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编译步骤
对于linux新手来说,编译内核相对有一些难度,甚至不知道如何入手,我通过在网上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最终编译成功.现在
我归纳了一下,写出这一篇还算比较详细的步骤,希望能对各位新手有一些
帮助。
1、 准备工作
(1) 整理出系统需要支持的硬件、文件系统类型以及网络协议等内容。
(2) 建议用命令uname –r 查看一下系统的版本号,如果你的系统版本与将要编译的内核版本一致,建议将/lib/modules下的内容备份,否则将来的make modules_install 步骤产生的文件会覆盖这个路径下的内容。
(3) A:下载并解压linux内核,建议从http://www.kernel.org/pub/linux/kernel/ 下载内核,因为安装系统时所安装的源代码默认情况下支持很多设备,这样给内核裁减增加了难度。以下假设你已经下载了内核的为linux-x-y-z.tar.gz。一般都将linux内核源代码放在/usr/src下,这里仍然遵守这个习惯,如果你的这个路径下已经存在这个版本的内核,建议将已有的改个名称。
B:如果内核已经安装(/usr/src/目录有linux子目录),跳过如果没有安装,在光驱中放入linux安装光盘,找到kernel-source-2.xx.xx.rpm文件(xx代表数字,表示内核的版本号), 比如RedHat linux的RPMS目录是/RedHat/RPMS/目录,然后使用命令rpm -ivh kernel-source-2.xx.xx.rpm安装内核
2、清除从前编译内核时残留的.o 文件和不必要的关联
cd /usr/src/linux
make mrproper
确保源代码目录下没有不正确的.o文件和文件依赖关系,执行该命令后,内核选项会回到默认的状态下。如果你是下载的内核源码,而且是第一次编译,就没有必要执行这一步操作
3、配置内核,修改相关参数,请参考其他资料
在图形界面下,make xconfig;字符界面下,make menuconfig
在内核配置菜单中正确设置个内核选项,保存退出
4、正确设置关联文件
make dep
根据上一步所选择的选项,建立文件的依赖关系。
5、make clean
清理一些不必要的文件,如果你在上次编译的基础上,删去了一些选项,建议你执行这一步操作,否则,就没有必要了。
6、编译内核
对于大内核(比如需要SCSI支持),make bzImage
对于小内核,make zImage
7、编译模块
make modules
编译可加载模块(即内核选项中选择为M的选项),编译时间跟M选项的数量有关。
8、安装模块
make modules_install
即将编译好的modules拷贝到/lib/modules下,这就是为什么在“准备工作”的第三步提醒你备份的原因了。
9、使用新内核
方法一:
(1)更换内核:A、mv /usr/src/linuxX.X.X/system.map /boot/system.map
B、mv /usr/src/linuxX.X.X/arch/i386/boot/bzImage /boot/vmlinuz
(2)然后修改/etc/lilo.conf文件,加一个启动选项,使用新内核bzImage/zImage启动。格式如下:
boot=/dev/hda
map=/boot/map
install=/boot/boot.b
prompt
timeout=50
linear
default=linux-new ### 告诉lilo缺省使用新内核启动linux ###
append="mem=256M"
image=/boot/vmlinuz-2.2.14-5.0
label=linux
read-only
root=/dev/hda5
image=/boot/bzImage(zImage)
label=linux-new
read-only
root=/dev/hda5
保留旧有的启动选项可以保证新内核不能引导的情况,还可以进入linux进行其他操作。
保存退出后,不要忘记了最重要的一步,运行/sbin/lilo,使修改生效
方法二:使用GRUB(修改grub.conf文件)
(1)更换内核:A、mv /usr/src/linuxX.X.X/system.map /boot/system.map
B、mv /usr/src/linuxX.X.X/arch/i386/boot/bzImage /boot/vmlinuz
(2)修改引导管理程序Grub,/etc/grub.conf
内容如下:
#boot =/dev/had
default =0
timeout =10
splashimage =(hd0, 0)/grub/splash.xpm.gz
title Red Hat Linux(2.4.20-8)
root(hd0, 0)
kernel /vmlinuz -2.4.20-8 ro root =LABEL =/
initrd /initrd-2.4.20-8.img
方法三:修改启动配置文件
现在大多数使用的都是grub启动,需要修改/boot/grub/grub.conf,添加相应的启动信息,添加内容的最简单格式如下:
title 显示在启动菜单上的名称
root 根文件系统挂载分区
kernel 压缩过的内核文件名
initrd 根文件系统文件名
如:
title My new kernel
root (hd0,2)
kernel /boot/vmlinuz-x.y.z
initrd /boot/initrd-x.y.z.img
10、重新生成ram磁盘
如果您的系统中的/etc/lilo.conf没有使用了ram磁盘选项initrd,略过
如果您的系统中的/etc/lilo.conf使用了ram磁盘选项initrd,
使用mkinitrd initrd-内核版本号 内核版本号命令重新生成ram磁盘文件,例如我的Redhat 6.2:
mkinitrd initrd-2.2.14-5.0 2.2.14-5.0
之后把/etc/lilo.conf中的initrd指向新生成的initrd-2.2.14-5.0文件:
initrd=/boot/initrd-2.2.14-5.0
ram磁盘能使系统性能尽可能的优化,具体参考/usr/src/linux/Documents/initrd.txt文件
11、重新启动,OK!
