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长上升子序列问题的几种解法


    拿POJ 2533来说。

    Sample Input

    7
    1 7 3 5 9 4 8

    Sample Output(最长上升/非降子序列的长度)

    4

    从输入的序列中找出最长的上升子序列(LIS)。

    这题一看,是一道典型的DP问题(就是动态规划),可以用dfs,深度优先遍历来解,如下代码:

    #include<iostream>
    #include
    <stack>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
    int* a;
    stack
    <int> s;
    int count=0;
    int best=0;

    void dfs(int i)
    {
    if(i==n)
    {
    if(s.size()>best) best=s.size();
    return;
    }
    if(s.empty()||a[i]>s.top())
    {
    s.push(a[i]);
    dfs(i
    +1);
    s.pop();
    }
    if(s.size()+n-i-1>best) dfs(i+1);
    }

    int main()
    {
    while(cin>>n)
    {
    int i;
    a
    =new int[n];
    for(i=0;i<n;i++)
    {
    cin
    >>a[i];
    }
    dfs(
    0);
    cout
    <<best<<endl;
    delete [] a;
    }
    return 0;
    }

      其实为了简化代码以及算法效率,我们可以用数据组来代替递归。。。下面我就给出LIS的DP的数据组形式的解法:

    (懒得写了,就拿个别人的代码来展示吧)

    #include <iostream>
    #define SIZE 1001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i, j, n, max;
    /* a[i]表示输入第i个元素 */
    int a[SIZE];
    /* d[i]表示以a[i]结尾的最长子序列长度 */
    int d[SIZE];

    while(cin >> n)
    {
    for (i = 1; i <= n; i++)
    {
    cin
    >> a[i];
    }

    max
    = 0;
    for (i = 1; i <= n; i++)
    {
    d[i]
    = 1;
    for (j = 1; j <= i - 1; j++)
    {
    if (a[j] < a[i] && d[i] < d[j] + 1) //这边,要注意 d[i] < d[j] + 1这个条件的限制,它是为了在
    //连续几个 d[i]相同时 只加一次
    {
    d[i]
    = d[j] + 1;
    }
    }
    /* 记录最长子序列 */
    if (d[i] > max) max = d[i];
    }

    cout
    << max << endl;
    }

    //system("pause");
    return 0;
    }

     

    (作者的解释:)令A[i]表示输入第i个元素,D[i]表示从A[1]到A[i]中以A[i]结尾的最长子序列长度。对于任意的0 <  j <= i-1,如果A(j) < A(i),则A(i)可以接在A(j)后面形成一个以A(i)结尾的新的最长上升子序列。对于所有的 0 <  j <= i-1,我们需要找出其中的最大值。

    DP状态转移方程:

    D[i] = max{1, D[j] + 1} (j = 1, 2, 3, ..., i-1 且 A[j] < A[i])

    解释一下这个方程,i, j在范围内:

    如果 A[j] < A[i] ,则D[i] = D[j] + 1

    如果 A[j] >= A[i] ,则D[i] = 1

     

    其实上面的方法的复杂度都达到了O(n^2)的数量级,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呢?

    有,用栈。

    这个解法不是我想的,从网上学来的,这里面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算法的复杂度只有O(nlogn),在有大量数据的情况下,这算法效率极高。。。

    (摘录原作者的话)

    这个算法其实已经不是DP了,有点像贪心。至于复杂度降低其实是因为这个算法里面用到了二分搜索。本来有N个数要处理是O(n),每次计算要查找N次还是O(n),一共就是O(n^2);现在搜索换成了O(logn)的二分搜索,总的复杂度就变为O(nlogn)了。

    这个算法的具体操作如下(by RyanWang):

    开一个栈,每次取栈顶元素top和读到的元素temp做比较,如果temp > top 则将temp入栈;如果temp < top则二分查找栈中的比temp大的第1个数,并用temp替换它。 最长序列长度即为栈的大小top。

    这也是很好理解的,对于x和y,如果x < y且Stack[y] < Stack[x],用Stack[x]替换Stack[y],此时的最长序列长度没有改变但序列Q的''潜力''增大了。

    举例:原序列为1,5,8,3,6,7

    栈为1,5,8,此时读到3,用3替换5,得到1,3,8; 再读6,用6替换8,得到1,3,6;再读7,得到最终栈为1,3,6,7。最长递增子序列为长度4。

     

    我想,当出现1,5,8,2这种情况时,栈内最后的数是1,2,8不是正确的序列啊?难道错了?

    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有些时候这样得不到正确的序列了,但最后算出来的个数是没错的,为什么呢?

    想想,当temp>top时,总个数直接加1,这肯定没错;但当temp<top时呢? 这时temp肯定只是替换了栈里面的某一个元素,所以大小不变,就是说一个小于栈顶的元素加入时,总个数不变。这两种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只求个数的话,这个算法比较高效。但如果要求打印出序列时,就只能用DP了。

    用该算法完成POJ2533的具体代码如下:

    #include <iostream>
    #define SIZE 1001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i, j, n, top, temp;
    int stack[SIZE];
    while(cin >> n)
    {
    top
    = 0;
    /* 第一个元素可能为0 */
    stack[
    0] = -1;
    for (i = 0; i < n; i++)
    {
    cin
    >> temp;
    /* 比栈顶元素大数就入栈 */
    if (temp > stack[top])
    {
    stack[
    ++top] = temp;
    }
    else
    {
    int low = 1, high = top;
    int mid;
    /* 二分检索栈中比temp大的第一个数 */
    while(low <= high)
    {
    mid
    = (low + high) / 2;
    if (temp > stack[mid])
    {
    low
    = mid + 1;
    }
    else
    {
    high
    = mid - 1;
    }
    }
    /* 用temp替换 */
    stack[low]
    = temp;
    }
    }

    /* 最长序列数就是栈的大小 */
    cout
    << top << endl;
    }
    return 0;
    }

      

     

  • 相关阅读:
    <C Primer Plus>4 Pointer Operations
    <C Primer Plus>3 Arguments and Pitfalls of Printf()
    <C Primer Plus >2 Altering Variables in the Calling Function
    <C Primer Plus >1 Constants and the C Preprocessor
    《proe 二次开发01》
    poj 2551 Ones
    POJ2309 -- BST
    Log4j基本用法----日志级别
    Log4j基本用法
    Hibernate学习(一)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artagnan/p/215824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