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电视剧《人世间》思考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https://www.iqiyi.com/a_imlm4s995p.html 

    电视剧《人世间》是最近CCTV1套热播的黄金档电视剧,我呢也是十分喜欢看,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农民、工人阶级出生的东北人对这个电视剧还是颇有感触的,尤其是电视剧中对东北经济发展环境的评价,这一下子要我想到了前不久的看《观察者》网站的这个主题视频的一些讲述。对于东北的经济发展为什么有了今天的这个局面可谓是说啥的都有,五花八门,但是这些说法都是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角度,貌似都有道理同时也貌似都没有道理。

    曾经看到观察网的相关视频,视频中对东北经济情况的发展从历史到现状做了很系统的分析,其实大部分的分析角度无外乎下面几点:

    1. 东北的老工业都是国企,一直都是养尊处优,有着极强的荣誉感,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愿意去放低身态去想想如何改变现状。比较通俗的话就是全是群大爷,一直靠着国家养,而且还赖,身体赖心理更赖,要他干些活和登天似的,被社会淘汰后只能靠国家养着,从上到下的领导和工人思想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 东北地区官僚习气浓重,办事都是凭关系,南方真正想做企业的老板来东北根本发展不了,被那群官老爷给限制死了,办厂办手续极为困难,东北地区的官员领导很多都是抱着但求无过不求有功。

    3. 东北地区气候太冷,在东北建厂办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且远离原料生产地和成品销售地,额外的运输更增加了成本。

    4. 国家发展政策的不扶持,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南方而不是东北,对应的政策没有到位。

    5. 国际形势及关系。苏联解体,中美关系向好有了更多的贸易及合作。东北的生成产品没有了更好的出口方式和资金投入。

    《观察者》网站视频给出的观点是固然这些方面是存在的,但是这些方面并不是最主要的,比如:东北地区官僚习气重,政府办事效率高,那再改革开放初期南方的城市也是如此,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说东北人则是有些地域歧视了,东北地区人民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远走他乡从事底层的重劳力的工作,如果说东北的老工人思想落后和比较赖也是很不客观的;而说东北地区比较冷,所以不太好吸引外资而且一年中有将就半年的时间是无法破土打地基的,而且由于天气冷需要建设冬天取暖设备,而这也不是无法解决的,打地基这种思想其实半年时间也是完全够用的,而且东北冬天需要取暖设备那么南方夏天还需要制冷设备呢;而说东北地区的发展国家给的扶持不够,这个其实也是要两面来看的,由于国际形势的问题和国家对欧美外贸的增加必然要在政策上偏向南方,而东北方面国家其实也是再不断给出一些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的,只不过有些入不敷出的感觉,砸下多少钱总感觉没有听到一声“咚”。《观察者》视频上给出的观点是主要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是国际形势,由于我们国家后来的主要贸易对象就是欧美,那么在南方建厂更符合经济利益——离消费者更近、离原材料产地更近,在加上国家的整体发展布局,所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东北现今的经济情况。

