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和花钱的问题,小到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大到党委政府当家理政,几乎天天都会面对。善于挣钱,可以不断积累物质财富;善于花钱,也可以在花钱之中和之后挣到更多的钱。笔者认为,挣钱与花钱的关系,体现了一种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重庆市的领导们在当家理政时,把保障“硬支出”后节余下来的有限财力,以及通过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筹集来的大量资金,科学、合理地用到民生领域。围绕民生抓发展,抓好发展促民生,探索了一条通过改善民生来发展经济的路子,找到了挣钱与花钱的最佳“结合点”,既能大把大把地挣钱,集聚更多的社会财富,又能慷慨大方地花钱,让钱花得其所、花得应当,而且收到了又快又多又好的回报。
挣钱需要真功夫。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挣钱聚财方面,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血。从整合国有资产建立“八大投”“国”字号公司,到充分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加快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努力招商引资布局IT等新兴产业;从注重虚拟经济建立生产要素交易平台,到加快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机构效益等等,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把重庆整体经济提升到了一个结构好、效益佳、可持续的水平。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市GDP同比增长17%,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达1953.4亿元,同比增长67.6%,比2005年翻了两番;税收收入达553亿元,同比增长40%,是2005年的4.08倍。他们挣下的这一大堆“真金白银”,使重庆在“十一五”收尾结了一个“大瓜”。
花钱体现大智慧。有了“真金白银”,如何科学、高效地花出去,既能够普惠老百姓,又能够拉动经济发展,让“钱生钱”、“利滚利”,这里面的学问和讲究并不亚于挣钱。一个时间以来,好多地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都面临着民生问题日渐突出、三个差距日渐扩大的问题。对此,有的不敢正视,有的感到迷茫,有的又担心解决这些问题会影响GDP。然而,重庆则不然。他们勇敢地举起民生大旗,将工作精力以及市和区县两级财政支出的50%用于民生;同时,他们又智慧地认识到,“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因此,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推出了“民生十条”。要完成这些民生项目,两年多时间将花3000亿元,使2000多万群众受益。这3000亿元并不会“白花”,它可以带动消费4000多亿元,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最终还能增加财政收入400亿元以上。比如,重庆大力度推出的公租房项目,3年内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基本建设成本每平方米2000多元,4000万平方米政府将投入800多亿元。这800多亿元又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建材、装饰等相关产业链形成3000多亿元的销售额。这些公租房可以使进城就业的200多万人居者有其屋,每年至少又将拉动消费400亿元。正因为对改善民生有了敢于花钱的勇气和善于花钱的智慧,重庆市走出了一条以民生促发展的正确路子。
还有,近些年重庆在偿还“普九”债务、兑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资金、建设交巡警平台、建立中小学在校留守儿童营养补助等方面,也花了不少的钱。这些花钱项目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也同样有着提高群众消费能力、直接拉动经济发展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一大批受益群众工作生活有了改善,内心迸发出的工作热情与主动创造精神,对重庆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效应,那挣的钱就更多了。
重庆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挣钱固然重要,但花钱同样重要。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挣钱,高明的人懂得如何花钱。会花能花敢于花钱的人,往往会更快更多地挣钱。一个地方有了这样的挣钱本领和花钱理念,财富的聚集就不会是件难事。
重庆的探索实践也启示我们,改善民生并不是单纯的花钱,更不是“有去无回的”投资,其实也能够挣钱,而且越舍得在民生上花钱,政府就越有钱。这两年,重庆在民生上花了不少钱,政府不仅没有减收赔钱,而且“钱袋子”越来越鼓。去年全市财政收入跃上1900亿元大关,增速居全国前茅,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此看来,只会挣钱而不会花钱的人,只能算作半个聪明人;只有既能挣钱又会花钱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聪明人。同理,只会挣钱而不会花钱的政府,也不是合格的现代政府。只有既会挣钱又敢于、善于花钱,并在花钱过程中更快、更多地挣钱的政府,才是最会替老百姓当家理财的政府。