如,成功者都能制定计划和严格执行计划。计划本质上就是一个注意力控制工具,通过设定阶段性目标,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一步步的实现。没有计划,你就会不断被其他事情所吸引,不能专注,时间长了又忘了,结果一事无成。
没有计划能成功吗?也能,可以靠好奇心,这是内源的。例如很多科学家就是靠好奇心,一个问题解决了却引出更多问题,兴趣不断增长,知识不断扩展,最后遍历整个领域,成为专家或者做出新发现。所以,像我们国家靠钱来砸科研,是无法做出原创成果的,因为外源的支持不能深入,更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