    我个人是很赞同《观察者》视频的观点的,但是除此之外我还有些其他的看法。东北经济发展不起来确实有上面的这些客观因素,但是这些客观因素又好像并不是决定性的,最终的导致原因可能难以说清,而我的观点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淘汰国企化、国企转私企化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新的行业的发展。可以说从80年代开始的东北国企改革在90年代之前并不是十分的迅速,颇有些缓慢变化的感觉,在90年代开始则加快了进程,这个时候也是由于国际的一些形式和时代的发展东北的老国企营收下滑而且已经到了快要入不敷出的境况,这或许也是2000左右大面积国企员工的工龄买断的开始和预兆,而这一些的发生我都是鉴证人。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期间很多人就已经嗅到了改革的气息,他们相信改革于是纷纷下海经商,那时候慢慢的“投机倒把”已经不是什么罪过了,相替代的则是“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了。而这时南方的经济发展则是以小商小贩为主,后来证明今天的全国富翁榜上的一些人就是当时做小商小贩的,如:宗庆后等,而这时的东北国企则缓慢的开始了转型,国企的私有化已经悄然间开始了好多年了,不过那时候东北的老工人绝大部分还是很相信东北的工业和国企的,用我母亲的话说当时有些知识分子和她说以后不能吃大锅饭了要早早想出路,而我母亲给的回应则是“呵呵”,这可能就是当时东北工人的普遍心态,东北作为中国最富庶、最发达的地区此时此刻有人说这样的场景也好不会再见了,要过去了,我想绝大部分的当时的东北国企的老工人给的回应应该都是“呵呵”,因为当时确实几十年的时间里东北地区为全国贡献了基本近所有的产值,此时此刻有人来说这事情以后一去不复返了,我想说这话的人不被当做是疯子就不错了,不过最后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不是随便说说的,国企改革也不是随便说的,大锅饭也不是永远的铁饭碗的。在90年代初很多以前工人不相信的事情就已经开始慢慢被验证了,此时的老工人家庭的子女就开始没有接班这一说了,很多工人子女甚至获得不到“国”字号工人的这个身份的准许,最后也就只能拿个合同工的身份,而那个年代的工人和合同工可是天差地别的差距,也正是这个事情的发生东北地区慢慢的一些年轻的工人在思考未来的人生走向了,而2000年初的国企人员大下岗则直接刺激了一部分的东北工人下海就业。2000年以后的东北经济发展大家也就熟悉了,那就是能国有资产私有化的通通私有化,实在不能私有化的那就国家出钱养着。这些都是历史的叙述,而我的观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在80年代开始,中央已经绝对要进行改革的时候东北地区的政府就没有最早的领悟到改革精神的内含,并且一味的把发展重点发展如何把老国企改革为私企这个问题上,而且把很大精力放在了如何保障老工人在企业转型后的安排上,即使说90年代之前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活,而90年代后很多国家立为典型的经济地区已经发展颇具规格了,而东北地区的改革重心还是只放在如果把企业私有化,如何安排转型后遗留的工人安排问题上,90年代前可能有些难,但是2000年前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只去大比例的考虑国企私有化的问题,而此时最应该做的不是打破一个行业后如何维稳而是应该去考虑打掉一个行业后我们如何扶持或者说发展出新的行业来。改革后很多东北老国企确实是进入了亏损阶段,而此时只去考虑私有化,只去考虑如何把亏损的国有企业或者说是行业给推出去,而没有考虑如何创建一个新的行业,或者说构建一个新的经商环境。“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东北地区的改革、最好的改革不是只私有化打掉不盈利的行业,但是此时如果同时去考虑如何构建一个新的行业很多事情会不会就变得今天这般境况。哪怕是东北地区在90年代后有部分地区开始进行拉外资建厂,或者说给外国做代工,这样的转型也是好的,我的观点就是国企的最好转型不是直接卖掉,即使是卖掉也要尽量照顾老工人,但是此时此刻我们要是能够像南方地区一样开启出构建新的行业或许今天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即使是东北地区做代工,但是在2000年后东北地区的代工行业并没有及时的转型,而2000年后东北地区更应该构建出一整套完整的代工企业转型为自有技术的企业,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很多东方地区的企业在80年代的时候已经开始代工行业的运营了但是2000后伴随着人力资源的价格提升慢慢的就失去了代工的优势,这也是最终导致今天东北地区一蹶不振的直接原因。


    如果当时东北能够构建出新的行业,今天南方的很多企业都会出现在东北而不是南方,前些改革没有钱我们做做代工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有及时的转型为自有技术的企业,也更应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行业。

    如果当时东北地区可以抓住2000年前的改革契机就完全有可能把今天南方的很多轻工业公司争取到东北。如果东北地区可以构建出几个完整的行业体系,在这些行业的上下游行业也同样发展和争取到东北,那么今天的东北地区的经济即使赶不上南方的城市也不会发展今日的那么惨。

    构建出完整的行业及上下游行业,然后把相关的私有企业争取到东北,而且具有一些自己创新产权的企业。什么事情都有个“扎堆效应”,如果当时在2000年左右东北地区可以构建出一个行业下多个相关企业的扎堆入住那么就可以构建出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就像开饭店一样,只有那种在饭店比较集中的地区开饭店才会有更好的收入。

