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ring容器和IoC(控制反转)详解


      主要引自:https://www.iteye.com/blog/jinnianshilongnian-1413846

    一、IoC

      1、什么是IoC?

        Ioc—Inversion of Control,即“控制反转”,不是什么技术,而是一种设计思想(在Java开发中,Ioc意味着将你设计好的对象交给容器控制,而不是传统的在你的对象内部直接控制,就是这种设计思想)。

      2、如何理解IoC?

        理解好Ioc的关键是要明确“谁控制谁,控制什么,为何是反转(有反转就应该有正转了),哪些方面反转了”,那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

        ●谁控制谁,控制什么:传统Java SE程序设计,我们直接在对象内部通过new进行创建对象,是程序主动去创建依赖对象;而IoC是有专门一个容器来创建这些对象,即由Ioc容器来控制对 象的创建;

          谁控制谁?当然是IoC 容器控制了对象;

          控制什么?那就是主要控制了外部资源获取(不只是对象包括比如文件等)。

        ●为何是反转,哪些方面反转了:有反转就有正转,传统应用程序是由我们自己在对象中主动控制去直接获取依赖对象,也就是正转;而反转则是由容器来帮忙创建及注入依赖对象;

          为何是反转?      因为由容器帮我们查找及注入依赖对象,对象只是被动的接受依赖对象,所以是反转;

          哪些方面反转了?依赖对象的获取被反转了。

                用图例说明一下,传统程序设计如图2-1,都是主动去创建相关对象然后再组合起来:

        

        当有了IoC/DI的容器后,在客户端类中不再主动去创建这些对象了,如图2-2所示:

        

      3、IoC的意义?    

         IoC不是一种技术,只是一种思想,一个重要的面向对象编程的法则,它能指导我们如何设计出松耦合、更优良的程序。传统应用程序都是由我们在类内部主动创建依赖对象,从而导致类与类之间高耦合,难于测试;有了IoC容器后,把创建和查找依赖对象的控制权交给了容器,由容器进行注入组合对象,所以对象与对象之间是松散耦合,这样也方便测试,利于功能复用,更重要的是使得程序的整个体系结构变得非常灵活。

        其实IoC对编程带来的最大改变不是从代码上,而是从思想上,发生了“主从换位”的变化。应用程序原本是老大,要获取什么资源都是主动出击,但是在IoC/DI思想中,应用程序就变成被动的了,被动的等待IoC容器来创建并注入它所需要的资源了。

        IoC很好的体现了面向对象设计法则之一—— 好莱坞法则:“别找我们,我们找你”;即由IoC容器帮对象找相应的依赖对象并注入,而不是由对象主动去找。

      4、什么是DI(Dependency Injection)依赖注入?

        是组件之间依赖关系由容器在运行期决定,形象的说,即由容器动态的将某个依赖关系注入到组件之中。依赖注入的目的并非为软件系统带来更多功能,而是为了提升组件重用的频率,并为系统搭建一个灵活、可扩展的平台。通过依赖注入机制,我们只需要通过简单的配置,而无需任何代码就可指定目标需要的资源,完成自身的业务逻辑,而不需要关心具体的资源来自何处,由谁实现。

      5、如何理解DI?  

        理解DI的关键是:“谁依赖谁,为什么需要依赖,谁注入谁,注入了什么”,那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 

          ●谁依赖于谁:当然是应用程序依赖于IoC容器;

          ●为什么需要依赖:应用程序需要IoC容器来提供对象需要的外部资源;

          ●谁注入谁:很明显是IoC容器注入应用程序某个对象,应用程序依赖的对象;

          ●注入了什么:就是注入某个对象所需要的外部资源(包括对象、资源、常量数据)。

      6、IoC和DI有什么关系?

        其实它们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描述,由于控制反转概念比较含糊(可能只是理解为容器控制对象这一个层面,很难让人想到谁来维护对象关系),所以2004年大师级人物Martin Fowler又给出了一个新的名字:“依赖注入”,相对IoC 而言,依赖注入”明确描述了“被注入对象依赖IoC容器配置依赖对象”。

          

      

    二、Spring容器

      1、什么是Spring容器?

        Spring容器是Spring的核心,一切Spring bean都存储在Spring容器内,并由其通过IoC技术管理。

        Spring容器也就是一个bean工厂(BeanFactory)。应用中bean的实例化,获取,销毁等都是由这个bean工厂管理的。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接口用于完成容器的配置,初始化,管理bean。一个Spring容器就是某个实现了ApplicationContext接口的类的实例。

        也就是说,从代码层面,Spring容器其实就是一个ApplicationContext

      2、Spring容器的作用?

        我觉得是实现了控制反转这种思想。

      3、如何启动Spring容器?

        有多种方式,但本质都是实例化ApplicationContext接口。 详细代码分析见下一篇随笔: https://www.cnblogs.com/danielJinyu/p/11388687.html

        比如:      

          ApplicationContext context =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new String[] {“services.xml”, “daos.xml”});  

          ApplicationContext context = new FileSystemXmlApplicationContext(“D:/Test/services.xml”);  

      4、如何使用Spring容器来获取依赖注入的对象呢?

          Spring基于xml配置文件中配置bean之后(或者基于注解),通过 PetStoreServiceImpl service = context.getBean(”petStore”, PetStoreServiceImpl.class);  这种方式来获取对象即可

          5、依赖注入的几种方式:所谓不同的注入方式,也就是 spring的xml配置文件(或者是注解)对象的内容 写法有所不同,但是Spring容器获取对象的方式还是一样的

          工厂方法注入

          构造器注入

            无参构造器

            有参构造器

          Setter方法注入

          注解注入(最普遍)

      6、Spring容器创建对象的时候可以设置的属性

          作用域(bean的属性为 scope)

            scope属性默认是singleton(单例),容器只创建一个实例。在ioc容器初始化之前

            scope属性设置为prototype(原型),容器会创建多个实例。在ioc容器初始化之后

          延迟加载

            lazy-init=”false” 默认为false,  不延迟创建,即在启动时候就创建对象 

            lazy-init=”true”  延迟初始化, 在用到对象的时候才创建对象 ,(只对单例有效)因为prototype本来就是访问对象时才创建。

      7、Spring容器中的bean生命周期

        所谓 Bean 的生命周期,就是一个 Bean 从创建到销毁,所经历的各种方法调用。大致包含下面几个方法(不是全部)

    • Bean 的实例化,调用了构造方法。
    • 使用 setter 方法填充属性。
    • 一旦依赖注入完成,调用 Spring 感知接口 BeanNameAware.setBeanName()。
    • BeanFactoryAware.setBeanFactory() 方法
    • ApplicationContextAware 的 setApplicationContext() 方法
    • BeanPostProcessor.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 方法。
    • @PostConstruct 标注的方法。
    • InitializingBean.afterPropertiesSet() 方法
    • 自定义的 init-method 方法
    • BeanPostProcessor.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

        详细参考: https://blog.csdn.net/admin9527_/article/details/78506135

     

      


    作者:danielJinyu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请保留此段声明,请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
    Github:https://github.com/DanielJinyu

  • 相关阅读:
    《Linux内核分析》读书笔记(四章)
    LINUX内核分析第七周学习总结
    linux内核分析第六周学习笔记
    《Linux内核分析》第13章
    《Linux内核分析》实践4
    《Linux内核分析》实践3
    《Linux内核分析》实践2
    《Linux内核设计》第17章学习笔记
    实践指导1
    《Linux内核分析》期终总结&《Linux及安全》期中总结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anielJinyu/p/11388389.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