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nection reset 分析解决(转载)


    文章转自:https://my.oschina.net/xionghui/blog/508758;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复习查阅;

    在使用HttpClient调用后台resetful服务时,“Connection reset”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有同学跟我私信说被这个问题困扰很久了,今天就来分析下,希望能帮到大家。例如我们线上的网关日志就会抛该错误:

    从日志中可以看到是Socket套接字在read数据时抛出了该错误。

    导致“Connection reset”的原因是服务器端因为某种原因关闭了Connection,而客户端依然在读写数据,此时服务器会返回复位标志“RST”,然后此时客户端就会提示“Java.NET.SocketException: Connection reset”。

    可能有同学对复位标志“RST”还不太了解,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TCP建立连接时需要三次握手,在释放连接需要四次挥手;例如三次握手的过程如下:

    1.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2.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并会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3.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TCP连接成功)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可以看到握手时会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递一些TCP头信息,比如ACK标志、SYN标志以及挥手时的FIN标志等。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标志头信息,还有另外一些标志头信息,比如推标志PSH、复位标志RST等。其中复位标志RST的作用就是“复位相应的TCP连接”。

    TCP连接和释放时还有许多细节,比如半连接状态、半关闭状态等。详情请参考这方面的巨著《TCP/IP详解》和《UNIX网络编程》。

    前面说到出现“Connection reset”的原因是服务器关闭了Connection[调用了Socket.close()方法]。大家可能有疑问了:服务器关闭了Connection为什么会返回“RST”而不是返回“FIN”标志。原因在于Socket.close()方法的语义和TCP的“FIN”标志语义不一样:发送TCP的“FIN”标志表示我不再发送数据了,而Socket.close()表示我不在发送也不接受数据了。问题就出在“我不接受数据” 上,如果此时客户端还往服务器发送数据,服务器内核接收到数据,但是发现此时Socket已经close了,则会返回“RST”标志给客户端。当然,此时客户端就会提示:“Connection reset”。详细说明可以参考Oracle的有关文档:http://docs.oracle.com/javase/1.5.0/docs/guide/net/articles/connection_release.html

    另一个可能导致的“Connection reset”的原因是服务器设置了Socket.setLinger (true, 0)。但我检查过线上的tomcat配置,是没有使用该设置的,而且线上的服务器都使用了nginx进行反向代理,所以并不是该原因导致的。关于该原因上面的oracle文档也谈到了并给出了解释。

    此外啰嗦一下,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错误“Connection reset by peer”,该错误和“Connection reset”是有区别的:

    • 服务器返回了“RST”时,如果此时客户端正在从Socket套接字的输出流中读数据则会提示Connection reset”;

    • 服务器返回了“RST”时,如果此时客户端正在往Socket套接字的输入流中写数据则会提示“Connection reset by peer”。

    “Connection reset by peer”如下图所示:

    前面谈到了导致“Connection reset”的原因,而具体的解决方案有如下几种:

    • 出错了重试;

    • 客户端和服务器统一使用TCP长连接;

    • 客户端和服务器统一使用TCP短连接。

    首先是出错了重试:这种方案可以简单防止“Connection reset”错误,然后如果服务不是“幂等”的则不能使用该方法;比如提交订单操作就不是幂等的,如果使用重试则可能造成重复提单。

    然后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统一使用TCP长连接:客户端使用TCP长连接很容易配置(直接设置HttpClient就好),而服务器配置长连接就比较麻烦了,就拿tomcat来说,需要设置tomcat的maxKeepAliveRequests、connectionTimeout等参数。另外如果使用了nginx进行反向代理或负载均衡,此时也需要配置nginx以支持长连接(nginx默认是对客户端使用长连接,对服务器使用短连接)。

    使用长连接可以避免每次建立TCP连接的三次握手而节约一定的时间,但是我这边由于是内网,客户端和服务器的3次握手很快,大约只需1ms。ping一下大约0.93ms(一次往返);三次握手也是一次往返(第三次握手不用返回)。根据80/20原理,1ms可以忽略不计;又考虑到长连接的扩展性不如短连接好、修改nginx和tomcat的配置代价很大(所有后台服务都需要修改);所以这里并没有使用长连接。ping服务器的时间如下图:

    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统一使用TCP短连接:我这边正是这么干的,而使用短连接既不用改nginx配置,也不用改tomcat配置,只需在使用HttpClient时使用http1.0协议并增加http请求的header信息(Connection: Close),源码如下:

    [java] view plain copy
     
    1. httpGet.setProtocolVersion(HttpVersion.HTTP_1_0);  
    2. httpGet.addHeader(HTTP.CONN_DIRECTIVE, HTTP.CONN_CLOSE);  


    最后再补充几句,虽然对于每次请求TCP长连接只能节约大约1ms的时间,但是具体是使用长连接还是短连接还是要衡量下,比如你的服务每天的pv是1亿,那么使用长连接节约的总时间为:
    1亿*1ms=10^8*1ms=10^5*1s=27.78h

    神奇的是,亿万级pv的服务使用长连接一天内节约的总时间为27.78小时(竟然大于一天),所以使用长连接还是短连接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服务访问量、扩展性等因素衡量下。但是一定要注意: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连接一定要保持一致,要么都是长连接,要么都是短连接。

  • 相关阅读:
    算法与数据结构(十五) 归并排序(Swift 3.0版)
    算法与数据结构(十四) 堆排序 (Swift 3.0版)
    算法与数据结构(十三) 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希尔排序、选择排序(Swift3.0版)
    算法与数据结构(十二) 散列(哈希)表的创建与查找(Swift版)
    算法与数据结构(十一) 平衡二叉树(AVL树)(Swift版)
    算法与数据结构(十) 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插入与删除(Swift版)
    算法与数据结构(九) 查找表的顺序查找、折半查找、插值查找以及Fibonacci查找(Swift版)
    算法与数据结构(八) AOV网的关键路径(Swift版)
    算法与数据结构(七) AOV网的拓扑排序(Swift版)
    算法与数据结构(六) 迪杰斯特拉算法的最短路径(Swift版)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arling2047/p/682369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