    总的来说,我认为至少是2000年以前东北地区并没有成功构建出可以转型为自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也正是如此东北如今的人力和就业机会都跑到了南方。历史不能重来,分析的对错也难以评说,但是东北地区今天也没有构建出像样的行业,更不用说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也正是如此东北地区就业机会萎缩的不能再萎缩了。如何构建出有自我知识产权的企业和行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和行业或许才是破解经济发展倒退的关键。

    行业消失不可怕,企业倒闭转型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在这同时构建出新的行业和企业,或许这样我们就可以破局了。

     

     个人的观点,东北今天的经济窘境主要是政府部门方面在发展策略上不足,如果抓住上世纪80、 90年代改革的浪潮不仅是“维稳”似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然后解决大量下岗工人造成的问题,更应该考虑如何再老国企去产业化的同时构建出新的产业。今时今日南方的土地成本、电力成本、劳动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覆盖掉了海运距离的成本,换句话说在南方建企业要比在东北成本高出很多,但是为什么现在的企业还是扎堆一般往南部城市去,其实这就是一个规模效应,这个道理现在看似很简单,但是在40年前东北地区却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如果在30年前东北在国企私有化的同时注重新的经商环境的构建也不是就不能打破发展的不良循环。在30年前东北地区的政府还是没有放开手脚,同时相应的政策也确实不是很够,最后多种原因导致东北地区没有构建出新的工业体系和营商环境,如此的不良循环就导致了现如今的经济负增长。现在来看我国的南方工业发展,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鼓励私有个人建厂营商,此时的企业可能很多都是在做代工,而此时东北的代工企业其实也是不少,2000年后鼓励自己创新技术来发展,而东北地区上世纪末期对私有企业的扶持和外资的拉取都很不足,而本世纪初时又没有很好的企业转型,还是依旧以私企代工为主,而且也没有构建出成体系的工业生态环境,随着2010年后劳动力成本增加代工企业纷纷离开东北,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东北营商环境和工业体系的恶循环。其实,我认为东北地区发展的最大失策就是在近40年内没有构建出成体系的工业和经商环境,比如:汽车制造、纺织品,其实我们要是构建出了完整的上下游工业体系,什么运输成本啥的都可以很好的得到弥补。像汽车制造这样的行业,它的上下游行业特别的众多,比如车中的内饰行业,车外部的模塑制造行业,车的内部骨架和底盘制造行业,如果能够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相应体系所谓的运输成本其实真的没什么了,而且大家分析东北今天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结果推原因,这种推断方式也是有其不足的地方的,大家不要忘记了几十年前东北可以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有着中国最优秀最庞大的工业体系、制造体系的,有着全国最大规模最高水平和素质的工人群体的,东北有着相对更加廉价的用水用电用地成本的,东北有着全国最优秀的高校,有着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储备的,而这些当年的优势却一直不被人提及。

     

    现如今的东北工业发展已经不是说国家补贴就可以的了,由于没有构建出生态产业链难以吸引到外资和企业办厂,整体经济形式持续进入萎靡,如何破局已经快要无解了。而南方城市由于构建出成熟的生态产业链,即使有运输成本、人力成本、电力成本、土地成本,但是这些额外的成本与完整的生态产业链相比也就没什么了,此时的东北即使你给出更加优惠的办厂条件、税收条件、土地免租条件、资金贷款条件也很难吸引到企业前来,总的来说就是东北的发展错过了转型的机会,陷入到经济不振的死循环中了,而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我想只有新的技术诞生,抓住新的行业的诞生,或许还能有所机会,不过这本身很难,再则即使新的技术出现新的行业诞生也是有可能与其他行业有依存的,如果这样就又变成了老问题,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上下游企业真的是很难进行企业的发展和资金吸引的。

    对于南方城市的完整工业链(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我想深圳的无人机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种行业你其他地方投再多大资金也没有办法把这个无人机的行业拉过去,一个地区如果对某个行业构建出了完整的产业链就具备极强的吸附性了。详见: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6801202

     

     

    ==========================================

     

  • 相关阅读:
    Systemd 入门教程:实战篇
    Systemd 入门教程:命令篇
    awk详解
    yum Multilib version problems
    Oracle ORA 12541 报错解决过程
    创建表空间
    大文件按行分离脚本
    heartbeat安装与配置
    Keepalived安装配置
    速查表的名称和建表语句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evilmaycry812839668/p/1592238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