===============================================================================
http://www.51cto.com/art/200707/52008.htm
本文是基于2.6的内核,也建议各位可以先看一下《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第二版)》作为一个基础知识的铺垫。当然,从实践角度来看,只要按着以下的步骤去做也应该可以实现成功编译内核及加载模块。
个人用的Linux版本为:Debian GNU/Linux,内核版本为:2.6.20-1-686.
◆第一步,下载Linux内核的源代码,即构建LDD3(Linux Device Drivers 3rd)上面所说的内核树。
如过安装的Linux系统中已经自带了源代码的话,应该在/usr/src目录下。如果该目录为空的话,则需要自己手动下载源代码。下载代码的方法和链接很多,也可以在CU上通过http://download.chinaunix.net/search/?key=&q=kernel&frmid=53去下载。不过,下载的内核版本最好和所运行的Linux系统的内核版本一致。当然,也可以比Linux系统内核的版本低,但高的话应该不行(个人尚未实践)。
Debian下可以很方便的通过Debian源下载:
首先查找一下可下载的内核源代码:
# apt-cache search linux-source
其中显示的有:linux-source-2.6.20,没有和我的内核版本完全匹配,不过也没关系,直接下载就可以了:
# apt-get install linux-source-2.6.20
下载完成后,安装在/usr/src下,文件名为:linux-source-2.6.20.tar.bz2,是一个压缩包,解压缩既可以得到整个内核的源代码:
# tar jxvf linux-source-2.6.20.tar.bz2
解压后生成一个新的目录/usr/src/linux——source-2.6.20,所有的源代码都在该目录下。
注:该目录会因内核版本的不同而不同,各位动手实践的朋友只需知道自己的源代码所在的具体位置即可。
◆第二步:配置及编译内核。
进入/usr/src/linux——source-2.6.20目录下,可以看到Makefile文件,它包含了整个内核树编译信息。该文件最上面四行是关于内核版本的信息。对于整个Makefile可以不用做修改,采用默认的就可以了。
一般情况下,需要先用命令诸如"make menuconfig", "make xconfig"或者"make oldcofig"对内核进行配置,这几个都是对内核进行配置的命令,只是它们运行的环境不一样,执行一下这几个命令中的任何一个即可对内核进行配置:
make menuconfig是基于界面的内核配置方法,make xconfig应该是基于QT库的,还有make gcofig也是基于图形的配置方法,应该是需要GTK的环境,make oldcofig就是对内核树原有的.config文件进行配置一下即可。
其实内核的配置部分,主要是保证内核启动模块可动态加载的配置,默认配置里面应该已经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因此,我用的是make oldconfig.
在内核源码的目录下执行:
# make
# make bzImage
其中,第一个make也可以不执行,直接make bzImage。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一个小时左右,因此是对整个内核重新编译了。执行结束后,可以看到在当前目录下生成了一个新的文件: vmlinux, 其属性为-rwxr-xr-x。
然后执行:
# make modules
# make modules_install
对内核的所有模块进行编译和安装。
执行结束之后,会在/lib/modules下生成新的目录/lib/modules/2.6.20/。 在随后的编译模块文件时,要用到这个路径下的build目录。至此,内核编译完成。可以重启一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